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瓯新闻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建瓯环境
建瓯景区
建瓯气候

我国姓氏的集中度研究

我国目前所说的大姓,一般认为有两种含义。其中之一是社会地位高,历史影响大;另一是家丁兴旺,人口数量多,其中前者所指主要是历史上的情况。如果符合了这两个标准,就可以算作大姓。年,历史学者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氏的论文,提出了他自己关于华人大姓的看法,认为根据人数多少的不同,大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的十大姓氏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约占华人人口的40%。第二个层次的十大姓氏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的10%。第三个层次的十个大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后来,关于我国大姓的说法还有很多,但大抵都是以人口多少相区分的。如我国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在年4月24日公布的全国户籍人口中个大姓的统计结果,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李姓是我国第二大姓,有.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该统计结果还显示我国姓氏人口总数在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姓氏人口少于万人多于0万人的姓氏有12个,依次是: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姓氏人口总数少于0万的其他78个大姓,依次是谢、宋、唐、许、韩、冯、邓、曹、彭、曾、肖、田、董、袁、潘、于、蒋、蔡、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石、廖、贾、夏、韦、付、方、白、邹、孟、熊、秦、邱、江、尹、薛、闫、段、雷、侯、龙、史、陶、黎、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覃、武、戴、莫、孔、向、汤。上述个大姓的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77%,都是我国目前的大姓,其依据也是人口的多少。而在民间一提起大姓,所流传的依然是传统的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两个,即“张王李赵遍地刘”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所谓的“张王李赵遍地刘”,意思是说张、王、李、赵、刘这五个姓氏人口很多,张姓第一,王姓第二,李姓第三,赵姓第四,刘姓第五,以致随处可见,遍地开花。其实,这种说法起源很早,可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这几个姓氏人口众多的现象。另外在东汉人写的《风俗通义》里,也有“张王李赵,皆黄帝之后也”的记载,说明“张王李赵”已经是当时关于百家姓的习惯用语,它们成为当时的大姓,顺序也基本一致。至于在它们之外再加上一个刘姓,则是因为刘姓是当时国姓的缘故,社会地位最高,人数也很多。

关于“张王李赵”,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它们不是指一般的普通百姓,而是指西汉的四大外戚,即汉惠帝的张皇后、汉景帝的王皇后、汉武帝的李皇后、汉昭帝的生母赵皇后,他们依靠外戚的特殊地位,飞黄腾达,一人升天,仙及鸡犬,很快就成为当时的名门大姓。而“遍地刘”则是指分封在全国各地的刘姓诸侯王。刘邦刚开始分封的都是异姓王,像韩信等等,总共有20几位。由于奖励不公,分封不均,没有封到爵位的功臣就大吵大嚷,扬言要和异姓王联合起来,起兵造反。刘邦怕异姓王篡夺他的政权,就来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过河拆桥”的大屠杀,把异姓王杀得鸡犬不留,断子绝孙。这样,分封到全国各地的诸侯王,就全都是刘姓人了。

由上可见,“张王李赵遍地刘”这种说法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另外,这些年在国内流行一种说法,说我国的大姓应该是李王张刘陈,它们都是人口很多的大姓。所以,如果按照这种说法,传统的“张王李赵遍地刘”应该变成“张王李陈遍地刘”才对。当然,尽管在这种说法中陈姓代替了赵姓,并不是说赵姓就从此变成了小姓,它仍然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大姓。

至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当然也都是大姓,它们的排列顺序也是都有讲究的。对此,我们曾在本书话题一中提到过关于它的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它们作为《百家姓》里开头的八个姓氏,除赵姓排在第一是因为它是宋朝的皇帝姓氏外,钱姓排在第二是因为作者本人的家乡当时叫钱塘,而钱字又确实是一个好字眼,再者又确实有人姓钱,于是才能成为排在第二的姓氏。至于孙姓,则是吴越一带的大姓,曾出现过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而李姓也是唐朝皇帝的姓氏。这样一来,它们就成了排在第三、第四的姓氏。至于在这四个姓氏以下的“周吴郑王”四姓,也基本上都是作者家乡一带的大姓,所以才会有如此突出的位置。再加上《百家姓》的广泛流传,就形成今天这种家喻户晓的说法。

二、历朝历代的豪门大姓

常言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大姓也是这样。在过去,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名门大姓,每一个名门大姓都有自己的兴衰故事。在这些姓氏中,要说第一个影响最大的姓,应该是相传由黄帝而来的姬姓了,它也是我国的第一个大姓。西周时期,姬姓成为国姓。西周实行分封制,衍生出53个姬姓诸侯,使姬姓人数大量增加。据统计,《百家姓》中出自姬姓的姓氏,就有多个。

