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网友讲述的经历,
网友十岁的小侄子十分聪敏,
不仅英语口语、奥数、围棋、轮滑样样精通,
考试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但没想到他却语出惊人,他说:
“爸妈不配拥有我这么优秀的儿子。”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的父母没什么钱,
只开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
同学都拿iPhone7,而自己只有儿童手表。
虽说童言无忌,但未免也太让人瞠目结舌。
这让我想起来知乎上这样一个问题:
“我反感父母的平庸,我该如何面对他们。”
题主从小就是被羡慕的对象,
成绩好,漂亮,人缘好,
但父母却文化程度不高、吝啬、目光短浅,
所以父母一直是她的软肋。
在自述的最后,她写道:
“是的,他们生我养我,他们是爱我的,
但我实在无法爱他们,
连停止厌恶都做不到。
我该如何面对我从心底看不起的父母?”
底下高赞的评论都是表达对题主的理解,
他们都认为平庸的父母,
的确会拉住孩子前进的步伐。
余华曾说,我们都生活在巨大的落差里,
这些差距来自方方面面,
外表、见识、经济、性格、才艺等等。
太多了,多到让人心生怨气。
的确,当你越从最底层的地方向外望去时,
越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似乎难以跨越,
你奋斗的最高点,或许只是别人的起点,
那种无力悲观,自卑偏激的情绪,
很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
许多人就会将这些不平衡归结于原生家庭,
怨恨原生家庭的负面因素,
嫌弃平庸的父母。
然而,用这样的想法生活,
人们就会不知不觉间察觉,
自己也是如出一辙,
就宛如一种宿命式的轮回。
家庭出身,真的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吗?
英国有一部叫做《人生七年》的纪录片,
对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拍,
从七岁开始,每七年进行一次采访拍摄。
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为了验证:
阶级出身是否决定了未来,
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因为在拍摄刚开始时,
仅仅7岁的孩子们就已经表现得天差地别。
高层的孩子们看金融报,
对人生进行了明确的规划,
连读什么中学和大学已经预设好。
而底层的孩子们,
连“大学”这个词汇的意思都不知道,
更不要说什么梦想,
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不挨打、不挨饿。
就这样,孩子们逐渐步入中年,
精英的孩子同样成为了精英,
而穷人的孩子,
除了一个男孩通过考上好大学成为了精英,
其他人都陷在失业和贫穷的漩涡中。
如果将金钱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
底层的孩子的确难以跨越阶级的鸿沟,
但人生的衡量标准怎么可能仅仅是金钱呢?
贫民窟的托尼想做骑师就去当了学徒,
想开出租车就去开了出租车,
想当演员,就客串了斯皮尔伯格的电影,
他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一切事。
孤儿保罗,
长大后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修理工,
但在28岁时他和家人开着房车游遍了整个澳洲;
同样是孤儿的布鲁斯从牛津大学毕业后,
放弃了在公立学校任教的机会,
奉献于幼年时就热衷的支教事业。
他们虽然一生颠沛流离,生活清苦,
但每个人都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满足感,
因为他们都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要打破阶级鸿沟实现人人平等,
不过是乌托邦式的想象。
但就像我们不能根据封面,
就评判一本书的好坏,
阶级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和的未来,
而观念以及人生态度才是。
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
因为人生就像一面镜子,
我们人生的模样,完全取决于自己。
人们常常引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
“世界如高山,父母在山顶,
注定你不会生活在山脚,
父母的位置决定孩子的起点。”
但他们却总是选择性忽略后面的话:
“穷富、成败没有世袭,
我奋斗我成功才是真理。”
抱怨命运的不公是懦夫的表现,
而努力掌控自己人生的人,才是真的英雄。
李昌钰博士是享誉全球的华裔神探,
曾被授予国际鉴识学会终身荣誉奖。
但这背后的辛苦却无人了解。
因为父亲意外离世,
李昌钰兄妹13人都由母亲一人抚养长大。
母亲给富人家当帮佣、带小孩、洗衣做饭,
没日没夜的工作仅刚够维持全家人生活。
李昌钰一家14口人,
挤在郊边简陋屋棚里,常常挨饿受冻。
生活如此穷苦,
李昌钰的母亲却仍要供13个孩子读书,
即使要去借学费也在所不惜。
就这样,13个孩子每天坚持往返几十里地上学。
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为了不磨坏鞋,
他们常常在上学路上提着鞋,
到了学校门口再把鞋子穿上。
最终,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下,
李昌钰兄妹13人都成为了博士,
从事于科研、商业、艺术、IT、金融等各个领域,
其中还有三位获得“美国十大杰出青年”。
富人家的小孩生来就含着金汤匙,
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
而李昌钰一家,
却只能仰仗着照顾富人家的孩子生存下去。
人生的起点的的确确是不公平的,
但人生奋斗的意义,
不就在于扭转命运的天秤吗?
要知道,资本的积累和回馈,
同样是建立在前辈人的努力之上的,
没有无缘无故的财富,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怨天尤人无疑是最无能的表现,
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对命运做出反击。
就像东野圭吾在《时生》中说的:
“悲观也没用,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
可无法选择父母。
发给你什么样的牌,
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父母又何尝不想给自己孩子更好的呢?
泰国有这样一段让人深思的采访视频,
三位被访者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第一个被采访的父亲,
因为年轻时曾入狱,只能开摩的为生。
他害怕做那么低等的工作会让孩子抬不起头。
第二位被采访的是一位脚部残疾的母亲,
她总是自责自己让儿子丢脸,
让儿子过得那么辛苦。
第三被采访的同样是一位母亲,
收入微薄得可怜,
连女儿的学费都交不上,
看着半工半读的女儿,
她愧疚的泪水难以抑制:
“我想对我女儿说声抱歉,
如果她出生在别人家,
她的生活应该会比较好过。”
面对父母的愧疚,
孩子们的回答却是让人泪目,
“为了养家糊口,他宁愿不吃不睡”、
“脚缺陷又怎么样,她把我养这么大”、
“虽然她没有什么钱,却给了我满满的爱,
能当她的女儿是最幸福的事情”……
是啊,作为父母的他们太过平凡,
但他们在用尽全力爱着自己的孩子。
就像《父亲写的散文诗》下的一段留言,
“我的父亲没有散文诗,
他的日记只有给别人干活的日期,
他的手上全是茧。
他很平凡,什么都给不了我,
却什么都给了我。”
我们大多数人的父母都是普通平凡的,
或许他们的爱很粗糙,教育方式很拙劣,
但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他们也和我们一样,
是从一个孩子逐渐长大的,
他们都在尽力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
就像北野武说的,
人生最重要的结局是,
我们终有一天,
要学会和自己平凡不完美的父母达成和解。
我们终有一天,
要学会和自己、和这个世界达成和解。
无论它在你看来美丽,或丑陋。
相逢恨晚,『星标』长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