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是一座有着年建县历史的文化古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广阔天地是城里人领略田园风光、体验乡土人情、品尝地方特色小吃的好去处。
从乡村旅游角度讲,乡村的诱惑力就在于城乡环境的不同特质。如果农村也出现城市化的街市、园林、建筑等景观,城里人去看有多大意义呢?从市场需求出发,乡村旅游开发应做到“土、野、俗、古、趣”五味杂陈。
一、土味:保留一份纯真
有些乡村搞旅游,为修公路而拆古桥、伐古树、毁良田、废古宅,如此大费周折,丢掉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元素,几千年的古村毁之一旦,这岂不是典型的南辕北辙、本末倒置。国家倡导“三不一就”新型新农村建设,即“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新农村建设”,其用意也在强调保护农村原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我们已经丧失了大量的古城古街,再也不能人为地破坏古村古镇了。
其实,人都有猎奇心理,看惯了阳春白雪,有时就偏偏喜欢一些土得掉渣的东西,这种“土”首先是指原真的、古拙的、独特的民居、桥梁、古道等等,这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古老淳朴文化的载体。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带有普适性,国外也是如此,加拿大的农庄民宿、土耳其的洞穴酒店等,极好地保存了原有区域的整体风貌。对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亦然,这种“土”和“真”与城市司空见惯的现代化建筑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景观,这种差异化无疑正是竞争优势所在。
例如:东游镇的党城村,距城区55公里,这一带在历史上叫做“东苌里”,兴于唐末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年),盛于明清时期,是当时有名的“财主村”,也是建瓯历史上最牛的土豪村,素有“钱粮跨五县,八闽君子乡,东溪金党城”之称。如今,党城古村落仍完整地保留着一条长街,全长多米,宽2米到5米,明末清初的古建筑80余栋,面积达2万平方米,这样大的规模,在闽北是屈指可数的。景观建筑有书院祠庙、驿道码头等党城八景。临溪门坊有砖雕“君子乡”三个大字,显示了这个地方是受过朱子理学薰陶的,治安稳定,社会和谐。整座党城古民居群,房屋多为两层砖瓦结构,四至八拼、二至三进厅的大厝,虽然没有都市大户人家那种恢宏气魄,但建筑精美,采用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古建筑的梁柱、斗拱、檩、墙面、窗棂、天花都雕梁画栋,花鸟虫鱼、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楹联匾额工艺各具特色。现存石雕门联“理学渊源行紫阳,入缨奕礼叨丹陛”、牌匾“道继紫阳”各一块。古街沿村落呈半月形,村中小巷平面上组成多个“井”字结构,环环相扣,空间适度宜人,建筑有退有进。古村落整体风貌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给人以美感。
这里还有一种当地的特色小吃——芋饺,本名“枷鞑子”(建瓯方言读音为“嘎拉泽”),最早发端于福建省建瓯市,主要盛行于建瓯东溪流域的东游、水源、川石等地。关于“枷鞑子”的由来,民间的传说:
相传清初建宁府城(今建瓯)曾遭受清军一次野蛮、惨烈的屠城,史称“戊子之役”。人们纷纷跑到乡下,热情好客的乡下亲戚突然间接待这么多客人,一时拿不出好菜,仓促间只好将后院种的毛芋子煮熟去皮,捣成芋泥,再掺入野生蕨根粉,做成菱角状的食品。没想到,城里客人吃后却连声叫好。大家边吃边聊,若不是清兵打来,我们何需遭此劫难?这鞑虏着实可恶。这时有人脱口而出“枷鞑仔、枷鞑仔”,从此,这道农家小吃便有了这个特别有历史内涵的名称。
