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面食是一种生活态度,亦是一种生活方式。可千万别以为只有北方人爱吃面,我大福建美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精致细腻,面食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就连繁忙的习大大来福建,也不忘品尝一碗捞化。今天,为你盘点福建各地最地道的特色面食,快来看看,你家那碗上榜了吗!
福建面食所谓面食,指用面粉制作的食品的总称,不单纯指面条哦!
福州捞化
习大大也念念不忘
捞化,作为福州的大众美食,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捞化的内容从最初的仅仅只有米粉演变得更加丰富,眼下福州人更喜欢用各种贝类、海鲜或猪腰鸭腱作为捞化的原料,鲜嫩甘美,再淋上古早味的虾油,一份地道的福州捞化就好啦。
福州太平线面
陪伴福州人的一生
福州人吃线面,从小吃到大,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它。生日的时候吃线面,逢到明九、暗九,正月二十九还得吃线面。客人来访、送别,娶亲、出嫁时要吃线面,生病的时候吃线面,坐月子的时候吃线面(丈夫也要陪老婆吃)……直至死后,还要喂最后一次线面。
福州吃线面的传统,始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线面截面为圆形,细度为0.7毫米,长度为厘米左右。一副对联曰:“金梭玉帛”、“牵丝如缕”,横批“巧夺天工”用来赞线面,当无愧色。
厦门虾面
鲜得掉下巴
起源于清朝初年的虾面,流行于厦门、台湾、广东等地区。主料是虾和面,然而妙处却不在虾,也不在面,而在汤。
先把虾去壳水熟,捞起虾仁,再用这汤熬虾壳,熬了第一遍后,把虾壳过滤出来,捣碎,掺上冰糖再熬。然后和上熬过的猪骨头汤,撒上葱花、蒜末,方才成为虾面汤头。食时,将面搅熟。捞置碗中,放上几只虾仁和几片猪肉,加上一小匙葱头油及些许蒜泥,再舀进熬好的虾汤,撒上胡椒,味道之鲜美,令人难忘。
油拌索面
仙游人待客最高礼仪
仙游方言把线面称为索面,取意为线面是由面粉和食盐后,由粗而细,反复拉制布成,成品就是细长的面粉索子。外地的朋友来到仙游作客,主人必定会用油拌索面来款待。
油拌索面名称虽简单,但这道小吃加上了很多配料,加油炸花生米、油炸豆腐、黄花菜、香菇、肉片、冬笋、芥蓝菜等。这些佐料装装点碗面,色泽鲜艳,美味可品口。仙游方言中“面”和“命”同音,“长面”寓意“长命”。所以,油拌索面便成为民间过年节、祝寿、待客的必备礼俗食品。
漳州鸭仔面
喜欢得毫无理由
漳州人喜欢吃鸭,就像广东人喜欢吃鸡一样,喜欢得无理由。鸭仔面的汤底是先由鸭骨熬成后过滤的高汤,然后由鸭血和卤笋组成,鸭血的含汤,芦笋的甜脆,珠联璧合。加入些许油炸豆干,犹如池塘上面点缀的荷花,放入碱面或者米粉,加入任你点要的鸭部件,鸭胸肉、鸭肠、鸭心、鸭肝、鸭腿、鸭脖等,不来一碗都对不起自己的胃了。
宁德芋头面
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美食
将蒸熟悉的芋头与薯粉相混搅成团,用“蕃薯切”切成圆条状,放入滚烫的锅中,边切边煮,拌以牡蛎、芹菜等佐料。芋面中的红薯粉让面条很有弹性、够劲道,芋头的味道不重但却很香,是那种纯粹的香。滑滑的、热热的、浓浓的汤汁,十分入味。
建瓯豆浆粉
有粉有豆浆丝滑好享受
建瓯人对豆浆粉情有独钟,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豆浆粉是百吃不厌的。建瓯豆浆粉使用的粉条,要经过磨浆、拌粉、蒸粉、揉浆、榨粉、煮粉、洗粉、沥粉等诸多工序,以保证粉条清爽,爽滑,有韧性。把炸得金黄酥脆的油条手撕成段状,扔进豆浆粉里。油条吃起来酥脆不减,还带着豆浆的润口浓香,另有一番风味。
福建特色的面食还有很多很多,深藏在民间的吃货们,你最爱哪一碗呢?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