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广播》第期
页面底部[写评论]
交流观点提供线索
八闽首府,风雅建瓯,
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邑,
每一条街巷,
每一栋建筑,
每一个角落,
都是美丽的风景,都有动人的故事,
提起建瓯的标志性景观,
你脑海中第一浮现的是什么?
他们的前生今世,你都知晓吗?
五凤楼五凤楼今称鼓楼,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位于建瓯市区中心。前身是年建安立县时所筑“子城”的南门,后晋天福八年(),闽主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时在其遗址上兴建“五凤楼”,借以显示其帝王气象。后屡毁屡修。至清乾隆十九年,重建并置大鼓于楼上,至民国六年再修,仍置鼓司更。新建的鼓楼,年初完成,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宽26.5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雄伟壮观。鼓楼已成为建瓯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景观。
南街头建瓯南街头位于建瓯市中心,在建瓯老城区两条街的相交点上,是建瓯的中心标致,是横穿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几十年来,南街头的外貌历经二次改变,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圆形水泥平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圆形喷水池,再到现在的横穿东西南北环形天桥式。逢年过节,建瓯举办舞龙、游行等活动,总会滞留于南街头表演一番,围观的百姓挤个水泄不通,十分热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南街头都承载着一代代建瓯人的美好记忆。
水西桥建瓯水西桥古称平政桥。位于建瓯市通济门上游,临江门附近,横跨建溪。最早建有浮桥。宋乾道初,郡守陈俊卿建造石墩、木梁的屋桥,定名平政桥。其后屡毁屡修,明洪武元年()重建,计石墩11座,桥屋楹,改名通都桥。明万历三十七年()五月被大水冲毁,仍设浮桥,用船70艘。清康熙五年(),又在旧址重建,康熙九年建成。次年五月又遭洪水,全桥再次被冲毁,改设水西渡维持交通。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将钢板梁予以加固,年又将墩台予以加固加高,改建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面。现在的水西桥,已经成为连接建瓯旧城区和新区的重要枢纽。
通仙门通仙门位于建瓯市建安街道仓长路,为建瓯现存的五座古代城门之一,城墙高8.5米,拱门洞高4米、深24米、宽5米,是福建省目前幸存的规格最高、最大的的古城门。南宋时期,宋高宗的侄儿赵昚曾在建瓯驻守,后来由于治理有方,甚为宋高宗喜爱,由于宋高宗儿子夭折,于是禅位给了赵昚,是为宋孝宗,宋绍兴三十二年(年)宋孝宗改建州为建宁府。在宋、明时期福建先后设置了八个府,而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故称“八闽首府”,也是福建最大的一座城市,因此,建瓯便留存了这么高大的古城墙,而且它用的城砖之厚也体现了古城是当时闽北乃至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枢。门洞上方石板阴刻楷书“通仙门”3字,为清乾隆壬子年重修时所题。
黄华山公园建瓯黄华山,古城墙之内侧,为城中之山,风光秀丽,为历代名人墨客所涉足,逗留吟诗作赋,也曾是战略要地。唐代黄巢、宋代范汝为、清代石达开等农民起义军领袖及其部队,都曾留下其足迹。宋将韩世忠练兵于山下,李纲留有“屯兵处”,肖劲光曾在此发表革命演说。中共闽浙赣省委在此创办福建公学,培养干部、为解放全福建,建立红色政权作出贡献。民国末,山顶奎星楼、半山挹爽亭、雨亭已废。“大跃进”期间(年)办食堂,黄华山松林砍烧殆尽。“文革”中(8年)观音阁毁为废墟。年,开始重建黄华山公园。目前在山上已重建和修建黄华阁、挹爽亭、六角亭、咸宜亭、待月亭、二华叠翠亭、夕照亭及福建公学纪念亭、四省百县绿化纪念亭等多处,改建后请肖劲光将军题字“黄华山公园”,铺建全山通道,已建设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场所。
善见塔善见塔,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年-年),后毁,康熙12年由福州鼓山涌泉寺65代主持募资重建,总高40米,文化大革命被毁,年5月和年4月,塔基地宫又两次被盗挖。经县人民政府派员侦究,追回元代铜佛、青瓷荷叶罐、双耳瓶、香炉和历代缗钱等出土文物。90年县政府重建水南善见塔——在水南铁狮山文笔峰,面对建溪东西两溪合流处,与市区隔水相望,距城区约3公里。
