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我国的夏朝和汉朝直至辛亥革命前都称为元旦,它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而是在腊八。南北朝以后,才移至岁末。到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做“春节”。
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建瓯春节老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从农历腊月二十日后,家家户户都忙于除尘擦洗、春粿蒸糕、置办年货。廿四晚,送“灶神公”上天“奏善事”,人们供奉年糕、白粿、豆腐、麦芽糖、糕饼等素食和茶酒。
女儿出嫁的第一年,男家向岳家送膀蹄、公鸡、鱼、年糕等礼品,俗称“送四色”。岳家向男方送过年“果仔”,另加红桔、荸荠、红枣、冰糖、瓜子和花生,寓意“早生贵子”,俗称“送头年”。乡村则单由男家向岳家“送年”。
除夕晚,建瓯人称“三十日暝”。家家户户都要吃“分岁暝”(年夜饭)。全家团圆就餐,煎糕、炒粿、纳底、太平蛋、膀蹄、公鸡、鱼,一般都不可少。建瓯的“分岁暝”,从腊月十六日后就陆续有人设宴请客。
当晚,迎接“灶神公”下凡“保平安”。全厝灯火通明,一家大小围炉守岁,现在多是看电视节目,到子时正(夜十二点)摆香案,举行“辞岁”仪式,放炮仗“封大门”,全家围坐在圆桌上吃“岁酒”,表示一年完满结束。翌日凌晨,要根据《通书》(皇历)所定时辰,摆香案、放炮仗“开大门”。大门对缝贴对中裁开的“开门大吉”红纸条,表示新的一年开始,全家吃“汤圆”,祈求一年“圆圆满满”,万事如意。
正月初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有“正月正头,凡事讨好兆头”的惯例,见面都要互道吉利的的话。这天不串门,互不干扰、不动刀、帚,人人穿戴簇新、整齐、有的去神庙“拜佛年”,也有的人家带同子女上坟、给祖宗“拜冢年”,有的在家里休息“享清福”。有的到公共场所下棋、打球、游玩。预兆一年平安、快乐、清静、无烦。当日饭食简便,有的吃上年除夕夜煮的“岁饭”剩食,兆为一年庆“有余”。有的早餐吃素食,有的整天吃素食。所吃菜蔬都取谐音说吉利语。如:吃菠(会买田)、大蒜(会划算)、芹菜(银钱滚滚来)等。
初二,亲朋串门“拜年”、互道“新年顺遂”、“恭喜发财”。主人用冰糖、红枣、糕点、糖果、红桔、瓜子、香烟招待客人,长辈给小辈一些“坠岁钱”、“果仔包”和甘蔗、红桔、荸荠。亲朋间也有小酌围炉清谈的。
初三、初四也可继续拜年,这都是关系较疏的,对至亲、上辈要是初二不上门拜年,就视为失礼。所以,本地有“没长衫、拜初三;没像时,拜初四”的说法。
初五小元宵,乡村人称“小开戒”。晚上“过灯节”,闹市大街上彩灯高照,各门会场龙灯陆续上街。乡村农民从初三、四就开始“出行”,带香烛炮仗到山上砍来两棵枝叶茂盛的小树木,用红纸圈杆,插在大门外,象征新的一年劳作开始,预兆“劳动大吉,财源茂盛,一年丰收”。
从初二至十五,还有“请春酒”的习俗。亲朋间互相酬酌,联络感情。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乡村人称“大开戒”。城区和各集镇户户扎彩门,家家张灯,街头放焰火,街上打狮、叉龙灯、春台、高脚戏、蚌精、彩船、花担,伴着鼓乐列队踩街,万人空巷,新年娱乐达到高潮。
人们把“龙灯”视为吉祥物,有人特请龙灯叉入屋门给“红包”。在龙灯叉至大门口时,新婚妇女争剪“龙须”,放在床底下,以求“早生贵子”。
我是九闽
致力挖掘、弘扬福建民俗传统文化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