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瓯新闻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建瓯环境
建瓯景区
建瓯气候

96岁的她从宝岛台湾来,来建瓯36次,只

8月7日,在磨房前的一条百年深巷,一位来自宝岛台湾已是96岁高龄的老人朱淑珍,她紧紧握着堂侄朱锐敏的手,穿过小道,缓步踏过博士府的门槛,用手轻轻抚摸着木门的纹理,仿佛往日时光得到回放,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居住在博士府旁的朱锐敏是建瓯一中的一名退休教师。先辈在明朝景泰六年(),朝廷认为朱熹朱文公“有功于世道”,特旨征建安(今建瓯市)嫡长九世孙朱梴入京,钦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在建宁府(今建瓯)朱子祠东侧建博士府,世代祭祀先祖朱文公。嫡长孙承袭“博士”,到民国时“博士”改称奉祀官,由26世孙朱点元、27世孙朱秉珪承接,到如今,守在这里的朱锐敏是朱熹28世孙。

因为传承着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共同的基因符号,作为后裔的朱淑珍老太太仍不辞辛劳回到故乡,这已是她第36次回到这里。除了向亲人嘘寒问暖之外,更是为了重访先辈的故居,与堂侄朱锐敏探讨正处于修缮之中的五经博士府保护问题。

现年63岁的朱锐敏老师,退休后担任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副秘书长,参与组织策划朱子后裔联谊活动,以及朱子祭祀家礼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工作,先后撰写《建瓯朱子文化遗迹》文章及保护朱子文化遗址的提案的情况,任建瓯市人大代表期间,为朱子文化遗迹的保护多方奔走呼吁。

南宋绍兴七年(年),七岁的朱熹随父母迁居建州(即今建瓯)。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回到建安书院(即今建瓯市民政局至第一小学一带)讲学。还在建安书院门前凿了一口井,取名“艮泉”。

宝庆二年(),朱熹第三子朱在遵父遗嘱,辅佐其侄——长房嫡孙朱鉴前来建宁府(今建瓯)筑朱子祠奉祀。(世袭博士朱在,宋淳熙丙申年九月初九殁,葬于建宁府(今建瓯市)城东光禄坊安寺后山。)

据朱锐敏介绍,朱熹嫡孙从此在建瓯留下,朱子祭祀典礼始于南宋宝庆三年()。明景泰六年()后,由朱熹后裔嫡长孙承袭“博士”,居住府内。

博士府门前建有木牌坊,三开间(约20米),高约有米,中间高悬“敕封翰林院五经博士府”木牌匾,东边题有“景星庆云”,西边题有“泰山乔岳”珠底黑字横额。大门两边挂有一幅木刻对联,左为“徽国衣冠世胄”,右为“孝亭理学名家“。坊下东为门房,设有库子4名轮流值守;西为轿房,备有雅轿一乘,轿夫4名,供“博士”出行使用。

翻看朱锐敏老师的家传图谱,当年博士府构造风貌可见一斑。博士府经历了数百年沧桑风雨,20世纪70年代,博士府被改建为仓库、宿舍,如今只留下二进厅可供后人凭吊。此次朱子五经博士府在市政府主持下,二进厅修缮工程于年9月开工,目前已经完成主要修缮工作,朱氏文化古风正在重新焕发。

“这博士府里的一切还是那么熟悉,如果不是四十年代到台湾回来不了,那我一辈子也不会离开这个地方。”朱淑珍老人拉着朱锐敏老师的手,诉说着往年回忆。

“我姑姑在年到台湾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她托人从美国给我爸寄来一封信,当时不知道地址,她就按年青时的记忆写建瓯博士府朱庆珪收,老邮递员居然给送达了,我爸收到信惊喜万分,立即写信回复,并托姑姑的友人从美国转送台湾。”朱锐敏颇有感慨“姑姑第一次从台湾回大陆探亲,就立即到博士府看望我母亲,她非常热爱家乡,乡音不改,看到博士府没有以前的辉煌,很是伤感,她说以前在马路边红砖房子的位置是牌坊,停有轿子,进牌坊后是花园,我现在住的地方是一进厅,她小时候常常在我家玩耍,最爱吃我奶奶做的点心。”

▲民国版建瓯县志有关博士府图。

  自两岸互通往来之后,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的朱淑珍老人每年都回建瓯探亲,这次又把女儿女婿带来。老人看到市委市政府把博士府二进厅修复起来,十分高兴。老人说:“朱家子弟都受先祖朱熹家训、家规训蒙,热爱教育,不少人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修缮的博士府效果图。

  岁月沧桑,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博士府几经损毁和被征用。如今,保留下来的建筑已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   近年,我市高度重视朱子文化保护建设,一直致力于朱子文化品牌发展,年10月,建瓯举行朱熹故里-朱子诞辰周年祭祀典礼,纪念我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有关部门也全力推动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等五大工程,着力在“物化”和“教化”上下功夫,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来源:今日建瓯?作者:魏卓成)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小偏方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ouzx.com/jojq/70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