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熟知的“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是讽刺那些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的人。但今天要讲的这个叶公同样好龙,却有天壤之别,这人还是建瓯的状元呢!故事发生在多年前的建瓯......
1、出自名门儒学之秀
叶齐,字思可,建安(今建瓯南雅梅村)人,后来迁居建阳。北宋太宗端拱元年,即公元年,考中恩科状元,成为建瓯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叶齐自幼跟老师学儒学,后来官至太常博士、陶令。他倡导兴办府学,对八闽倡教兴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叶齐是叶公沈诸梁的第50世孙,是建州首任刺史叶灏的第10世孙。叶姓家族人才济济、名人辈出,据民国18年版《建瓯县志》记载,建瓯历史上叶姓的进士就有77人。关于这个叶公沈诸梁,您可能不一定知道,但有个寓言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叶公好龙”,是的,叶齐的祖上叶公就是“叶公好龙”的那个叶公。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根据《周礼》记载,叶公沈诸梁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介绍到这里,大家一定很奇怪,沈诸梁明明姓沈,为什么人们都叫他“叶公”?而成为叶姓的始祖呢?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沈诸梁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其父沈尹戌在吴楚之战中屡立战功。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叶邑即如今的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话说沈诸梁到了叶地之后,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并制定修建东西二陂的工程计划,发动叶邑百姓开工兴建。西陂主要用于拦洪,东陂主要用于蓄水。东西二陂的修建,可以说开创了我国古代小流域治理的先河。正是因为沈诸梁为叶邑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当地人都尊称他为“叶公”。
2、叶公好龙心系民众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是讽刺那些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的人。其实这个故事让叶公蒙受了不白之冤。清代有个叫王士祺的人曾感叹道:“地下子高应一笑,世间谁解好真龙。”崇尚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特征,叶公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叶公所好之“龙”并非仅仅是涂刻在器物上的图案,而是水利灌溉之龙——引水工程。
据说叶公为了开发叶县东、西二陂灌溉农田,曾在自己办公室的墙壁上画了满墙施工水系图。一天,一位来访客人把墙壁上的水系图,当成了群龙起舞图,就毫不隐讳地说:“人们都说叶公好龙,我看叶公并非真的好龙。”叶公问:“此话怎讲?”客人回答说:“风从虎,云从龙。图中之龙不画云,故从得知。”叶公笑笑说:“我只想引龙出水,不求腾云驾雾。”客人问道:“何谓引龙出水?”叶公说:“凿渠引龙,龙就出水了。”客人又问道:“群龙真可以引出水吗?”叶公说:“少引则宜,多引则惧。”客人又问其中原因,叶公接着说:“引一龙而需工千额,需粮万斛,所以不可不慎重。”可见叶公所好之“龙”,是水利之龙;所怕之“龙”,是怕引水工程过分加重老百姓的负担。3、两度被黜曲折中榜
关于叶齐中榜,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当年戊子科主考官为礼部侍郎宋白,在录取了28人后,仍很多人有异议,认为朝廷遗漏人才。于是,太宗诏令在崇政殿复试落第的举子,又录取了99人。但仍有一名叫叶齐的举子击鼓告状,认为取士不公,开明的太宗皇帝便再次诏令在武成王庙再次复试未入选举子。考官厌恶叶齐的嚣张,以“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为赋题,意思是你叶齐休想阻挡考试的进行,黜落了你一人,其余的人照样可以成为进士,朝廷同样可以得到栋梁之材。尽管考官们对叶齐没有好感,都希望他再次被黜落,但由于防弊措施严密,所以并不知道哪份试卷是叶齐的,自然无法对试卷做手脚。考试结束后,合格者有几百人,名列前10名的试卷,又叫作“承恩卷”,要送给太宗皇帝御批,确定名次后当众拆封。没想到太宗御批的“承恩卷”中第一名就是叶齐。众人目瞪口呆。太宗一看,十分高兴,大加赞赏叶齐的才华。就这样,两度被黜落的叶齐成为端拱元年戊子恩科的状元。叶齐中状元的过程真是一波三折,如果不是他有着超凡的才智学识,又怎能够在众多举子中脱颖而出,高中榜首呢!这也说明了当时建宁府的学子不同凡响,学识、胆略均不同寻常。建瓯历代进士在千名以上,是全省乃至全国都不多见的千名进士县之一。经综合查阅、对照,考证《闽书》、《建宁府志》、《建瓯县志》、《中国人名大辞典》等有关史志典籍,初步统计有典有据的建安、瓯宁两县(今建瓯)籍的进士总数实际上有人,其中状元就有6人。关于这6位状元,在建瓯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们的趣闻轶事。从本期起,我们为大家一一介绍。
闽源视讯——《远方的家》专辑央视四套“远方的家.建溪的文明记忆”
节选之——《建瓯挑幡》
建瓯挑幡是极具福建省民俗特色的传统文艺活动。源于多年前。当时,明朝将领郑成功在闽组织“复明”大军抗清,并筹备收复台湾。建宁府(今建瓯)大州造船工匠纷纷应征入伍。收复台湾战役结束后,凯旋而归的建瓯将士将带回的大旗高挂竹竿上,竞相擎持,以示纪念,久而久之,逐渐演化成“挑幡”活动,流传至今。体现了劳动人民尚武精神和民族气质。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总编:赖少波
责编:邹季强
编辑:李智敏 詹水金 张小芳 薛 颖
摄影:黄 悦 张永宏 张和生 吴 震
闽源之窗邮箱:jodf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