东岳行宫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座落城东郊三里白鹤山麓,占地四十余亩。是目前我省为数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筑之一,就其主体建筑“圣帝殿”的规模、形制,以及文物价值而言,堪称全省仅见。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始建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明《建宁府志》卷三《山川》白鹤山条下载:“在府城东,晋时望气者言,山有异气,命工凿之,朝凿暮合,有又鹤翔其上,因名,山之麓有东岳行宫”。东岳庙正殿有井一口,名“天湧泉”,围以铁栏(现用木栏)是宋熙宁三年(公元年)所凿。东岳庙后废多年,至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年)重建,其后多次修缮,重建,现存大殿主脊梁上还留“大清嘉庆十九年重建”墨迹。
建宁府孔庙建宁府孔庙历史久远,历经宋元两朝,屡毁屡修,至明洪武三十四年(年)又毁于火,永乐三年(年)将孔庙迁到府治东北中和坊青云路(即现在孔庙地址)。辟地二十余亩,重新建造。东为孔庙,西为府学,集学与庙为一体。由于历史原因,五十年代遭受极大破坏,西边府学部分被医院,东边孔庙也由几个单位占为办公用地,车间和仓库,高大宏伟的大成殿也濒临毁废。为抢救古文化遗产,省、地有关部门与建瓯县委、县政府于年迁走了占据孔庙的几个单位,拨款集资二十九万元,请泉州古建筑工程队,经一年半时间精心施工,修缮了大成殿、拜台、两庑、戟门、墨池、云桥、棂星门、宫墙及门坊。完成孔庙第一期工程。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正式对外开放。
光孝寺光孝寺始建于六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年),唐称“隆兴”,北宋称“景德”,“天宁”、“万寿”,南宋绍兴七年(公元年)改称“报恩光孝禅寺”。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重建,嘉靖毁于火灾,万历又重建,续后清康熙及光绪两番增修,民国十四年亦曾维修,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三十余年历史。 光孝寺占地九十一亩。全寺纵长.3米,横宽.2米,分三组建筑群: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连接之东西两侧回廓,组成封闭式主体建筑群落;伽蓝殿、祖师殿、法堂、禅堂、祖堂、藏经楼、方丈室、香积橱、斋堂、寮堂、客堂等与两厢回廓隔墙连缀。且各分别筑墙,又成东大雄宝殿西两厢建筑群落。光孝寺历史悠久,在闽无与伦比,比之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年)早百余年,比鼓山涌泉寺(始建于年)早二百余年,其余禅寺,则更在其后。
艮泉井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年),朱熹来建安书院讲学,见紫霞洲形胜优美,遂在书院门前凿了一口井,取名“艮泉”。朱子凿井后,曾作有《艮泉铭》:“凤之阳,鹤这麓,有山兀而状;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清于官,美于俗,为民之福”。他希望这里的地方官像水一样清廉,民风像水一样淳朴,期盼这泓清水能滋润一方,造福一方。因为这井是朱熹开凿的,所以大家都叫它“朱子井”。相传井底有一块用大石板雕刻的八卦,所以此井又名“八卦井”。从宋淳熙初到现在,已经历了多年,艮泉井除了井体还完好外,其他附属设施已荡然无存。现已在该井上方建一座保护亭,并列入建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供人们凭吊先贤遗泽。
铁井栏铁井栏,是建瓯现存的唐代以前就已形成的传统街区街道宽约4米,路面原为卵石砌成,房屋均为木构和土木结构。由于历代战争和灾祸等因素的影响,现存两侧的房屋多为明清两代所遗的传统民宅和宗族祠堂。但当年街市商店鳞次栉比,房屋井然有序的面貌仍可从今日铁井栏、紫芝街、小梨山、磨房前四条街道所构成的方块格局的痕迹中依稀可辨。铁井栏和紫芝街作为全城最古老的传统街区,至今仍然保留着不少古迹。如“练氏夫人祠”、“刘氏五忠祠”、“尚书井”、“江西南城会馆”、“滕氏宗祠”、“凤岗别野”等。其中“刘氏五忠祠”原为“刘屏山先生祠”,刘原为朱熹的老师,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门前两侧刻有一幅对联,左曰:“功勋光北宋”,右曰“道学启南闽”,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遗迹。
天后宫建瓯市东郊坑里天后宫,位于坑里水库旁,与原有太保庙、观音阁并列,占地平方米。天后宫立有一尊高6.8米,底座宽3.24米全国罕见的木雕妈祖神像。该神像原木属柳杉,源出于玉山镇筹岭村,是年6月20日,山洪暴发时,从横坑垅塌方处裸露出来。这段巨木长7.68米,中部直径达2.20米,须四人可合围。经林业部门鉴别,树龄年左右,估测埋于地下数百年,可称之为千年古木。天后宫内环绕四周是一组以妈祖故事为主题的巨型根雕群,场面壮观,气势恢宏,烘托出妈祖神之庄严,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妈祖济世救民的景仰之情。
?看完了这些建瓯“标志性景观”的前生今世,
?你是否又更懂了这座城市?
?它们?,?已成为建瓯的历史印记,
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画卷,
它们目睹了建瓯千年变迁的沧海桑田,
也将见证建瓯奋起腾飞的灿烂明天!
监制:林海
值班主任:施洁
责编:巫雨蓉
校对:施洁
投稿邮箱:zfddb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电话北京白癜风价格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