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
建瓯清明节的三大特色习俗:
一、“醮冢”
在建瓯,清明节的最重要活动也是祭祀、扫墓。但当地方言不叫扫墓,也不叫上坟,而是叫“醮冢”。醮(jiào)
坟墓一般是平民所有,而“冢”的等级要比坟更高。“冢,高坟也。”是有身份的人死后居所。
建瓯人为什么会习惯称“扫墓”为“醮冢”呢?据史料记载,西晋末期,中原地区战乱,一些家境殷实的士大夫或社会名流为了躲避战乱,携家带口往南方迁移,建瓯就是南迁队伍进入福建省的第一站。首次南迁的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等八个姓氏,这些社会名流死后所葬的墓便要称作“冢”。所以,扫墓祭祖在建瓯被称作“醮冢”,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二、门前插柳条
建瓯清明节门前插柳条的习俗,缘于纪念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就是“保全城百姓的练夫人”。清明节建瓯家家户户门前遍插杨柳,以志纪念,至今千年,仍保留这一习俗。
三、做清明粿
根据其制作材料又叫“艾子粿”、或“黄花仔粿”(又名“蛐蛐粿”)
“艾子果”是用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艾子”的野生植物做成。这个“艾子”其实就是野艾蒿,那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长得矮矮的、叶子较小,有点像端午节挂的艾草。
有人还会用一种开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的野生植物来做清明粿,当地人把它叫作“黄花仔或蛐蛐仔”。将洗净的黄化仔连株捣烂,与米粉搅伴在一起。馅儿也是很讲究的,有熏肥肠伴芥菜末的,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还有其他各类美味的搭配,但最多的还是选用时令的春笋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瓯人一年中除了清明扫墓之外,还有三个时间点可祭祀祖先,为祖先扫墓。
一是春节“拜塚年”。每年春节,亲朋好友间或是登门或是电话,总免不了互相拜年送上新春祝福。在那祥和的新春佳节里,淳朴的建瓯百姓自然也不忘给先祖拜年。正月初一开过大门吃过早饭(多是斋饭),一家大小便携带香烛、果点,到先人的墓地,献花烧纸钱,向地下亲人拜年,缅怀先人恩德,而后“采青”回家。建瓯人管这个习俗叫“拜塚年”。
二是“冬节大似年”。建瓯人对“冬至”也非常重视,习惯上都将“冬至”称作“冬节”,认为是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旧时这一天出嫁女一般不能在亲戚家过夜,如果非要留宿,就得连续住下,直到过年后再能回家。所以在冬至前三后四的七天时间里,建瓯还有拾骨移葬、修墓祭祖的风俗。
三是七月半“祭祖烧纸”。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也是建瓯人祭祀祖先的大日子。农历七月从十一到十五,天天都有人家祭祖先、烧纸线。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据说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其实,春天嘛,万物复苏,人们也的确应该出来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因此,建瓯的清明节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极富特色的节日。
(来源建瓯地方志节选、网络资料)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