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鱼是建瓯渔业的一种独持的习俗,也是一种塘鱼捕捞与运销中简单而奇妙的技术,打破了“鱼儿离不开水”的常规。建瓯于清朝中叶开始采用“弓鱼”技术,鱼农下塘网鱼,当场用“线索”一端穿过鱼鼻扎牢,另一端绑扎在鱼的肛门下部,称为“初绑”。将初绑后的鲜活鱼,放进鱼堵或活水中,让其吐污。一、二小时候再用草绳绑在鱼的肛门上部,把鱼弯成弓形,称为“重绑”。然后将“弓鱼”放倒活水中泡养一、二天后上市。经过这样“弓水”处理过的鲜活“弓鱼”,冬天可以保活四、五天,夏天可以保活一、二天。而且能除去鱼肉的污泥味,吃起来更加鲜美。年,“弓鱼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瓯弓鱼有三大好处:一是指出去泥腥味,提高鲜美度;二是延长生命,是在古代没有电冰箱、空调和水中加氧装置状况下的一种“离水运输、延长鲜活”的简便方法(晴热天延长1-2天,阴冷天延长2-3天);三是利于离水运输,减少运量、容器、劳作等诸多麻烦,且便于买卖中过秤、提带。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