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六,是东华紫府少阳帝君诞辰。
东华帝君,号元阳父扶桑大帝,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王公焉。居东华方诸宫,又名诸宫童初府,道教尊为“辅元立极天尊”、“传丹度世天尊”、“东王木公天尊”等。与金母皆挺质太玄,毓神玄奥,于东方溟溟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而形成,与西王母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登仙得道者全部由他掌管。
在道教中,东华帝君又称东王公,其与西王母共同主掌修道男女的仙籍。据传,凡男子成仙,都要先拜过东华帝君,仙人升品也要先去礼拜东王公。
相传,在十洲三岛之间有紫府州,为东华帝君别理统传灵官职位,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转真圣、入虚无洞天的地方。凡此三迁都是由东华帝君主管。
按《尘外记》方诸山在东海之内,其诸司命三十五所,以隶天上人间罪福,帝君为大司命,总统之山有东华台,帝君常以丁卯日登台四望。学道之人凡仙有九品,一日九天真王,二日三天真皇,三日太上真人,四日飞天真人,五曰灵仙,六日真人,七日灵人,八曰飞仙,九日仙人。凡此品次升天之时,先拜木公后谒金母,受事既讫,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而观元始。
东华帝君宝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紫府者,职居紫府,统三十五司命,迁转虚官较品真仙也。阳者主东方,少阳九气生化方汇也。帝君者位东方,诸天之尊,君牧众圣为生物之王。《易》曰:帝出乎震是也。故日东华紫府少阳帝君。东华帝君的宝诰如下:
志心皈命礼。
清微大道,无极神君。元始之化炁分真,紫府之潜龙勿用。称帝于方诸之山,职掌天阶仙籍;立阙于碧海之上,道称化育群生。三宫有管辖之司,八帝为无为之座。届期登台南顾,宛尔紫炁东来。湛寂真静,诞迪玄功。无上之君,群真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东华大司命,少阳帝主,扶桑帝君,东王木公天尊。
志心皈命礼。
紫府洞天,青阳化炁。掌握诸仙之籍,开阐法门之始。撰着黄庭与道德经,相为表里;提衡阆苑佐神宝君,秘以维持。青云结盖,紫炁联城。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青阳起派,紫府东华帝君,辅元立极天尊。
志心皈命礼。
天仙统领,大道纲维。禀九炁之元灵,聚清微之妙奥。开敷丹法,阐抉先天。圆明自在映虚空,广大高明通无始。接济众生而愿弘誓重,拔超趣类而滞起沉升。朽枯受炁于东方,幽暗见光于赤地。朗宣正教,摄治邪踪。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主掌群仙宝篆,东华立极,大道帝君,传丹度世天尊。
至心称念东王木公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东华帝君的来历
东王公的来历有诸多记载。
东王公一词,始见于晋葛洪《枕中书》,书中称之为扶桑大帝,文曰:“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仙传抬遗》说他“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民间据此认为东华帝君就是玉皇大帝,西王母便是王母娘娘,实乃荒诞不经的附会。
《仙传抬遗》又说东华帝君为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列仙全传》卷一中称其讳倪,字君明,在天下苍生未始时,生于碧海之上,创造万物。帝君在东方主理阴阳之气,亦号“东王公”。《尘外记》一书记载:“山上有东华台,帝君常以丁卯日登台四望学道之品者。凡仙有九品,一曰九天真皇,二曰三天真皇,三曰太上真人,四曰飞天真人,五曰灵仙,六曰真人,七曰灵人,八曰飞仙,九曰仙人。凡此品次,升仙得道之时,得先拜木公(东王公),后谒金母(西王母),此后才得升入九天,入参三清,拜太上而观元始。故汉初有小儿歌谣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提到,本经乃是葛仙翁“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从这一传经过程可知,东华帝君确实是道教始祖。
而道教全真道关于东华帝君则有另一说,称东华帝君姓王,名玄甫,师事白云上真,为汉代山东人。
王玄甫(?—),名诚,字玄甫,号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汉代东海(今山东兖州)人。《吕祖全书》中称:“大道之传,始于太上老君,而盛于吕祖。溯其源,少阳帝君得老君之传也。”《金莲正宗记》云:“东华帝君生有奇表,幼慕真风,白云上真见而爱之,曰:“天上谪仙人也”。乃引之入道,授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东华得之,拳拳服膺,三年精心,尽得其妙。遂隐居于昆仑山烟霞洞,结草奄以自居,额曰东华观。度门人正阳子钟离云房,嗣弘法教。”元世祖至元六年(年)正月诏封其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后元武宗又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至今,东华帝君仍然被奉为全真道北五祖之首。
另一说认为,东华帝君的身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楚地信仰“东皇太一”神,又称“东君”,即为神化了的太阳神(太阳星君),此为东王公、东华帝君之前身。
东华帝君的传统形象
东方朔作《神异经》,其《东荒经》云:“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东华帝君的这一形象,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的西王母形象倒是相匹配。而东华帝君居于东方,属木,所以号曰“木公”;西王母居于西方,属金,号曰“金母”,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木公金母向来都是成对出现的,这恰恰证明了道教中男女平等思想由来已久,是真正值得深入修持的一门宗教。
