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建瓯市地情网)
建瓯历史悠久,是一座有着多年建县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周属“七闽”地,东周属闽越国,秦时属闽中郡。建瓯历史发展进程可概括为六座里程碑:汉立建安县,东汉建安初年(年)设建安县(今建瓯),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几个县之一;吴置建安郡,汉末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年)设立建安郡,统辖全闽,长达余年,建瓯因而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省会”城市;唐初设建州,唐武德四年(年)设为建州州城,是唐朝在福建设置的五大州中时间最早、面积最大的一个州,历时余年;五代建帝都,五代后晋天福八年(年)王延政在建州称帝,以建州为都城,建瓯因此被称为“闽国古都”;宋升建宁府,宋绍兴三十二年(年)升建州为建宁府,经历宋、元、明、清、民国,长达余年,是八闽大地上先后设置的八个府中最早的一个,素称“八闽首府”;九二县改市,中华民国二年(年)废除府建制,合并原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年10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五凤楼又称鼓楼,五代闽国王延政于公元年在建州(今建瓯)称帝时,将公元年东汉设立的原建安县城南门的城楼改建而成,取名“五凤楼”。在多年的历史中,鼓楼几经毁圮,也几经修建,已成为建瓯的标志性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观。
(转载自百度百科)
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座落城东郊三里白鹤山麓,占地四十余亩,是目前我省为数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筑之一。东岳庙始建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年)重建,其后多次修缮,重建。
(转载自建瓯市地情网)
光孝寺始建于六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年),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三十余年历史。
(转载自建瓯市地情网)
建瓯的传统文化,历经上千年的沉淀积滤,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壮观。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有别具一格的方言文化;异彩叠献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的宗教文化;成就显赫的儒学文化;璀璨夺目的茶文化和酒文化。它全面而翔实地展现了作为融会福建闽越文化的大摇篮和闽汉文化结合部基底的树大根深与枝繁叶茂。
建宁府孔庙灵星门(转载自建瓯市地情网)
民间传统绝活——建瓯挑幡,是建瓯独特的乡土文化和璀璨的民间艺术中一朵璀灿夺目的奇葩,年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建瓯民间对外交流活动的亮丽窗口。
(转载自东南网)
建瓯的白酒、茶叶早在宋代就蜚声京城和海宇,其“对拳”“茗战”等酒茶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形成了建瓯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线。建瓯茶史悠久,在五代闽国时东峰镇凤凰山一带方圆三十里的茶园被列为皇家御茶园,制作北苑贡茶,其精品比金子还贵重。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建安雪》中盛赞“建溪官茶天下绝”,周绛也在《补茶经》中美誉“天下之茶建为最”。建瓯又素有“酒城”之称,系福建省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年,建瓯出产的福矛窑酒被省政府评为“福建名酒”。
(转载自北苑御茶网微博)
建瓯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历代人才辈出,是全国仅有的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外交家徐兢、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批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都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在这片文化沃土上还孕育了出类拔萃的现代英杰。江龙、徐洵等两院院士,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为中华的科技崛起在自己的领域里作出可喜的贡献。留美宇航博士吴金龙为人类的太空事业奉献了华人的聪智。世界著名的青年科学家宋晓东探索出地球内核超速旋转的奥秘,成为二十世纪十大科学发现之一,震动世界科坛。建瓯从实幼到实小,从一中到七中,从技校到职校,每一所学校都是培育英才的摇篮。自年恢复高考至年,录取人数居闽北之首;年至年,高考上线率获南平市“十六连冠”,建国以来培养大学生多人,先后有多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南平市第一所九年一贯制竹海学校(南平市政府办提供)
建瓯素有“金瓯宝地”“竹海粮仓”之称,为福建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及生态农业试点县(市)之一,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市)、全国重点林区和杉木中心产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
(转载自中华网)
建瓯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绿色金库”之称。全市林地面积约3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8%,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为南方重点林业县(市)。老城区面积近10平方千米,七里街新区面积约10平方千米,中国笋竹城面积约10平方千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1.6%,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开,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建瓯第一高峰——辰山(转载自建瓯市地情网)
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建瓯万木林森林,是六百多年前人工营造的古林(转载自建瓯市地情网)
“小武夷”——归宗岩(转载自建瓯市地情网)
建瓯市夜景(转载自百度图片)
年,《建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年)》获省政府批复。建瓯市将在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风貌的前提下,优化名城功能布局,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综合防灾体系,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加大对古镇古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的保护力度,积极挖掘和传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文字资料摘自网络,图文编辑:福建年鉴社)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