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瓯,就有这么一座美丽精致而近乎奢华的古村落
那就是东游镇的党城村,距城区55公里,这一带在历史上叫做“东苌里”,兴于唐末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年),盛于明清时期。是当时有名的“财主村”,也是建瓯史上最牛的土豪村,素有“钱粮跨五县,八闽君子乡,东溪金党城”之称。
如今,党城古村落仍完整地保存着一条长街,全长多米,宽2米~5米,明末清初的古建筑80余栋,面积达2万平方米,这样大的规模,在闽北应该也是屈指可数的。景观建筑有书院祠庙、驿道码头等党城八景。临溪门坊有砖雕“君子乡”三个大字,显示了这个地方是受过朱子理学薰陶的,治安稳定,社会和谐。整座党城古民居群,房屋多为两层砖瓦结构,四至八拼、二至三进厅的大厝,虽然没有都市大户人家那种恢宏气魄,但建筑精美,采用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古建筑的梁柱、斗拱、檩、墙面、窗棂、天花都雕梁画栋,花鸟虫鱼、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楹联匾额工艺各具特色。现存石雕门联“理学渊源行紫阳,入缨奕礼叨丹陛”、牌匾“道继紫阳”各一块。古街沿村落呈半月形,村中小巷平面上组成多个“井”字结构,环环相扣,空间适度宜人,建筑有退有进。通过一条里弄牌楼大门进去,里面或四幢或八幢,幢与幢之间有厅,有的厅是会客场所,而有的厅则是女眷的活动场所,前厅与后厅的房梁上设有转轴,装有卷帘,如果有客人来访时,就放下卷帘,以此为界,年轻女眷一般不出此帘。古村落整体风貌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给人以美感。
那么,党城古民居是如何兴起的?党城古民居不仅体现了闽北民居地方性、乡土性的特征,整座党城古民居群,更像是一部完整的闽北居民文化史。党城村以叶姓为主,南宋初(约年)来到福建,明正德年间(年)兴起,村子现存的大部份古民居建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党城的兴起与“建木”产业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建瓯盛产杉木,是全国杉木中心产区之一,所生产的木材具有材质优、数量多、生产快、周期短等自身独特优势,深受各地木商的青睐,弛誉海内外,素称“建木”。明清两代,建木生产已颇具规模。到了民国5年(年)杉木已成为建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之一,年外销木排达连(折4万立方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木还一度以黄金交易,每筒正材(长1.44丈,口径6寸),售价黄金三分;一连木排(折筒),可值黄金3.45两。
叶氏宗祠
建瓯市东游镇林地面积48.9万亩,是闽北主要林区之一,加上历史上这里的水运发达,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东游党城渡口最为鼎盛,是当时政和、松溪两县通往建宁府必经的官路驿站,党城因而成为建木最大的输出地。党城建木商人正是凭借着这一天赐良机,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纵横商场,身藏万贯。中国古代有钱人总是热衷于买田置宅以光宗耀祖,发家致富的党城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在家乡大兴土木,一座美丽精致而近乎奢华的古村落因而日渐兴旺起来。
小编有谁知道党城的“古建三绝”指哪些?
原来是“关庙丹青壁画”、“宅邸石雕门联”、“闺房砖砌楼板”
那么,又有谁知道党城“古宅四宝”的?
一是礼耕义种之斋;二是诰命如意砖雕;三是金榜题名号报;四是红色标语板壁。
党城古民居凭什么被誉为“君子之乡”?颇有传奇色彩的党城古民居,承载了几代建木商人不朽的创业传奇,更讲述了普通村人一个个快乐而简单的日子。
随意走进一处院落,那阁楼式的主房就占据了你的视线,大多数房屋的二楼起初只是为了从外面便利出入或让阳光能充足地照射到储藏的粮食,日子久了,它的功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还有一种阁楼上面是可以住人的,这样的房屋二层相对举架要高些,很多讲究的人家还在前面修出回廊,装修隔扇门窗。这自然多是大户人家深宅内院的主房,很多是小姐们的闺房绣楼,遥想当年,在这里不知演绎了多少凭栏处,见疏影几枝横斜,伤春悲秋的故事!
最让党城人引以为荣的是溪巷临溪门坊砖刻的四个大字——“君子之乡”,可以说,这是对党城最大的赞誉,也折射出党城理学文化的浓郁。关于这四个大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乾隆十四年,党城作为官路驿站,街市旺盛,往来商船不断,不少松政一带的商船经常在此过夜,多次往来却从未见货物丢失,夜里也从不需人守船,客商们为党城纯朴的民风而感动,就合资赠送了这块“君子之乡”的砖匾。历经百年的风霜,如今“君子之乡”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见,默默地诠释着党城人民质朴的情怀。
来源:建瓯市地方志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