东华帝君这一名称则在道教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中的葛仙翁赞语中已经出现。赞语:“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於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於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此明仙翁自云吾逢彼帝君,即传受此经,且非轻传于下士也。”
唐末杜光庭祖师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曰:“东华者,按《上清经》云:东方有飘云世界,碧霞之国,翠羽城中苍龙宫,其中宫阙,并是龙凤宝珠合就,上有五色苍云覆盖其上,故号苍龙宫也。乃是东华小童君所居之处。”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又称《搜神记》收于《万历续道藏》,其中的《东华帝君传》,可以视为对宋代以前传统道教中东华帝君信仰的总结。
传记解释东华帝君之名:“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紫府者,职居紫府,统三十五司命,迁转虚官较品真仙也。阳者主东方,少阳九气生化方汇也。帝君者位东方,诸天之尊,君牧众圣,为生物之王”。《易》曰:“帝出乎震是也。故曰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又说明东华帝君之来源:“东华帝君绝习在道气,疑寂湛体无为将欲,殷迪玄功生化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於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於东方,亦号王公焉。与金母皆挺质太元毓神玄奥,於东方俱津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而成形,与王母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
东华帝君之职能:“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之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迁转灵官职位,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转真圣入虚无洞天,凡三迁也,皆帝君主之”。以及东华帝君的治所:“紫府者,帝君校功行之所,夫海内有三岛,而十洲列其中”。
上清经中的东王公
六朝时期的上清经派在重新建构自己的神灵体系时也吸纳了东王公,并且赋予其新的意涵。一方面在存思术中,将东王公纳入小宇宙体内神五脏神体系。另一方面,东王公也以新的名字出现在新宇宙图景神谱。
存思的重要经典《老子中经》中的第三神仙就是东王公,仅次于作为道之父的上上太一,和称为道君的无极太上元君。经文中的东王公是青阳之元气,万神之先,身着五色珠衣,带三锋之冠。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东方蓬莱山,而在人体小宇宙之中是头上顶巅,配以王子乔和赤松子,负责左目,西王母负责右目,中间还有童子。
经曰:东王父者,青阳之元气也,万神之先也。衣五色珠衣,冠三缝,一云三锋之冠。上有太清云曜五色。治于东方,下在蓬莱山。姓无为,字君鲜,一云君解。人亦有之,在头上顶巅,左有王子乔,右有赤松子,治在左目中,戏在头上。其精气上为日,名曰伏羲。太清乡,东明里,西王母,字偃昌。左目为日月,在目为日,右目为月。目中童子,字英明。王父在左目,王母在右目,童子在中央,两目等也。兆欲修真,当念东王父、西王母、正在头上,有三人并立,乃合日月精光,下念紫房、太一、绛宫、黄庭、太渊、丹田,行其真气五週,施于腹中。复行气十二週,施于一身中。道毕,即止硃雀阙门。阙门,两乳是也。左乳曰君阿,右乳曰翁仲,当两乳下有玉阙,天狗、天鸡在其上,主晨夜鸣吠。(《云笈七签卷十八·三洞经教部经九·老子中经》)
而在宇宙图景中,东王公被重塑了两种神格,一是扶桑大帝,二是东海青童帝君,后人常将两者都视为东王公,而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则将两者拆开,分别是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和东海王青华小童君,都位于第二中位左。
扶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地名代表东方,南北朝仙传《元始上真众仙记》说明了扶桑大帝的来源,元始天王与太玄玉女通气结精,生扶桑大帝东王公,扶桑大帝元始阳之气,治东方,故世间帝王之子应东宫也。所谓“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又生九光玄女,号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扶桑大帝,元始阳之气,治东方。故世间帝王之子,应东宫也。”扶桑大帝居住在碧海之中,宅地四面并方三万里,中间有太真宫,院内有扶桑木。更重要的是,文中谈及宫中“众仙无量数,玄洲方丈诸群仙,未升天者在此”,扶桑大帝的居所是未升仙的仙人所居住的地方。
《真诰·卷十四》也说,“八渟山高五千里,周匝七千里,与沧浪方山相连,比其下有碧水之海,山上有乘林真人郁池玄官,东王公所镇处也。此山是琳琅众玉,青华绛实,飞间之金所生出矣。在沧浪山之东北,蓬莱山之东南。此即扶桑太帝所居也。方山即方丈山也。海中山名,多载在《五岳序》中耳”。
青在五色中也代表东方。《上清大洞真经》中有东华方诸宫高晨师玉保王青童君道经第三十四,《云笈七签卷八·三洞经教部·释三十九章经》解释:东华方诸宫高晨师玉保仙王曰:青童君东华者,仙真之州也,在始晖之间,高晨玉保王所治也。东华真人呼日为“紫曜明”,或曰“圆珠”。青童君乘雕玉之軿,御圆珠之气,登云波之山,入东华之堂。在这里就明确出现了“东华”二字,但是尚未称东华帝君。
而在《太平广记卷第五十八》中《魏夫人传》中紫虚元君魏华存祖师第一次接真时就有“东华大神方诸青童”和“扶桑碧阿旸谷神王景林真人”,此处两者也是并立分开的。
神霄派与东华帝君
宋元以后道教涌现出各类法派,其中也出现了东华帝君的身影,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神霄派。
北宋末年宋徽宗崇道,尤其宠信神宵派道人林灵素,缘由也多少与东华帝君有关,相传宋徽宗曾梦见前往东华帝君处同游神宵宫。宋人赵与峕撰《宾退録》:“林灵素……政和三年至京师,寓东太一宫,徽宗梦赴东华帝君,召游神霄宫,觉而异之,敇道録,徐知常访神霄”。
