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瓯新闻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建瓯环境
建瓯景区
建瓯气候

新年第一书聊一聊福建的那些茶事儿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發現和飲茶的歷史已有四五千年了,茶聖陸羽在《茶經·六之飲》概言“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至漢、唐之際,飲茶之風已經盛行於世,傳承迄今,茶飲可謂長盛而不衰,其間還經由國際往來傳遍了全球。茶的種植、製造及啜飲品味還逐漸衍生爲一種文化現象——茶文化,成爲大衆所樂於接受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植茶的歷史可以上溯至東晉:在南安市豐州九日山蓮花峰二十七處石刻中,有多處提到了“茶”,如東晉太元丙子年()的“蓮花茶襟”題刻,以及“巖縫茶香”“貢品石亭茶”“蓮花茶懷古”等;其中“蓮花茶襟”可謂福建最早關於茶的文字記載,較之陸羽所撰的《茶經》還早了三百多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四十餘年的歷史。而歷史上福建製茶最富盛名者,即爲北苑貢茶,五代閩國龍啓年間(—)即後唐末年,建甌人張廷暉以其住地北苑(今建甌東峰鎮鳳凰山茶場一帶)適宜種茶,並將茶園獻給官府;官府乃設官焙,製貢品,建溪流域的茶業生産迅速興起,及至南唐末,北苑已成爲南方乃至全國著名的茶葉産區。宋太平興國二年(),朝廷遣使北苑,擴建官焙三十二處,置龍鳳模,造團茶,生産北苑龍鳳茶,北苑成爲貢茶産地之一。現存於建甌市東峰鎮裴橋村焙前自然村林壠山坡上的北宋慶曆八年()柯適《北苑茶事摩崖石刻》記載:“建州東,鳳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興國初始爲御焙,歲貢龍鳳上;東東宫、西幽湖、南新會、北溪屬三十二焙……”,詳細記録了當時産茶地域和製作貢茶的情況。

  福建同時又是歷代製茶技藝變化發展進程與茶文化的闡揚傳播的重要地區。《記事珠》(題唐馮贄撰)稱“建人謂鬥茶爲茗戰”,顯見其時福建飲茶、品茶風氣已然熱絡;及至宋、元二朝,福建在種茶、鬥茶方面蔚然成風,宋在福建建州(今建甌市)設皇家龍團鳳餅茶基地,即北苑貢茶。元移宋祚,大德六年()於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創設了焙茶局,謂之“御茶園”,置茶户,設場官,專製貢茶,由此武夷茶名漸盛,武夷之茶崛起,已然超過了北苑茶。有明一代,福建産茶更盛,技術也有更多創新,明初襲元制,後朱元璋罷造龍團,於洪武二十四年()廢龍團,採芽改製散茶以進,這是福建省茶葉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早先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筍”,其後又製“雨前”“松蘿”“靈芽”“仙萼”“白露”諸茶,産品由細嫩早採爲勝,逐漸向炒青緑茶轉變,産量亦相當可觀,據《明史·食貨志》載:“天下歲額止四千二十二斤,而福建二千三百五十斤”,佔當時全國貢茶的一半以上,又以北苑、武夷爲主,“則建茶甲天下也”。明末清初福建創製了烏龍茶,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代的《武夷山志》等都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茶葉成爲了福建的名産之一,其在茶類的創製方面也數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中國乃至世界茶葉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不難看出,宋元時期福建出現的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爲特徵的宫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象徵著閩茶在中國茶葉界的特殊地位。不惟如此,福建植茶歷史悠久,《茶經》开篇即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經·八之出》则載:茶“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顯見福建早已是中國茶葉的主要産區之一。迄至明代,福建省域植茶區的面積與種茶縣的數量,在宋元的基礎上,儘管局部或有出現消長的情形,但整體上還是以增加爲主,且主要仍以閩北爲中心。明萬曆後,武夷山茶業大興,福建其他各府縣也都有植茶,但與閩北專營茶園的规模化、商品化相比,閩東及閩西的産茶地衹是以小農個體、散户的副業爲主,更因之囿於地形地勢險阻及海禁政策等影響,即便有茶商入閩開展茶貿,亦未能涉及與帶動。故清人郭柏蒼《閩産録異·茶》讚道:“閩諸郡皆産茶,以武夷爲最。”

