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瓯,清明节的最重要活动也是祭祀、扫墓。但当地方言不叫扫墓,也不叫上坟,而是叫“醮冢”。醮(jiào),《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冠娶礼祭”;《广雅》也解释为:“醮,祭也
冢就是坟墓,但又有别于一般的坟墓。在远古时代,挖个坑将尸体(棺材)放入后,盖土,与地面平,不植树者称“墓”。“坟”的出现要比“墓”稍晚,是起土堆成的。秦汉以后,坟、墓的含义就差不多了。坟墓一般是平民所有,而“冢”的等级要比坟更高。“冢,高坟也。”(《说文解字》),可见,冢是贵族,是有身份的人死后居所。而“陵”的等级又更高,是皇家专用的名称,如“十三陵”“秦始皇陵”等。此外,还有圣人的墓地,称为“林”,林的面积较大,如孔林等。
那么,建瓯人为什么会习惯称“扫墓”为“醮冢”呢?据史料记载,西晋末期,中原地区战乱,一些家境殷实的士大夫或社会名流为了躲避战乱,携家带口往南方迁移,这是北方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进入福建省,而建瓯就是南迁队伍进入福建省的第一站。首次南迁的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等八个姓氏,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衣冠南渡”不仅迁来了中原一带的八姓望族,同时也带来了厚重的中原文化。当然,这些社会名流死后所葬的墓便要称作“冢”。所以,扫墓祭祖在建瓯被称作“醮冢”,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赖少波)
END
往期文章推荐阅读
(点蓝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赴了南雅的“桃花劫”,你还会躲得了玉山的这场“梨花雨“吗?
建瓯启动动物H7N9流感应急响应
建瓯到罗源的水上飞机直飞航线近期将开通,将来还能飞哪里?
“爸爸,一个人越有钱越了不起是吗?”火爆建瓯了!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