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瓯新闻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建瓯环境
建瓯景区
建瓯气候

建瓯人都不一定知道的水南这些新路名,涨姿

1水南一路——精舍路命名依据:民国版的《建瓯县志》、清康熙《建安县志》等史书记载:“精舍”即建州(今建瓯)水南朱熹之父朱松所建的环溪精舍,朱熹从七岁到十五岁期间,一家人即居住生活在这里。位处今建瓯城南紫芝上坊(今袜厂一带),清初改为韦斋先生祠。明朝洪武初(前后),有僧人造城南石桥,借环溪精舍为督工之所,桥成之后,僧人竟拓增精舍,改为方广寺。明成化二年(年),朱熹十世孙朱墩告于官,仅收回精舍两侧空地。明正德七年(年),衾孙朱火节举请于提学,才全部收回修整,祀朱松像于中堂,以文公配享。史书记载,“环溪精舍”就在今天建瓯水南袜厂一带,也正是在水南一路傍,为纪念朱熹这位伟大的理学宗师的旧居之地,故命名精舍路。2水南二路——太守路   命名依据:王蕃,字永元,庐江人,博览多闻,兼通艺术。他于永安三年(年)出任建安郡太守,并选在水南覆船山下(今城关中水南一带),构筑了全闽第一座郡城。管辖建安(建瓯)、建平、(建阳)、吴兴、(原名汉兴今浦城)东平(今建宁县部)、将乐、昭武(今邵武)、绥安(今建宁、泰宁)、南平、侯官(今福州)、东安(今同安、南安)等10县,其范围已与今日福建省相近。为了纪念这位对建瓯的历史发展有重大贡献的首任建安郡太守,故把水南二路命名为太守路。!3水南三路——瑞芝路   命名依据:水南光孝寺的后面有一座铁狮山,铁狮山西侧那一座山叫紫芝山。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这座山发现有灵芝发光。灵芝自古被视为百草之圣,且见发光,建州百姓视为祥瑞,故把建州城称为芝城。明代晚期,建瓯名士谢宫锦跟几个朋友游城南云际山铁狮峰,晚从西侧归,见“有草如萤,灼然光明”,俯看,原是一片灵芝;“采实食之,香气芬烈。”故作《瑞芝赋》曰:“喜躬逢兮明瑞,惭无德兮翼君。托微情兮类司马,迨今时兮效绸缪。”并把那座山命名为紫芝山。而水南三路正处于紫芝山傍和历史上的紫芝坊一带,因此把水南三路命名为瑞芝路。4水南四路——仙渡路;水南五路——梅仙路  命名依据:相传西汉时期,有个叫梅福的人,他少年求学长安,精读《尚书》、《谷梁》和《春秋》,曾官任南昌都尉。他忠勇刚烈,生性耿直,不畏权贵,经常上书言政。后来,“摄皇帝”王莽篡位专政,梅福便毅然辞官,归隐山林。后有人遇福于会稽,已变名姓为吴市门卒……后世江南各地以至闽粤,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甚多。《汉书》提到“后有人遇福于会稽”,汉代建安郡属会稽郡南部都尉,且郡治设在建安(今建瓯),所以很自然地,梅福归隐芝城山林修炼成仙的故事便在芝城民间流传开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建瓯城南那座看似普通的小山因此而得名“梅仙山”,后来,有人在山上发现了一块石碑,碑上题刻“大汉甲子梅福立”,更加证实了梅福在此修炼的传说。旧志记载“汉梅福炼丹于此,丹成骖鸾而去,是日有甘露降”,又说“所乘马及鞭,自空而坠”,因此梅仙山上曾建有丹成阁,更有甘露源、坠马洲、骖鸾仙渡等几处颇具道骨仙风的地名,尤其是“骖鸾仙渡”,还曾经是建州十景之一。而水南四路正好在“骖鸾仙渡”附近,水南五路正好位于梅仙山下,因此命名水南四路为“仙渡路”;水南五路为“梅仙路”。5水南六路——南屏路   命名依据:水南六路附近曾经有个屏山书院,是朱熹的老师刘子翚讲学的地方。刘子翚(~年)宋代理学家。字彦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人,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在建瓯北面归宗岩对面的梅岩山上还有一个屏山书院。因水南的屏山书院地处建瓯南部,同时,城南建安郡城南面的覆船山,又名南屏山,水南六路正好与其毗邻,因此命名为南屏路。6水南七路——金圃路命名依据:在水南七路附近的山上一百多年前曾是闻名遐迩的詹金圃茶园,至今山上还存活着几十棵百年以上树龄的老茶树。建瓯县志记载:詹盛斋,原籍安溪,有种茶和制茶技艺。清咸丰元年至十年(~)带乌龙茶种携眷自安溪来建瓯定居,在建瓯水南山地开荒种茶。茶叶收成自行加工,制成青茶出售。光绪中叶,詹盛斋经营乌龙茶,也经营水仙茶,用其近30年的制茶技艺,细工精制,无论乌龙、水仙,都以色、味、香三绝取信。销售香港及东南亚各国,曾在香港政府办理商标注册,设立詹金圃经记茶庄香港经销处。每年新茶登场,香港茶市必待金圃新茶开价,才能定盘。宣统二年(年)南洋第一次劝业会,金圃茶庄与当时建瓯茶商泉圃、同芳盛,均获优等奖。民国3年(年)美洲巴拿马赛会,建茶参与竞赛,詹金圃得一等奖。另外,原建瓯国营茶厂也正好处在水南七路,建瓯又是北苑之都,种茶历史悠久、品质上乘,所产龙团凤饼,名冠天下,享誉海内外,因此把水南七路命名为金圃路,具有很好的纪念意义。7水南十路——越王路

