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酒城闻名遐迩,建瓯白酒耳熟能详,但是,建瓯黄酒却鲜为人知,或者知之甚少,其实它更有故事和内涵。
建瓯红酒亦是黄酒黄酒是我国的民族特产,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中国黄酒的酿造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黄酒以大米、黍米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黄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有数种未知氨基酸,而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8种必需氨基酸黄酒都具备,故被誉为“液体蛋糕”。
黄酒是医药上很重要的辅料或“药引子”。中药处方中常用黄酒浸泡、烧煮、蒸炙一些中草药或调制药丸及各种药酒,据统计有70多种药酒需用黄酒作酒基配制。
黄酒的另一功能是调料。黄酒酒精含量适中,味香浓郁,富含氨基酸等呈味物质,人们都喜欢用黄酒作佐料,在烹制荤菜时,特别是羊肉、鲜鱼时加入少许,不仅可以去腥膻还能增加鲜美的风味。
建瓯地处闽北山区,因地域关系,冬春阴冷,夏秋潮闷,湿气较重,又因盛产稻米,故自古以来酿制的就是黄酒,建瓯人俗称红酒。
为什么不叫黄酒而叫红酒?可能与酿制时采用当地红粬为糖化,发酵剂有关。建瓯黄酒在糖化阶段呈红色,后来经煮酒或贮藏过程,酒中的糖份与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应产生色素,酒色渐渐转黄色,时间长时还会变为淡淡的绿色,晶莹明亮。
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凡是好酒,必有芳香。凡是名酒,也必然浸融了浓厚的文化精髓。
黄酒,世界最古老的酒种之一,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建瓯酿酒历史基本上与中国酒历史发展同步。从建瓯出土的商代青铜觚等酒器、酒具判断,建瓯的酿酒史至少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居住在建瓯地域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酿酒、饮酒和用酒了。宋代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李纲、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对当地美酒大加赞赏。当时建瓯还未有白酒出现,应该是黄酒。
黄酒被誉“国粹”,它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乃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称之“文化精髓”,博大精深。黄酒生性温和、风格雅致,酒文化古朴厚重,传承人间真善之美、忠孝之德;儒家内涵讲究中庸之道,主张清淡无为,宣扬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细细体会,黄酒与儒家文化可谓一脉相承。
建瓯酒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留下“去年举君苜宿盘,夜倾闽酒素如丹”的诗句,这里的“闽酒”指的就是闽江及其建溪流域红粬米酒即黄酒。南宋大理学家、教育学家朱熹在《酒市》中写道:“家家麯米舂,楼头邀上客。花底觅南邻,一酌便还醇。诗传国风体,兴发酒家旗。”讲的是建州酒肆众多,皆卖“麯米春”酒,邀上客人和邻居朋友到酒楼畅饮,由于酒味香醇,引发了赋诗对联的兴致。道出了建州人以酒助兴的情趣。清初周亮工撰编《闽小记》作诗赞誉“建州曾习梨花春,所以河清润降唇,西子状元红孰胜,由来尤物也难伦”。这都是对建瓯黄酒的赞赏,标志着建瓯黄酒酿造之广、名品传扬、饮酒之盛都进入了灿烂的黄金时期。
南宋淳熙二年(年),朱熹在建安(现建瓯)书院讲学时,在书院门前(现建瓯市城区磨房前)凿一井,取名“艮泉”。相传井水清冽甘美,朱熹汲之亲传以独特技法酿制黄酒,酒体浓香澄澈、品质馥郁甘鲜,醇而爽滑。后来,朱熹曾作《艮泉铭》称赞这里的泉水:凤之阳,鹤之麓,有屼而状。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清于官,美于俗,为建民之福。年,建瓯酒厂捐资重修,新建凉亭、围筑红墙、重制井栏,并立碑简介,现在此井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福建师大徐恭生教授考证。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在厦门港备粮,曾派人从建安(今建瓯)招募名造船工匠和水勇,并调拨美酒佳酿坛,以供航海官兵御寒壮胆,乘风远行。可见当时建瓯黄酒之名气已名冠福建。
酒业兴隆饮用广泛自古以来,建瓯酿造黄酒非常广泛。农户居家必冬酿,少则一坛,多则数坛。
唐宋时期酿造业已经十分发达。迄至明清,手工酿酒工艺已臻精良之境。《建瓯县志·赋税》记载:清初建安“酒税银二十四两”。可见明清时期,酿酒已经从自酿家用转为商业化、产业化。清未民初,建瓯城区相继开办大小酿酒作坊酒库二十余家,规模较大的有“长春”“聚头”“宜泰”“盛记”“万裕智”“立信”等,每家年产黄酒约一千至两千坛。
年为了维护和协调酒业经营者的共同利益,已有“酒业公会”组织出现。据相关资料显示,建瓯的酿酒作坊酒库已达三十余所,以生产黄酒为主,总计年产量约有五万坛(每坛斤),核计达万斤。
长期以来,建瓯传统酿酒业生意兴隆,利润甚丰,故建瓯素有“第一富酿酒库”之说,此语高度概括了历史上建瓯传统酿酒业的繁荣景象。
建瓯用酒也十分广泛,具体表现:农户居家必自酿红粬米酒,除备民俗礼节、烹饪煮菜之用外,还供水田耕作者常年饮用,以收暖胃活血、祛湿去风之效。不仅人喝酒,耕牛和母猪也喝酒。在寒冬腊月,母猪产崽和耕牛冬耕,必用中药当归浸泡红酒灌喂,以活血升温,抵御风寒,安全过冬。
