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瓯市加大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积极挖掘红色文化“散珠碎玉”,搭建现代多元传播载体,讲好红色故事。
按下“快进键”,广建红色基地建瓯市注重把红色基地“用”起来。采取财政下拨资金、下派村支书、企业赞助、乡贤捐款等多种渠道筹资修缮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闽北临委旧址、龙村乡汴地村闽北红军练兵场遗址等10余处。在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的重要活动区域迪口镇建立了西坑革命老区纪念馆,在小松镇建立了马历军民融合纪念馆。
建瓯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去年8月重装开馆后,游客络绎不绝,成为红色文化宣教示范基地。加上原有的建瓯革命烈士纪念碑、全国首个长江支队纪念园、中共建瓯支部纪念亭等,红色文化内涵更加厚重。
建瓯革命烈士纪念碑。范小辉摄
同时将开发乡村红色旅游融入乡村振兴规划,从项目、资金、土地、交通等方面统筹扶持,推出“福州后花园红色文化游”等多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增强了红色文化基地的辐射力。去年来,全市红色旅游达到3万人次以上。
建瓯二中初一学生范椰风说,这两年他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了10多次,爸爸在家里也常给他讲太爷爷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故事,自己还与同学到黄华山开展捡垃圾志愿活动。
一家三代都是党员、退伍军人的小桥镇小桥村青年党员张宜勇,在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家风熏陶下,一直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在防疫中积极当好志愿者。
“淘宝式”挖掘,丰富红色素材红色革命历史多遗存在偏远山村,必须抢时间不断挖掘,把红色资源“亮”出来。去年来,建瓯市持续开展“寻找红色文化力量,挖掘红色文化价值”活动,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老区办上山下乡深入调研50多次,完成了《建瓯红色革命史料选萃》编撰;南平市政协和建瓯市政协联合编写的《峻节德民——杨峻德》传记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收集到一些老游击队员的回忆录。房道镇逐户了解援朝志愿军老战士事迹并拍成视频,请他们为应征入伍青年讲述革命战斗史。我们结合镇情,开展“青山寻忠骨”专项活动,方志敏的亲密战友老红军韩奏三烈士墓葬地在河岭村发现,老红军张德胜烈士的牺牲地基本确定,目前已将韩奏山烈士的遗骸装入新的陶罐,正在筹资修建韩奏山烈士墓。——东游镇党委组织委员张跃辉去年8月28日我在迪口镇值源村采风时,惊喜地收集到了有烧制镰刀、锤子、五角星印记的瓷盘和为红军磨米用的磨谷机。这些革命文物非常珍贵,是迪口老区光荣历史的见证,同时对研究红军时期党旗、军旗样式具有佐证作用。——建瓯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邓宝生长江支队纪念亭。范小辉摄“廖家大院背后的故事”是去年建瓯市实地挖掘出的红色史料一大成果。去年11月23日--25日,毛泽民烈士的外孙曹耘山,朱德孙女朱新华,林伯渠外孙齐放,开国中将唐天际之女唐双和等人组成的湖南红色记忆文化基金会调研组,通过深入挖掘确认毛泽民曾多次到过迪口镇。我们对解放战争期间建瓯某处进驻的部队具体番号进行了确认,从媒体刊登的一位抗战老兵回忆录佐证抗战时期建瓯驻军防空高射炮曾打下一架日本轰炸机……在茫茫资料中“淘宝”,每次找出相关表述我们心中都有股喜悦和自豪感。——史志工作者詹水金“全媒体”运作,诠释红色情怀建瓯市大力探索实践红色史料传播“快递”进万家现代便捷方式,做到线上线下一样红火。去年7月,省委宣传部、省史志室、省广播电视局、省广播影视集团共同策划并组织拍摄的文献短纪录片《与新中国一起走过》到建瓯拍摄;去年8月9日,长江支队入闽70周年纪念大会在建瓯举行;去年10月21日重磅推出建瓯市委、市政府组织拍摄的6分19秒红色短视频宣传片《建瓯红色印记》;“今日建瓯”、建瓯电视台、建瓯广播电台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