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探索“统规代建”模式
△小松镇凤凰池路集中安置点
△贫困户江载龙(中)住上了新房
我市充分利用集镇闲置土地和通过土地置换解决贫困户集中安置用地困难问题,各乡镇严格按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规划建房。如小松镇在集镇所在地划拨一地块用于贫困户集中安置建设用地,该安置区根据贫困户人口规划设计出50平方米、75平方米和平方米以内的三种单元,通过“统规代建”方式,安置了11个村22户、72人,并确保贫困户不因建房新增债务,实现拎包入住不负债。
2
实施“联户共建”模式
△集中点楼顶建高光伏电站
△为患侏儒症的贫困户设计矮灶台
考虑到各村住房困难贫困户宅基地落实难,我市积极探索单栋多户安置方式,贫困户自愿原则,共用地基,联户共建。如东游镇对住房困难又没有宅基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帮助寻找宅基地。通过民政协理员把住房困难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起来互相认识,然后把愿意结合和联户共建分成两组,每组5户合建一栋,建设2栋。每栋建六层,地面一层为共用场所,二层以上每户一层,安排10户44人。小松镇大庙村也采用同样方式单栋联建,安排7户16人。
3
试水“亲情融合”模式
△贫困户江载龙的新房
扶持贫困户,一户不能少。针对散而小的贫困户群体,我市积极牵线搭桥,让亲情邻里关系的贫困户“同房合住”,既让每人享受到扶贫政策,又让亲人亲上加亲,实现亲情的融合、升华。小松镇凤凰池集中安置点有2户单口无房户,通过多次磋商协调,他们分别与弟弟、外甥一家合住,既解决了个人住房问题,又再现亲情融合。像有一户患有侏儒症的家庭,政府还在装修上专门为其“量体裁衣”订做了矮灶台,无不体现人性化、差异化扶贫理念。
“移得出、搬得进”,这只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第一步,关键的一步是“稳得住、能致富”。为此,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建瓯市十分注重搬迁区后续产业健康发展,配套出台了“两不变”、“三优先”、“四减免”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点一个以上贫困村,全市72个单位联挂帮扶36个贫困村,市直科级干部每人结对帮扶一名贫困户;开展产业帮扶,落实一户一产业,通过民企联动、产业带动措施,就地就近安排贫困户就业,引导其发展种植、养殖、食用菌栽培、林下经济和第三产业等增收项目;实施信贷帮扶,目前易地搬迁贫困户中有16户享受小额扶贫信贷40万元,经营主体4家贷款94万元,带动贫困户15户;开展技术帮扶,易地搬迁户参加“雨露计划”培训,培训了蔬菜种植、锥栗低产改造、手工编织等实用技术,有效解决贫困户搬迁后发展生产、持续增收等难题。(作者:魏剑生陆接松)
来源:今日建瓯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