建瓯人凡有烹煮鸡鸭鱼肉等荤类食品,多用黄酒来除腥增香;产妇“做月子”,必用冬酿黄酒当水炖鸡、泡制“蛋肉酒”、浇浸粉干,以祛淤温补、健体增乳之效。此为世代传承,经久不变,即使今天外出的建瓯人也难改变这种饮食习惯,常常要大瓶小罐地携带建瓯黄酒,以备烹饪煮菜之需。
酿造有术名品传扬黄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是酒中之祖,酒中之王,是世界上三个最古老的酒种之一,是我国的民族特产。其用粬制酒、复式发酵酿造方法,堪称世界一绝,是祖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黄酒的传统酿造工艺,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使之形成极为纯熟的工艺技术。
建瓯黄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蒸煮、加酒曲、糖化、发酵、压榨、过滤、煎酒、贮存、勾兑而成的酿造酒。其主要工艺流程为:浸米——蒸饭——晾饭——落缸发酵——开耙——坛发酵——煎酒——包装。
而历史上建瓯黄酒的传统酿造技术可总结为七个字三个方面:“一粬、二米、三师傅(指工艺技术)”。这三点相互关联,决定着所产酒品的优劣。建瓯黄酒的酿造周期为8-9个月。建瓯传统的酿酒季节,一般都在秋后至春尾,冬酿则最佳,其品质甘甜、芳香、醇口。违时多味苦酸涩,无人问津。建瓯传统酿酒用水,十分讲究。农村家酿,必取山泉;水清则无菌,酒质经久而不变,逾年愈醇。
建瓯黄酒的商业化运营和发展,促进了品牌的流行,据考明清时期,建瓯已有“犁花春”、“清河”、“西施红”、“状元红”等名品行销于世,其中又尤以“清河”为著,其味沉厚,余韵悠悠,颇得时人喜好。
清未民初尤其以“金盘露”最为出名。笔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经委工作,为《中华传统食品大全·福建分册》撰写建瓯条目,曾采访过建瓯酒厂退休老工人。据他们回忆口述,金盘露是建瓯黄酒中的上品。清光绪年间有顺昌酿酒师傅杨金海来到建瓯,把顺昌酿造方法同本地酿酒技术揉合在一起,改造了原有的黄酒工艺。采用白药粬、红粬两次发酵,酿出的黄酒香醇浓郁,清甜柔和,色呈褐黄清亮,故被誉为“金盘露”。与闽派黄酒代表龙岩沉缸酒、闽安老酒和福建老酒有异曲同工之效。杨师傅曾一度成为建瓯酒行的名家,同时受十几家酒库、酒间的雇聘,负责指导监制,先后带了十几个徒弟。但不知从何时起渐渐失传了。
创新发展新品迭出黄酒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酒种,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趟过悠久的历史长河,华夏民族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粮食酿酒经验,使黄酒酿造工艺技术炉火纯青。
近年来,建瓯黄酒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规模较大的有黄华山酿酒公司,双龙戏珠酒业公司、黄华阁酿造公司等。
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原料、新菌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融入为传统工艺的改革、新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机遇,产品不断创新,酒质不断提高。具体体现在:
酒粬纯种化。运用高科技手段,从传统酒药中分离出优良纯菌种,达到用曲少,出酒率高的效果。
工艺科学化。采用自流供水,蒸汽供热、红外线消毒,流水线作业等科学工艺生产,酒质好,效率高。
生产机械化。蒸饭、拌粬、压榨、过液、煎酒、罐装均采用机械完成,机械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作业,减少劳动强度,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黄酒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低度酿造、高营养、保健型的酒种,很适合当今人们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而对饮料酒品质的新要求,从现代酒类消费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已由嗜好性饮酒向交际性饮酒和品尝性饮酒过渡;从价值取向来看,人们已经摒弃了爱高度、嗜烈性、求刺激的陋习,开始树立取低度、摄营养以调适,护养身心的新价值取向,从而使黄酒消费成为一种时尚。
建瓯黄酒适应市场需求,也由调料酒向饮用酒转化,由低档酒向中高档酒转化,由普通民品酒向精品品牌酒转化。近年来建瓯黄酒新品主要有“朱子家酒”、“糯米三冬老酒”、“黄华山老酒”、“艮泉珍酿”、“大宗师”、文公宴酒、“红酥手”、“老冯老酒”、“黄华阁老酒”、“建瓯老酒”、“糯米红酒”等。
黄华阁酿造公司是建瓯专业生产黄酒厂家,经多年研制创新推出“建瓯干黄”新品。“干”表示酒中的含糖量少,糖份都发酵变成了酒精,故酒中的糖份含量最低,最新的国家标准中,其含糖量小于1.00g/ml(以葡萄糖计)。这种酒属稀醪发酵,总加水量为原料米的三倍左右。发酵温度控制得较低,开耙搅拌的时间间隔较短。酵母生长较为旺盛,故发酵彻底,残糖很低。它的最大特点是含丰富的功能性低聚糖,这些低聚糖是在酿造过程中,物料经微生物酶的作用而产生。功能性低聚糖进入人体后,几乎不被人体吸收、不产生热量,但可促进肠道内有益微生物双歧杆菌的生长发育,可改善肠道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人体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身体健康的需要,消费者更喜欢无糖或低糖饮料酒,新品建瓯干黄的问世,填补了这项空缺,颇受消费者的欢迎,也是建瓯黄酒发展中的一项创举,为建瓯酒城增添了新彩。
(来源:建州报)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