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送节。端午前夕,凡是有新婚的人家,男方需先向岳家送膀蹄、活鱼、目鱼、红酒;岳家则回送给男方粽子、裤料(裁制裤子用的布料)、蕉扇(配制香袋作扇坠)。因建瓯话“蕉”与“招”同音,“裤”与“富”谐音,表达了人们“招子接代”、“富贵吉祥”的美好祝愿。
另外,旧时建瓯民间在节日午后,有向私塾先生(今指老师)“拜年”的传统风俗。通俗点来说吧,端午节在过去,就是建瓯民间传统的教师节、敬师节。这充分说明建瓯这地方,自古以来,民间风俗就特别的重教尊师。小编给咱们老祖宗点个赞!
挂艾草菖蒲。端午节,建瓯人把菖蒲、艾叶插于门庭、悬于堂中,用以驱瘴避邪。
端午吃粽子。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九州皆同,但细细比较,家乡建瓯的粽子无论是“外表”还是“内涵“都与别处的不太一样。很多地方的粽子都是用稻草或化纤线绳捆绑的,而在建瓯,则更多的是用竹丝来捆扎。
建瓯是中国竹子之乡,生活在竹海中的建瓯人,每年初春时节便会上山挑选几根竹节特别长的嫩竹砍下,劈剥成一条条细细长长的丝线,晒干后储藏起来,以备端午节包粽子用。这样的竹丝不仅韧性很强,而且环保健康,还带着淡淡的毛竹清香。
粽子的馅儿料除了采用传统的豆沙、瘦肉、蜜枣之外,建瓯人还会特别选用锥栗、建莲等,爱吃咸粽子的还会选用建瓯板鸭作馅儿料,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熏艾把艾烟。每逢端午节到来之时,建瓯家家户户会收集艾叶、蓬蒿等枝条点燃之后从房前屋后熏上一遍。这种艾叶熏烟有着一股清香味,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而蚊蝇之类的飞虫闻之艾烟即逃之夭夭。
洗午时草浴。“午时草”,其实并不是一种草的名字,而是由五种野草(黄香子、芦苇、乌桕、艾叶、辣蓼草)组成,因为民间认为必须在端午节的正午时分采摘药效最好,所以俗称“午时草”。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午时,孩子们便会到郊外去采摘“午时草”,母亲们则把新采摘“午时草”洗净,煎汤,让孩子们泡澡,求消毒平安之意。
如今由于卫生进步,午时草洗浴只给儿童作象征性擦拭洗脸。
吃滚囵蛋。端午节,在煎“午时草”汤时,建瓯人通常都会在汤内放上几个带壳的鲜鸭蛋(建瓯方言叫滚囵蛋)同煮,汤好取出鸭蛋,待孩子们洗完午时草浴后,就吃这些鸭蛋,因“鸭卵”谐音“压乱”,“压”了“乱”,自然平安无事,寄寓了对孩子们一生平安、吉祥顺利的美好祝愿。
送瘟神。端午节,在建瓯也称作“五月节”。民间认为五月多瘟役,因此旧时每年都要在五月节的傍晚举行隆重的“送瘟神”活动,祈望驱邪消灾。
该活动由“值年福首”主持,率领有关徒众聚集在上西河奶娘庙,点烛烧香祷告,驱送瘟邪;此习俗解放后中断多年,后来有所恢复,但祭仪简化,仍以上西河为主,秘密或半公开进行,至今已慢慢消亡。
龙船舟歌。端午节的重头戏当然是赛龙舟,这一民俗各地都有,但在建瓯赛龙舟却别有一番情趣。激情夏日,来自各行各业的龙舟竞渡建溪,城内万人空巷,两岸围观人群擂鼓呐喊,一组组龙舟选手整齐划一地挥舞手中的船桨,平静的建溪顿时激起阵阵浪花。
正当选手紧张地激烈角逐时,几只肥肥胖胖的鸭子被人从岸上丢入水中,嘎嘎地叫着,引得一些水性好的选手放下船桨下水抢鸭。这是比赛的小插曲,谁先抓到鸭子就奖给谁。不少人击水抢鸭,顿时建溪上下一片欢腾。
舟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一直是建瓯端午时节的民间表演重头戏,它采用快板、慢板、领唱合唱等形式,伴着“驱送瘟神”和“龙舟比赛”进行,它神秘而庄严,又不失通俗和恢谐,铿锵不绝、耐人寻味。
建瓯人过端午,
有粽子的浓浓香味,
也有菖蒲、艾草带来的田野清香,
还有龙舟竞渡、舟歌悠扬的忙碌……
值此端午到来之际,
小编先对大家说一声,
端午安康!
综合:闽源之窗、建瓯广播、建瓯政府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