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瓯新闻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建瓯环境
建瓯景区
建瓯气候

观茶建瓯小桥茶业一年更比一年好

小桥茶,百姓茶,生态茶。

建瓯市小桥镇文化底蕴深厚,产茶历史悠久。在前往小桥镇的路上,小桥、流水、人家之外,遇见最多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茶园。

小桥镇是建瓯市乌龙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全镇现有茶园3.3万亩,种植面积及产量居建瓯之首。

产于良好生态之中的小桥茶,风味独特、茶味浓厚爽口、茶香清新淡雅。长期以来,小桥茶人茶企都以生产“让百姓喝得起、买得起的健康茶”为宗旨,不断努力提高茶叶品质。

人气旺的品茗交流活动

6月9日,建瓯市小桥镇品茗推介会暨茶王赛活动在小桥镇文化广场举行。当天,文化广场上,23家当地茶企准备了拿手好茶、摆出品茗桌,供与会人员尽情品尝。

在文化广场上慢行品茶,不赶时间,完全可以一家茶企接着一家茶企地品尝过去。小桥镇有家茶企,如果是在平常日子,半天时间里大概只能品尝到三五家的茶。品茗推介会是一个相对集中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平常难得坐在一起的茶人可以交流,也有利于外地客商对小桥茶叶有个大概了解。

此次活动,共有85家当地茶企参加了评比,此外还有来自广东潮汕、武夷山、三明、宁德、漳州等地的客商参加了活动,并与多家企业达成交易意向。

茶是小桥的传统产业,也是小桥的主导农业。自年以来,小桥镇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品茗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刘成龙:小桥茶品质越来越好了

“和过去对比,今年的茶叶品质明显高了许多。”9日,茶王赛评审专家组组长刘成龙表示。刘成龙是北苑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南平市特级制茶工艺师,从第一届茶王赛开始,他就担任茶样的评审。

一句老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茶叶比赛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让茶企与茶企之间更好地交流,对自己的茶叶及制作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提高茶叶品质。在刘成龙的印象中,前二届茶王赛中,茶企送来的茶样参差不齐,甚至有明显不符合参赛标准的茶样。

“想赚钱,就要提高品质。茶好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刘成龙笑着说,在这种很实际的想法推动下,“小桥茶叶品质确实是越来越好了。”

刘成龙表示,在对今年的小桥茶样进行“外形、香气、滋味、叶底”四个项目的评审工作中,发现茶样的得分差距不大,茶王与金奖就是差一分。

姚桂沐:小桥茶在广东越来越好卖

9日,广东汕头市宝城茶叶有限公司的姚桂沐再一次来到小桥。距离他年第一次到小桥,已经过去了20多年的时间,但比他年开始在汕头经销小桥茶叶来说,还是晚了6年。

在近30年的时间里,姚桂沐所经销的多种茶叶中,小桥茶是比重较大的。“小桥的茶叶一年比一年好,特别是今年的茶叶质量简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飞跃。”姚桂沐介绍,相当长的时间里,小桥茶叶销售更多的是“以量取胜”,大约是从开始,这种情况有了变化,明显可以感觉得到小桥茶人转向了“以质取胜”。

“品质提高了,茶叶自然更受欢迎了”。姚桂沐说,“再加上价格又实惠,小桥茶叶在汕头那确实是越来越好卖了。”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品质提高了,并没有造成销量的大幅减少。”汕头市旺荣茶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旺荣说。年,陈旺荣从建瓯去汕头闯市场。多年打拼过来,给他的感觉就是,闽北的水仙,特别是小桥的水仙很受广东人喜欢。

从年开始,陈旺荣感受到了小桥茶叶品质的逐步提高。“但这并没有影响茶叶销量的明显下降。”陈旺荣说,“品质提高了,价格自然会提高,在销量差不了多少的情况下,赚的钱肯定就更多了。”