正是这些土味,保留一份乡野纯真,才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二、野味:守护一方乡野
现在,有的乡村搞旅游,动辄效仿法式庄园,过分追求城市化,采用“树木+草坪”模式,将农田及设施进行标准的“裁剪”,将城里的公园“搬到”农村,要么一排排整齐的景观树木,要么一片片规整的花样农田;有的无视山水环境的自然性、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次的丰富性,甚至将溪水两岸统一改建成两壁陡峭的水渠,并加装花岗石护栏。这些做法,使原本“显山露水”的主体景观淹没其中,原有的风貌荡然无存,乡野情趣消失殆尽,乡村节点景观越来越趋于雷同,造成千村一面,使人感到失真与乏味。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的就是一种乡野风味,这种味道愈是久远,愈是绵长,愈是令人怀想,以至于城里人有了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乡村旅游由此而来。记忆中的故园往往是铭刻于心、令人难忘的,乡村之所以为乡村,就在于一个“野”字,或山野茂林,或沃野阡陌,“野”即自然,越是自然的,越是美丽的。旅游追求回归自然,旅游规划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留规划痕迹,道法自然。乡村旅游规划应当订制化,而非标准化、规范化和模式化。这种订制就是要遵循“道法自然”原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忌随意改造乡野景观。
例如:地处福建第二大山脉鹫峰山脉南端的蟹龙岗,是原生态的野味十足的天然氧吧,是建瓯最靠近省会福州的休闲胜地。景区内峰峦叠嶂,高低悬殊,海拔高度从岩下的米上升到矮将头岗的米;景区内怪石林立、古木参天,峰、岩、树、溪交相辉映,景点众多,一年四季,晨昏阴晴,雨雾霜雪,如琪花,似盆景,风景秀丽,风情万种,是不可多得的休闲、旅游、观光、养身、探险、避暑、考察、科普胜地。曾有文人施子清填《摸鱼儿·蟹龙岗风光颂》词一首盛赞蟹龙山岗风光:“也曾评,五湖佳景,惊回头,悔失误。中田岩下如画处,叹是鬼工神斧。天都溯,入妙境,探幽觅胜山间路。”
这样自然的东西才能使都市人体味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惬意,这种田园风光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是城里人回归自然的心结,因而是乡村旅游的独特卖点。
三、俗味:演绎一种风情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纯朴的乡村风俗图。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积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传统节庆构成了乡村独有的文化特性,其中有历史、有故事、有情趣、有风俗。这种俗味对于我们现代人弥足珍贵,也是城里人所梦寐以求的。大俗即大雅。“俗”之旅游卖点正在于入乡随俗,参与和体验这类乡村民俗活动,原汁原味的农趣,由俗不可耐而随俗雅化,使大人重温童年味道,也让孩子体验到了真正的农趣。
乡间“俗”物数不胜数,无处不在,非物质文化中除了民俗节庆,当然还包括各种民间社会礼仪、传统工艺、风味小吃等,这些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还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必须注重保护与传承,乡村旅游要把这些“俗物”转化为旅游资源,因为离开了原住民的乡村,就没有了乡村的所谓“俗味”和风情,没有人情味的乡村还值得眷恋吗?又怎能勾起寻根人的乡愁?