《宋史·林灵素传》也载林灵素对宋徽宗说:“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按照五行观念,东方属青气,青华帝君很有可能就是东华帝君。更有意思的是,古人还有书画得仙的观念,而宋徽宗就是被奉为青华帝君,而其他历史上的著名道人也多与东华有关,如陶弘景为蓬莱都水大监,杨羲为东华上佐,李白为东华上清监。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这一系神霄派道法书中为东华帝君赋予了新的职能,《元始八子封职》中为其授职,“次封保生大君,任东华帝君,职青华帝君玉清太和王,讳泳洞,字曜烟”。同卷《八帝封号官职位》中亦称:“第一子任神霄玉清天王,绰霄太平应化道主大帝,遥领扶桑太阳九炁神君;第二子,任青霄好音元真宝耀天帝,遥领东华大帝君。”
书中还提到东华帝君在雷法咒术中能够为人们治疗疾病。其中,恭请高上神霄东华五灵仙君、东华仙君、东华元君。
全真派中的东华帝君
全真派在追溯教派历史的过程中,将东华帝君视为全真五祖七真的五祖之首,名王玄甫,是正阳真人钟离权的师父。元人柠棵道人秦志安编撰《金莲正宗记》是关于五祖七真的传记,对于我们了解全真道的起源与创立有重要的价值。
《金莲正宗记》卷一开篇就是东华帝君:“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号东华子。生有奇表,幼慕真风,白云上真见而爱之曰:天上谪仙人也。乃引之入山,授之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侯青龙剑法。先生得之,拳拳服膺,三年精心,尽得其妙。遂退居於昆箭山烟霞洞,颐神养浩。久之结草庵以自居,篆其额日束华观,韬光晦边百有余年,而人未之知也。后徙居代州五台之阳山中,今有紫府洞天,山下有道人县。在人间数百岁,殊无衰老之容,开阐玄宗,发挥妙蕴,阴功济物,玄德动天,故天真赐号曰东华帝君,又曰紫府少阳君。授度门人正阳真人钟离云房,嗣弘法教。所有圣远不能具述,全真之道,由此滥觞,故立之以为全真第一祖也。”
王玄甫自幼爱好仙道,于是白云上真就将其带到深山之中,传授他各种道法,王玄甫后来前往代州五台之阳山,因为他道号东华子,又居住在紫府洞天,所以天真赐号东华帝君,又称紫府少阳君。此处的东华帝君看似与之前的东王公、扶桑大帝、青童君都没有关系。《金莲正宗记》还解释了为什么其他史料都没有提及他:“仙道多隐,非垂世立教之急务,故史官灭裂逸漏而不书,兼儒家之所恶言者也,年岁深远,碑刻泯灭,由是不得而详焉。且两汉四百年问,幽人隐士不可胜计,岂数千快故纸能尽录之乎。”全真道酝酿久,自太上传之於金母,金母传之於白云,白云传之於帝君,帝君再传授钟离权,钟离权又传王重阳,从此全真一系开宗立派。
而在元人刘志玄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中,“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理皆莫详。得太上之道,隐昆箭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五台山紫府洞天,或称紫府少阳君,后示现於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又按《仙传拾遗》云:帝君盖青阳之元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命於老君。所谓王姓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元世祖皇帝封号东华紫府少阳帝君,武宗皇帝加封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
同时,《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中元世祖皇帝褒封制词“惟东华已称帝君,但赠紫府少阳之字……载在方册,传之万世。……东华教主可赠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宜令掌教光先体道诚明真人张志敬执行。”
元彭致中编《鸣鹤余音》卷三收有王重阳祖师的《满庭芳》词,上阕云:“汝奉全真,继分五祖,略将宗派称扬。老君金口,亲付与西王圣母,赐东华教主。东华降钟离承当,传玄理,富春刘相,吕祖悟黄梁。”可见,全真道将东华帝君尊为始祖,认为王玄甫祖师即是东华帝君下降,并尊其为“北五祖”之首。王玄甫祖师,又名王少阳,师事白云上真,为汉代山东人。元世祖时敕尊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元武宗时加尊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毫米左右。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不同时期的移民利用宗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来源之一是儒学,而儒学在汉代以后随着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对释、道、儒加以改造,构筑了完整的理学体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天然良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晋: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漳州月港日趋繁盛。这些海外贸易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在开发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
4、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天主教方济格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5、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已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明戚家军抗击倭寇,清郑成功收复台湾,近现代陈嘉庚、黄变住、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
总之,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修行交流
点右下方"写评论"发表评论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