吴芳:搭好台让企业好唱戏

9日,小桥镇镇长吴芳表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了政府职能是不干涉企业的发展,而是致力于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搞好服务,让企业负责人具有完全的自主权。

除了从年开始举行品茗交流活动之外,小桥镇党委、政府还搭建了多个平台,扶持小桥茶产业的发展。

年,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举行,在中华武夷茶博园展区,有一个亮点就是“福建水仙”专馆,特别是以福建水仙茶品牌联盟组织参展的“海峡名茶,福建水仙”馆吸引了众多茶人、茶商、茶客前来品饮。水仙茶特有的兰花香幽长、醇厚而有回甘,使不少消费者对水仙茶情有独钟,非它不饮。

在“福建水仙”专馆里,就有小桥镇党委、政府和茶协组织的多家小桥茶企,这也是小桥茶企第一次以抱团方式在建瓯之外的地方展示自己的风采。从那以后,小桥茶企每次都参加了在武夷山举行的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

“通过现代茶园改造项目等措施,提高小桥茶叶的种植水平,通过举办制茶技术培训、邀请制茶专家来讲座、现场指导等措施,提高了小桥茶人的制作水平。近几年来,小桥茶业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好局面。”吴芳说。

请进来、走出去,既提高了制茶技术水平,又逐步打响了小桥茶叶的知名度。最明显的效果是小桥镇茶叶的品质、销量和价格得到不断提升。据悉,小桥镇的茶青从年每公斤的2.4元增加到今年春茶的每公斤10元,同比翻2番;茶叶加工企业从年家增加到现在的家,同比增加1倍;产值预计将从年的2千万元,增加到年的3亿元,提高15倍。

林铭荣:坚持以质量和品牌取胜

茶是小桥的传统产业,也是小桥的主导农业。茶以一叶之轻,承载着众多茶商茶农的技艺和茶梦。

如何发挥自身传统优势,重振雄风;如何打响水仙茶品牌,培育市场;如何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已然成为小桥茶人,小桥党委、政府应着重考虑以及解决的市场问题。

“广大小桥茶人在肯定自身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身的差距所在,始终坚持以质量和品牌取胜,注重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制茶工艺水平。要注重品牌建设,加强生态茶园标准化建设,树立‘小桥茶,百姓茶,生态茶’的理念,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QS’认证和地理标志等一系列名片,形成品牌效应。”小桥镇党委书记林铭荣表示。

林铭荣说,小桥要注重茶文化建设,提升茶产业的软实力。紧密结合自身的文化底蕴优势,办好每年一届的茶事活动,增加市场化办会元素,实现活动效益最大化。要注重茶室建设,提升茶室品位;要不断创新发展思维,紧跟市场消费潮流,加快开发茶叶生态观光园和茶叶农家乐等项目,积极拓展茶食品、茶具、茶设备等内容,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综合提高小桥茶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采访时,林铭荣表示,当前,随着茶叶市场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以及小桥镇国道和京台高速互通口等区位优势的不断凸显,希望全体小桥茶人继续秉承北苑贡茶的精髓,树立“天下茶人是一家”的广阔胸怀,精诚合作,修好内功,继续做好小桥茶,百姓茶,生态茶;希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小桥茶叶的发展;希望各路茶人,常来小桥、多来小桥,共话友谊、共谋发展、共同谱写合作新篇章。

(除特别注明外,“问茶武夷”发布的作品均为《闽北日报·问茶周刊》的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问茶武夷wcwy

茶,是时下的时尚名词。

写茶、说茶的报刊杂志很多,

《闽北日报·问茶周刊》

是其中微小的那一份。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会放弃呈现美好的努力。

与茶对话,与茶相约。

每周一期,一期两版,

着眼于茶,叙述着这片叶子的故事。

闽北日报问茶周刊:裴礼辉()

新浪微博:

问茶武夷新浪博客:问茶武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ouzx.com/joxw/6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