  隨著中國的植茶、飲茶之風盛行,茶業對外貿易也漸次展開,並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福建茶業在國內的地位暨影響都很大,其海上的茶貿商路自古亦有之。唐代就已開闢有泉州刺桐港,明初則闢於漳州的月港,明未清初又闢厦門港;至清中期,福州、厦門成爲中國對外通商口岸,到了光緒後期,福州“閩海關”、厦門“厦海關”和寧德三都澳“福海關”成爲福建茶葉出口的三大重要口岸。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依稀可辨自閩江源頭的武夷山,直到閩東南沿海的泉州、漳州、厦門、福州和寧德,構成了閩茶對外傳播的一道歷史風景綫。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之際,曾攜帶了大量包括武夷茶在内的各種名茶作爲禮品饋贈各國,茶葉的外銷可謂由此發端。明萬曆三十五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從澳門埠收購武夷茶,並經爪哇的東洋貿易據點輸往歐洲各地。清中葉開闢五口通商後,自福州、厦門兩个通商口岸,揭開了福建直接出口的外貿史,清咸豐三年(),美國旗昌洋行開通自福州經閩江抵武夷茶區的水運航路,福州港埠武夷茶的貿易量激增;清光緒四年(),福建出口茶葉就達八十多萬擔(約四萬吨),約佔當時全國年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武夷之茶風靡歐美各國。除了海運水道外,茶商在閩北的崇山峻嶺間也打通了一條北上直通内陸的萬里茶路,源源不斷地把福建茶葉運銷到俄羅斯,及至更遠的地方。閩茶所趨,可謂無遠弗届。

  誠然,種茶、飲茶不等於就有了茶文化,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製茶、飲茶的文化,中國人飲茶尤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啜飲鑒别茶的優劣,也帶有領略茶藴、神思雋永的意味,由此還擴展到了講究茶具、講求環境,意趣盎然。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在以茶待客之際,十分注重沏茶、敬茶的禮節;而儒釋道思想的逐漸融入,也使得茶飲由日常的生活之飲演進和升華爲具有顯著社会文化功能的精神文化享受,再經由歷代朝野僧俗暨文人士子的承續與演繹,不斷糅合進了中國儒、道、釋諸派思想,獨成一體,逐漸形成了中國茶文化傳統,成爲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歷久而彌芳。更爲重要的一點就是傳續迄今的歷代茶飲、鬥茶習俗,以及各界詠茶的詩文,還有茶學專著的不斷湧現,茶與生活、藝術及文學等日漸交融,並且還通過商貿之旅而傳揚開去,由此構成並豐富了中國茶文化,不斷爲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貢獻,影響可謂深遠。

  近年來,中國茶文化越來越受到中外各界的熱愛和重視,而閩茶在其中仍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老樅水仙、大紅袍、正山小種、鐵觀音、福州花茶及永春佛手……這些閩茶在人們的生活中幾乎都是耳熟能詳的茶品;不惟如此,茶葉以外的茶具、茶室,同樣備受關注,各地評選名優茶葉的活動也十分熱絡,凡此種種,帶動了整體茶文化的再次勃興,顯見中國經濟步入繁盛時期,人們對於健康生活的嚮往,其間也折射出了現代人對精神文明的孜孜以求。

  我館向來重視鄉賢文書的蒐集,現典藏的歷代鄉邦文獻主要集中存藏於特藏部,並在恒温恒濕環境下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在完成館藏古籍普查登記工作的同時,我館加强了民國時期文獻的排查與保護力度,同時結合數字化手段,甄選有關課題進行整理、研究與開發,不斷嘗試進行文獻的再生性保護工作,收到了較好的成效。近年來,特藏部相繼策劃和編纂出版了《民國參政院議事録(—)》《民國時期福建華僑史料彙編》和《福建省圖書館藏稀見書目書志叢刊》等書,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爲配合“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課題的研究,我館決定積極開展相關專題的資料研究、收集和整理工作,特藏部則將歷史文獻的整理研究納入了工作議程,以館藏特色爲主,遴選、彙編了這部《閩茶文獻叢刊》。

  該《叢刊》共計收入四十七種歷代閩茶文獻,其中古籍四種、民國文獻二十九種,其餘十四種則係新中國成立之後的文獻,這也是我館努力嘗試明確主題、甄選資料而進行的地方文獻專題的系列化整理開發工作。其中古籍最負盛名的閩茶文獻當爲北宋熊蕃所著的《宣和北苑貢茶録》暨趙汝礪撰《北苑別録》,清嘉慶四年桐川顧氏刻本,圖文並茂,爲我們保留了珍貴的龍鳳貢茶圖式;此外,蔡襄撰《茶録》一書,主推建安茶品,兼論製茶工具和品茶器具等,而黄儒的《品茶要録》側重於茶葉品質鑒別,這三者皆可謂宋人茶論中的名著。清初莆陽人余懷所作《茶史補》亦有可觀之處,書中記録自《神農本草經》以來各名人著作中有關茶之記載,還輯録了唐代以來各地各級政府有關茶之政令,以及各地之茗茶種類。

