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嘎啦泽”的由来有许多传说,一种认为始于宋末,那时候蒙古兵进犯中原,侵入福建,建瓯人民极为痛恨蒙古兵烧、杀、抢、掠的恶行,于是用芋子和蕨粉或淀粉和成皮包上肉馅,做成三角形状的饺子命名为“枷鞑仔”(那时候对蒙古兵蔑称“鞑仔”),并下锅煮食,以泄愤恨,“枷鞑仔”建瓯方言即为“嘎啦泽”,加之其美味并广为人们接受,慢慢地“嘎啦泽”就传入千家万户,成了人们喜爱的一种颇具地方风味的小吃。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嘎啦泽”始于清初,建宁府(今建瓯)遭受清军一次野蛮屠城,住在城里的部分富人为避战乱纷纷跑到东游东际、盛地等高山区寄居在穷亲戚家里,山区穷亲戚突然间接待这许多客人,一时拿不出好菜来,匆促间只好将芋子煮烂,调进蕨粉或淀粉,擀成饺皮,而后将家里现成的肉剁碎包入,捏成三角状,放锅内煮熟捞出盛起,浇上麻油酱油,洒上葱花姜末,淋上家酿红酒。富人们虽然平时大鱼大肉,但连日奔波此时正是饥肠辘辘,尝此美味连声称好,问道,此菜何名?穷亲戚如何知道此菜名称,心想,若不是清兵打来,你们如何会遭难?这鞑虏着实可恶。灵机一动,菜名脱口而出,这就叫“枷鞑仔”。到了现在,已经有好几种叫法,除了广为人知的“嘎啦泽”之外,也有人根据它的形状称它“东游三角尖”,现在更多的人根据它的质地,称它为芋饺。地道的“嘎啦泽”选料很关键,从芋仔到蕨粉(或地瓜粉)到瘦肉馅都有讲究。最基本的原料芋仔一定要新鲜,内行人才知道,芋仔有白芽和红芽之分。红芽的芋仔淀粉含量较少,若纯用红芽芋仔饺皮容易开裂,口感也不够滑溜。若纯用白芽芋仔擀的饺皮又太烂,下锅容易破碎成粥。所以,最好是白芽芋仔占三分二,红芽芋仔占三分一。这样的芋饺皮软硬适中,入口绵滑。馅则最好选择猪后腿瘦肉,那样口感特别鲜脆。
来源:建瓯论坛
点击下方原文阅读和网友一起讨论吧↓
赞赏
长按白癜风哪儿治得好广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ouzx.com/joqh/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