芋饺:软糯嫩滑的南派饺子
++导读++
芋饺发端于建瓯,且至今仍盛行于当地的东游、水源、川石等北部乡镇。
芋饺也称“枷鞑仔”、“嘎拉泽”,这道面食在福建、江西、浙江多地都能见到,但却是发端于建瓯,且至今仍盛行于当地的东游、水源、川石等北部乡镇。关于“嘎拉泽”的来历,流传最广的有两个故事。一是始于元朝,蒙古兵侵入福建。那时中原人对蒙古兵蔑称“鞑仔”,建瓯人民痛恨蒙古兵的强盗行径,便用芋子和地瓜粉等原料包上肉馅,做成三角形状的饺子下锅煮食,这种饺子被命名为“枷鞑仔”(音“嘎拉泽”)。另一种说法则是始于清初,建宁府城(今建瓯)遭受清军屠城,住在城里的富人纷纷躲到乡下穷亲戚的家中。突然间来了许多客人,乡下穷亲戚一时拿不出好菜,只好将芋子煮烂,调进地瓜粉,弄成饺皮,而后将家里现成的肉剁碎作馅。不料,食物鲜美,富人们赞不绝口,问起菜名。穷亲戚心想,一切皆因清兵进犯。脱口而出:叫“枷鞑仔”。
先备肉馅。将香菇、笋干水发后切成细丝,瘦肉剁成末,肥肉切成细粒,放入适量盐、鸡精,苏打、建瓯红酒、生抽等调料,用旺火炒匀,起锅待用。接下来要做芋饺的皮了。有经验的人会挑选老一点、粉一点的毛芋子,洗净放锅里用水煮,以筷子能插进为熟。而后趁热剥去芋子皮。倒在案板上,用刀背将其碾成芋泥。加入猪油和地瓜粉,像和面一样和成团,直至不粘手为止。接下来的步骤类似包水饺,将芋粉团切成小剂子,逐个压成扁圆状。用掌心再按几下,成饺子皮状。放馅,先捏合一边,再捏另一边成三角状,而后像煮饺子似地煮熟即可。
因为味道独特,且制作方便、耐煮不破,建瓯东游等地的百姓很少做水饺吃,在逢年过节盛行包的是芋饺。据说芋饺馅要用新鲜的瘦肉才好吃,以致乡下的猪瘦肉要比城里卖得贵。煮熟的芋饺皮看起来晶莹透亮,像玉石一样,所以也被称作“玉饺”。芋饺的吃法有多种,讲究的会特意炖只家养的母鸡,用鸡汤作辅料。煮好的芋饺捞起后放入盛有鸡汤的碗里,再撒些葱花或香菜末,橙黄的汤面点缀着绿叶,看起来格外养眼,喝起来更是香醇。用筷子夹起芋饺,一口咬下去,饺皮滑嫩不失韧性,肉馅软糯细腻,再渗入鸡汤的浓香,着实过瘾。孩子们钟爱油炸食物,家里一般都会预留些来炸。先文火后旺火,将芋饺面皮炸至金黄色即成,外酥内滑,别有风味。做芋饺时如果馅不够,东游镇的村民索性将面皮搓成筷子粗细的条状,用手揪下10厘米长的条子,就成了当地人喜欢吃的“鱼秋仔”。都叫芋饺,在建瓯却能演绎出不一样的风情。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本文来源:闽北日报;作者:郑运魁)
关于我们
闽北最有影响力的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