  民國時期的閩茶文獻可以説是這部《叢刊》的重要內容,其中大部分爲稀見茶書,是當時福建茶人努力復興閩茶的真實記録,堪稱一段珍貴的閩茶歷史記憶。這部分閩茶文獻,總體上可以分爲三大類:其一是當時政府組織編纂的各類專題資料,如福建省政府建設廳暨轄下有關機構組織編纂的叢書,即《福建建設報告叢書》(涉茶文獻有《調查福建北路茶業報告》《福建茶産之研究》二種)、《福建茶業叢書》(現存《茶樹施肥試驗》《茶葉檢驗》《茗笈》《茶園墾植法的改良》《祁紅複製之理論與實践》《東北印度紅茶製焙學》《錫蘭紅茶製造法及其理論》和《中國飲茶起源考》等八種),其中《東北印度紅茶製焙學》《錫蘭紅茶製造法及其理論》和《中國飲茶起源考》三種書均譯自外國人的著述,頗有參考與借鑒的價值;福建省政府統計處編印的《福建調查統計叢書》之五《福建之茶》,以及財政部貿易委員會、外銷物資增産推銷委員會、茶葉研究所編印的《武夷山的茶與風景》等等。其二爲茶區職校編輯的茶書暨刊物,有《福建福安茶業》《安農校刊(茶葉專號)》,以及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學生的學習調查報告《邵武建陽崇安三縣茶業調查》,私立福建學院的學生論文,如《福建茶葉之改進》《復興福建茶業計劃芻議》和《閩茶復興問題之商榷》諸篇。第三類則爲茶企、茶場所編輯的茶業文什,有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茶業改良場編印的《三年來福安茶業的改良》、中國茶葉公司福建分公司編印的《福建省茶業統計》《中國茶葉公司福建分公司三十年度業務報告書》、福建示範茶廠編印的《一年來的福建示範茶廠》、福建省農林公司茶葉部《福建省農林公司茶葉部推銷、受託購製茶葉辦法》《閩茶(月刊)》等。除此以外,還有一類即爲社會興辦的茶刊物,如《閩茶季刊(創刊號)》《話》,雖然不多,但當時的影響卻比較大,還有許多省內各界名人爲之題詞、撰文,圖文並茂,亦足養眼和益智。凡此種種茶著,可謂琳瑯滿目,披閲之餘,今人亦可藉此往觀當時閩茶之發展情形,以及茶文化在閩傳承衍進與發展變遷,更能體味出福建茶人之於茶業的艱辛與盡心。

  新中國成立後,茶葉依舊是福建農業生産的一個重點,這當然與福建悠久的茶葉生産經營的歷史傳統有關。目前,收入《叢刊》的這一時期閩茶各類文獻計有十四種,較早的係一九五五年福建省農業廳特産處所編的《怎樣栽培茶樹》一書;數量最多的則爲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編印的資料,計有《十年茶葉科學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茶樹凍害調查研究報告(初稿)》《政和大白茶幼樹定型修剪研究報告(—)》《我國第一批茶樹地方良種鑒定初報與推廣意見(草案)》及《茶樹品種鑒定內容與方法》,共有五種;福建省茶葉學會編輯的《福建省茶葉學會一九六三年學術年會文集》《白茶研究資料彙集(—)》和《福建省茶葉學會一九六四年學術年會文集》,共三種。從地區上來看,館藏福安一地編輯的茶書也較集中,計有福建省福安專區農展會辦公室編印《閩東茶葉(經驗介紹)》,福建省福安專署茶葉局、福建省福安専區茶葉科學研究所編輯的《閩東茶樹栽培技術》,還有福建省福安農業專科學校編《茶葉製造學》等三種,而福建省福州茶廠、福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編印的《花茶科研資料彙編(第一集)》,亦具特色。一九八二年傳抄本《閩茶小録》則爲綜述,佚名輯録,所録“閩南茶葉史略”等篇亦足參考。本書收録文獻按照先圖書,後期刊進行編排,且兩類文獻之下大致按時間排序。

  近年來茶事熱絡,各地都在積極推介和闡揚傳統茶文化,爲此,我們深感各方亟需有關歷史文獻的輔助與支持。本著傳承與弘揚中國茶文化的初衷,我們以館藏資料爲主選輯編纂了這部《閩茶文獻叢刊》,所收入的内容主要爲茶葉的産銷方面,雖然有些茶論間或涉及茶飲等其他方面,但卻不是專論,也没有系統化整理和闡述,因此,這部《閩茶文獻叢刊》或可暫訂爲“初編”,以待各界的熱忱響應,貢獻各自所藏閩茶文獻珍籍,補充本《叢刊》之未備,其後則可逐漸彙入,爲之續編,以豐富和充實這一課題,其於閩茶文獻及至閩茶文化而言,可謂幸甚!