 

命名依据:公元前年,越王勾践灭吴后,登上了中国春秋历史舞台第五任霸主的宝座。勾践去世后,传到了他的重重孙无强之时,越国的国力已大不如前,无强又兴兵攻楚,结果大败。越国的难民无处安身,只好昼夜兼程、翻山越岭进入闽疆。战国末叶,秦王嬴政开始吞并六国,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以他出众的才干和胆识脱颖而出,成为闽越人的核心人物,他带领族人开疆拓土,并自称闽越王。楚汉战争爆发后,无诸率兵助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无诸因为在佐汉击楚中立了功,被西汉朝廷正式册封为闽越王,统辖闽越,并定都东冶(今闽侯),辖境包括今福建省和江西、广东的一部分。无诸治闽时推广铁器,发展生产,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了纪念这位闽越族人的杰出领袖——越王勾践后裔无诸的开闽之功,故把水南十路命名为越王路。

8水南十一路——吕帅路

  

命名依据:据旧志记载,在云际山麓,曾有座闻名遐迩的寺庙——开元禅寺,民间传说开元寺原来是三国孙吴最著名的将帅之一吕蒙的故宅。吕蒙去世后,他的子孙还散居在这里。到了晋太康年间,吕蒙的后人便将这片宅基地捐献出来,兴建了寺院,初名林泉禅寺,始建于晋武帝太康年间(大约公元年),唐玄宗开元年间(大约公元年)改名为开元禅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曾有不少吟咏建瓯开元寺的诗词流传至今,如曾士彦的《赞吕蒙故宅景光》“郡城南去即沧州,宝地金沙映碧流。五月蝉声初入寺,一天两色易为秋。吕蒙故宅埋幽草,陆羽当年到此丘,更有上方重阁处,维摩一室自悠悠。”吕蒙后被封为孱陵侯,是历史上杰出的三军统帅。水南十一路正是当年这位东吴的三军统帅吕蒙故居所在,故命名吕帅路。

9水南九路——画卦路;水南十二路——文公路

  命名依据:南宋绍兴七年(年),年仅七岁的朱熹随父母迁居建州(即今建瓯),于建瓯城南筑环溪精舍。朱熹少年儿童时在建瓯,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启蒙时光,曾与小朋友到水南河滩嬉戏,留下一段“坐沙画卦”的佳话。据《韦斋集》卷首《韦斋公年谱》载:“公尝往来于建、剑间,喜建州山水佳胜,遂筑精舍于环沙之上,迁居焉。时文公已八岁矣。童时画八卦于沙上,即此地也。”水南九路和水南十路都处在当年朱熹画卦的沙洲傍和生活居住的环溪精舍附近,为纪念这段千古佳话和一代理学宗师朱熹朱文公,故命名水南九路为画卦路、水南十二路为文公路。

(建瓯市方志委汇辑整理/图黄悦)

赞赏

长按







































鐧界櫆椋庡垵鏈?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ouzx.com/joxw/47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