例如:在建瓯市境内独领风骚,久负盛名的吉阳玉溪步月桥。步月桥的奇妙之处还在于精湛的筑桥工艺。据了解,该桥与它桥的不同之处在于,整座大桥找不到一钉一铆,所有材料都是用本地上乘的杉木制成,上下纵横交错的木构件都凿榫无误地紧密衔接吻合,气势恢宏,造型古朴,线条粗犷,结构严谨。现桥基是改用青岗岩水泥嵌砌成伏牛状。两拱结构是用30公分以上圆桶杉木井字垒成,桥面由沙石铺设青砖改成水泥路面,桥的两头增设女儿墙,起加固作用。这里空气新鲜,微风拂面,山川秀丽,一派田园风光一览无遗。步月桥是当地吉阳镇通往大夫、圭历、巧溪、张坑山区行政村的交通枢纽,是闽北现存最长、净跨度最大、伸臂木梁结构的木厝桥。这与距今年前建成的步月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逢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吉阳与玉溪两村村民,怀着丰收喜悦的激情,如约而至到步月桥送、摘灯笼。灯笼分红、白两色,红的象征吉祥生财,白的象征平安添丁。取灯笼者,不论红白,必须在次年的当晚“以一还十”地把灯笼送挂到步月桥,好让这一传统文化民俗延绵不断,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所以每逢中秋夜晚,黄澄澄的月亮顺着深深的墨一般黑的沟壑,把它那清洌的光辉洒满山村大地,云集于此的灯笼与烛光互相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面,让游客体验十足的乡野情趣。
四、古味:传承一脉文韵
由于受地形气候、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古迹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有些构建独特,布局精巧,文化沉淀极为丰富,堪称中国建筑之瑰宝,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乡村旅游扎根于古老的村庄,古建尤为珍贵,即便是残砖断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鉴于此,要梳理当地文脉,传留当地文韵,存留当地古味。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力求修旧如旧,避免大拆大建。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划中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为乡村保留古风文韵,增添古朴沧桑之感。
对于古村保护,务必保持外貌上的古风、古朴、古香、古色,这包括古井、石碾、石磨、寺庙、祠堂、街巷等建筑设施的外立面,至于内部装修和陈设,为落实新农村建设,满足农民便捷化、舒适化生活需要,可以稍加改造,但要特别注重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对整体风格要保持一致,环境不能出现违和感,文化不能出现错乱感。
例如:在福建建瓯市徐墩镇伍石自然村口,即国家G3高速公路丰乐服务区米处(服务区可直接过去),可以看到一处规模恢宏的古宅群,这就是清末被誉为“建瓯西出第一家”的伍石山庄。
伍石山庄的崛起与近代建溪流域武夷山一带茶叶生产流通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伍石村伍姓始于伍建中,据说,由于伍建中老实厚道、吃苦耐劳,很受经常在此经营茶叶的一江西客商的赏识,常常委托他代为中介,收购、组织货源。后来,江西客商回去后留下了一笔资金。凭着这笔启动资金,他接下了茶叶生产经营权,经营地域远达江西、浙江、上海、广州等地,渐渐成为建瓯西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兼大地主。
伍石山庄第二代主人伍守仁兄弟接手产业后,开始了山庄的大规模建设,花数百银两请上海、浙江高人设计,许多建筑材料通过武夷山等地经水道陆路辗转运来。山庄自清同治三年(年)开工,至清光绪八年(年)完工,历时18年。
伍石山庄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由三大院落环连一体,建筑平面为多进院落式布局,中轴对称,建筑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前“天井”,不仅可以采光通风,还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外观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天际轮廓错落有致,黑瓦青砖,典雅大方。院内有亭、台、阁楼、厅阁,院前院后有花园、亭榭、池塘。大院右侧还建有祠堂、戏楼各一座,面积达多平方米。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整体造型优美,而且单体建筑各有特色。屋顶形式多样,有歇山顶、硬山顶、马鞍顶等,形成平、低、高、凸、上翘及垂弧等状。宅内木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砖雕的窗棂、楹柱等,可以说是一处一景,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融古雅、精湛、富丽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伍石山庄”是福建唯一入选《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的典型古民居建筑范例。
伍石山庄大门前,墙上有两幅藏诗竹画,画上的字全由竹叶组成,该画画工精绝,构图奇妙,画中两竿翠竹拔地而起,清峻通脱。右边的一竿,竹梢向右斜出,竹叶下垂,似暴雨淋浇之状,人称“雨竹”;左边的一竿,竹叶倾斜,如被狂风吹拂之状,叫“风竹”。传言能读懂竹画的内容,就能找到价值连城的宝窟。
随着旅游以及民间古民居探寻热的不断升温,伍石古民居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北京有没有专门看白癜风的医院北京的权威白癜风专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