編者

二○一六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録《閩茶文獻叢刊》總目録

第一册

宣和北苑貢茶録一卷附北苑别録一卷(宋)熊蕃(宋)趙汝礪撰清嘉慶四年()桐川顧氏

刻讀畫齋叢書本三

茶録一卷(宋)蔡襄撰民國十五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五朝小説大觀本九三

品茶要録一卷(宋)黄儒撰民國十五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五朝小説大觀本九七

茶史補一卷(清)余懷輯清道光十三年()吴江沈氏世楷堂刻昭代叢書本一○三

福建福安茶業福建省福安縣立職業學校茶場編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一二五

調查福建北路茶業報告福建省政府建設廳編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一四九

福建茶産之研究福建省政府建設廳編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二六五

福建省政府建設廳辦理茶倉之概況福建省政府建設廳編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四六九

福建茶業叢書(存八種)福建省政府建設廳茶業管理局編民國二十八年()福建省政府

建設廳茶業管理局鉛印本四八七

第二册

三年來福安茶業的改良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茶業改良場 編民國二十八年()鉛印本一

邵武建陽崇安三縣茶業調查翁紹耳著民國二十九年()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鉛印本一二五

福建省茶業統計中國茶葉公司福建分公司編民國三十年()油印本一七五

福建之茶(上册)唐永基魏德端編民國三十年()福建省政府統計處鉛印本二六五

福建之茶(下册)唐永基魏德端編民國三十年()福建省政府統計處鉛印本四八三

第三册

一年來的福建示範茶厰福建示範茶厰 編民國三十年()鉛印本一

中國茶葉公司福建分公司三十年度業務報告書中國茶葉公司福建分公司編民國三十一年

()油印本二六三

福建茶業之改進曾燕選撰民國三十二年()抄本三五七

復興福建茶業計劃芻議何高政撰民國三十二年()抄本四六三

第四册

武夷山的茶與風景陳舜年徐錫堃等著民國三十三年()鉛印本一

閩茶復興問題之商榷林時中撰民國三十四年()抄本一二一

福建省農林公司茶葉部推銷、受託購製茶葉辦法福建省農林公司茶葉部編民國三十四年

()鉛印本三四一

福建茶業概況□□著一九四九年複寫本三五五

怎樣栽培茶樹福建省農業廳特産處編一九五五年福建人民出版社鉛印本四二五

閩東茶葉(經驗介紹)福建省福安專區農展會辦公室編一九五八年鉛印本四八九

第五册

閩東茶樹栽培技術福建省福安專署茶葉局、福建省福安専區茶葉科學研究所編一九六○年

福建人民出版社鉛印本一

茶葉製造學福建省福安農業專科學校編一九六一年農業出版社鉛印本一六一

十年茶葉科學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編

一九六二年鉛印本四○九

第六册

茶樹凍害調查研究報告(初稿)(年1—2月)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編著

一九六三年油印本一

政和大白茶幼樹定型修剪研究報告(—)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編著

一九六四年油印本一七

福建省茶葉學會一九六三年學術年會文集福建省茶葉學會編輯一九六四年鉛印本三七

福建省茶葉學會一九六四年學術年會文集福建省茶葉學會編輯一九六五年鉛印本二四三

我國第一批茶樹地方良種鑒定初報與推廣意見(草案)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編

一九六四年鉛印本四三五

茶樹品種鑒定內容與方法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編一九六五年鉛印本四四五

花茶科研資料彙編(第一集)福建省福州茶厰、福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編一九六五年

鉛印本四五三

白茶研究資料彙集(—)福建省茶葉學會編輯一九六五年鉛印本四九五

閩茶小録一九八二年抄本五七七

第七册

安農校刊(茶業專號)第一卷第二期福建省立福安初級農業職業學校編輯民國二十六年()

鉛印本一

茶訊福建省政府建設廳茶業管理局編民國二十八年()鉛印本九七

話(創刊號)話社編輯民國三十四年()油印本四八三

第八册

閩茶季刊(創刊號)閩茶季刊編輯委員會編輯民國二十九年()鉛印本一

閩茶(月刊)福建省農林公司茶葉部編輯民國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鉛印本二一五

了解详情,可点击“阅读原文”。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医院
福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ouzx.com/joqh/135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