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大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傩舞,是外界认识这个古村落的一面窗户,闻名海内外。傩舞从哪里来?南唐时,逃难的宰相严续将北方傩舞带入大源,发展成为现在全国闻名的傩文化。
今天,三明日报季风版《邓植和严续》,史海钩沉,追寻严续和南唐将军邓植避难大源村的历史。通过此文,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从同朝为官,到先后遭受牢狱之灾,远逃泰宁避难,最后结为翁婿,有着怎么样的故事?
泰宁的严姓以大源村为主,邓姓以茜源村为主,两个村同在新桥乡,相距约3公里。两姓间颇有渊源。
邓植将军关于邓氏,据《八闽通志》中记载:“邓植,闽王审知时任邵武镇将。”光绪年间修定的《邵武府志》则称泰宁邓姓:“大杉岭屯在福兴上保……闽王遣其将邓植屯兵于此,今其乡惟邓一姓。”
据《邓氏族谱》记载,邓植,祖籍河南南阳新野,后迁居京陵(今南京)。其祖父邓拜国官至承事郎,其父邓国保为避北藩兴师紊乱,举家迁居建州(今建瓯)。此时,邓植12岁,好攻文习武。20岁时遇闽越王王延政(?―年),人称十三郎,闽太祖王审知之子,闽嗣主王延翰、闽太宗王延钧、闽康宗王延羲的弟弟,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末代君主。在位三年称恭懿王,国亡被俘,后事不明)。王延政知他有武略之才,招他为武士。因镇守杉关,防御有功,被封为大将军。
泰宁茜源《邓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民国时曾续修)称:“始迁祖姓名邓植,南唐李璟时(年-年),迁入建州(今建瓯),定居地址新桥茜源。”并记载说:“我乡山多田少,杉松竹笋,上以办国课,下以资衣食。倘不珍重,任加斧斤,山其童矣,人何资寻。”
关于邓植将军,有其墓为证,在新桥向西坊冢窠。墓地42平方米,分三级台坪,以花岗岩、河卵石结封,呈弧月形。中间有墓墩,墓墩前有一排石栏杆,墓前有石雕一尊,主台坪上方竖三方墓碑,分别记述邓植将军的生平与业绩。
严续宰相关于严氏,据大源《严氏族谱》上记载:严续(年-年),字安上,南唐升元元年(年)任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宰相衔)。
其父严可求,侍淮南吴王杨行密始创南唐根基。杨行密卒后立其子继之,称吴王自立国号。严可求因助徐温奠立南唐,官至尚书仆射(宰相)。后徐温之子徐知诰受吴禅位,改国号为南唐,又复其宗姓改李升,并以其女太和公主下嫁严续。严氏父子两代相佐南唐数十年之久。南唐二世元宗(年-年)时,受北周兵威胁,为避北兵锋芒,元宗徙居洪都南昌,严续辅助太子李煜留守金陵,抵御北兵。后唐庄宗同光四年,严续举家迁居金陵。后唐长兴元年,严可求故逝,严续虽竭力主张抵敌北军,然无济于事。
《严氏族谱》记载,严续为严光的后代。“严光,字子陵,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少与光武同窗,及光武即位(即东汉武帝刘秀),公乃变姓名隐身不见,帝思其贤,访之。”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后世,北宋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称其“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并作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邓姓与严姓的渊源由何而来?南唐灭闽后,邓植随王延政归降南唐李璟。李璟为了防止后周郭威侵犯,命邓植在三天内赶到江西建昌。当时正是多雨季节,泥泞路滑,难以急行军,无法按时赶到。李璟便以耽误军机为由,将邓植关进死牢。时任南唐宰相的严续悯恤邓植,设法以生病为由保释邓植。邓植出狱后,秘密携家眷潜逃,隐居归化镇(今泰宁县)北的张罗坑水竹坪(今新桥茜源村对面坳地),旋而定居茜源。李璟追查邓植潜逃之事,严续被拘捕问罪,并遭到满门抄斩。
据又大源《严氏族谱》记载,南唐时期(公元年),大源村的老祖宗严续在朝廷做官时被人诬告,被囚狱中,幸得当时的禁官赵元德将他密释。严续侥幸单身逃脱,隐藏于邵武辖地桃树岭出家当和尚。
这样,事情就清楚了:严续救了邓植一家,赵元德救了严续。历史在此处得以弥合。
邓植得知情况后,十分内疚,接严续到家中居住,并把自己年方十八岁的女儿嫁给严续为妻,接续严家香火。严续便在离邓植家3公里左右的大源村繁衍生息。为不忘赵元德的恩情,至今大源严氏在每年五月初五祭祀赵元德,并称其为将军。
由此看来,邓氏与严氏渊源颇深:同仕南唐共进退,翁婿关系情谊长。邓植以镇将名存于史,严续则把北方的傩舞带入大源,发展成为现在全国闻名的傩文化,并以历史文化名村闻名当世。严氏邓氏,一文一武,带给泰宁安定稳定的同时,还带来了中原文化的传承。这于泰宁历史来说,无疑增添了辉煌的一笔。
(来源:三明日报季风版
作者:童杨)
严续带给大源村的傩舞
傩,又称跳傩、傩舞、傩戏,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驱邪避魔的傩舞,也被赋予了更多美好的寓意,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就如同这个古老山村保存完好的许多明清古建筑群一样,大源傩舞经过祖祖辈辈的延续,流传至今,不失古味。弥勒佛、雷神、雪神、风神、护法、天王……色彩浓烈、五官凶煞的傩面具,严肃而又神秘;戴上傩面具,与面具融为一体的傩舞表演者,则随着鼓点舞动、跳跃,整个舞蹈原始而又古朴。
随着隆隆的鼓声响起,各路“神仙”将悉数登场,从祠堂出发,进而走遍村子的各个角落,祠堂、村口、田野、山脚……表演者一路上前后穿梭、跳跃腾挪,伴随着鼓乐震天,简单、即兴的傩舞动作,让人仿佛回到那个原始古朴的年代。
大源傩舞,不知让多少看过它的人为之震撼。沿袭千年,大源傩缘何能始终保持着这份古味?这似乎与大源世代相传的规矩脱不了关系:谁要退出傩舞队,必须教会另一个人。
傩舞有较严格的队列。最前面戴弥勒佛面具、手持木鱼敲击者,是傩舞的核心人物。他通过敲打木鱼,控制着队伍的鼓点快慢强弱,其他表演者则根据鼓点跳跃。
而作为队伍主体的鼓队,则每人各戴一个面具,赤露胳膊,脑后扎红布,身着深红色上衣、黑色短裙、蓝黑相间的绑腿,腰系绿色带子,脚穿草鞋,手持一面绘有太极图案的小鼓和鼓槌,敲击跳跃。
面具是傩舞的灵魂,戴上面具,行为就要符合傩舞的规矩。据说,面具戴久了的傩舞表演者,面容也会跟面具越来越像。
大源村:海拔近米,离江西省黎川县仅一山之隔,是泰宁海拔最高的建制村。从五代末期开始,大源就是闽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一条古驿道穿村而过。村内保存着戴氏宗祠、严氏宗祠等较为完整的建筑20余处。青砖黑瓦中,木结构的古建筑群与山林之景相互映衬,别有韵味。
贴士:大源村位于泰宁县北部33公里处的新桥乡,从泰宁县北行经过峨嵋峰自然保护区,到新桥乡政府后,继续北行8公里即到。
(综合自三明日报,部分图来自泰宁旅游等)
来源:三明日报北京专业治白癜风医院治白癜风天津哪家医院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