西周以后,最重要的王朝是汉代。西汉皇帝姓刘,刘姓变成了国姓,当然也算是名门大姓了。关于刘姓,我们已在以前的话题中有所涉及,指出它来源于古代的刘国和名人刘累,尽管历史辉煌,但它能够从其他姓氏中脱颖而出仍是汉代的事情。两汉时期的刘姓既是一个大姓,也是当时的贵姓,其兴旺发达不仅与当时开国皇帝刘邦有很大关系,而且与西汉的赐姓政策、“和亲”政策以及刘姓诸侯王的生活方式有关。

刘邦开国后,推行分封政策,同时又给功臣赐姓,这些都有利于刘姓人口的增加。后来,这些政策也都被其他皇帝继承。所以,如果从这个方面看,刘姓在汉代能够迅速崛起,成为大姓,仍然与他有关。

汉代的其他帝王,也为刘姓的发展起过不同程度地作用。比如汉文帝就有14个儿子,他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竟有多个儿子。像这样子子孙孙地发展繁衍,人口呈爆炸式增长,,刘姓人家当然要遍地开花了。

此外,在汉代刘姓人口增长的原因中,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和亲”政策的实施对于刘姓人口的增加也有影响。当时曾向匈奴等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主要是把皇帝的亲生女儿或刘姓宗室的女儿远嫁给匈奴等少数民族,借以换来和平安宁。谁知到后来,进入中原的匈奴人不少都改姓刘姓,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刘姓人家是匈奴人的娘家,他们要姓娘家人的姓氏,从而又在一个方面促使了刘姓人口的增加。

在此以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亲范围进一步扩大,参与和亲的公主不仅有宗室女,而且有皇帝的亲闺女,民间通婚的现象也有显著增加。因此,在这种政策实行的时候,汉族姓氏制度对少数民族或外国人的影响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广泛。

东汉时期,外戚专权,豪强势族迅速崛起,对姓氏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其中的一个后果就是一些权臣的姓氏膨胀,而膨胀最快的首先要算外戚梁冀家族所在的梁姓。当时曾流传一种说法,叫做“满朝金紫衣,全是梁姓人”。在不长的时间内,仅仅梁冀一家就出了2个大将军,3个皇后,6个贵人,7个侯爵,57个卿、将、尹、校,封户人口多人。不过,梁姓终究还是没有成为十大姓氏之一。梁冀家族一倒霉,整个梁姓很快就覆灭了。满朝的梁姓人家不是被杀头,就是被抄家,膨胀得快,衰落得也快。其他如窦氏家族,情况也大致如此。

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天下大乱,王朝更替很快,称王称霸的人物大多是昙花一现,所以他们的姓氏并没有几个成为当时的大姓。相反,倒那些在东汉时期逐渐兴起的豪门大族则如日中天,子孙繁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其中如魏晋时期的王姓,便是较为著名的一个。当时有个“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意思是说,王姓贵族与司马姓皇帝共同拥有对天下的统治权。后来,即使是在魏晋以后,每当人们提到姓氏,不是王、谢、袁、萧,就是崔、卢、李、郑、王,其中都有王姓,说明它已经是大姓了。到南北朝时期,大姓的情况较为复杂,可以分为好几种。其中既有移居南方的“侨姓”,又有南方土生土长的“吴姓”,还有北方的“郡姓”,呈现出了大姓分布的明显地域特征。

隋朝的大姓,无疑要算杨姓了。此前以及,杨姓的来源与“桐叶封弟”的传说有关,封地所在的地方就叫做杨(今天的山西洪洞),再后来便有了杨姓。至于隋朝皇帝的杨姓,则最早发源于陕西华阴,与后来的“杨家将”同属一支。

依此类推,唐朝的大姓,则是李姓。不过,在民间,唐朝人有时愿意把崔姓当作第一。唐太宗让高士廉修《氏族志》,排在第一的就是崔姓。特别是崔民干家族,影响之大、名望之高,连皇族都有些望尘莫及。在唐朝统治的多年中,崔姓一共出了27个宰相,人数位居所有姓氏之首。后来在元朝诞生的一个著名戏剧《西厢记》,也是关于崔姓的。它作为一部关于男女爱情的千古绝唱,叙述了礼部尚书的儿子张珙与相国女儿崔莺莺的一段爱情故事,其中还隐藏着一段与百家姓有关的趣闻。据范文澜先生考证,张珙的原形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元稹,崔莺莺则是侍女班头,两人男才女貌,十分班配。但由于元稹是少数民族的后代,门户太低,无法和崔氏匹配,崔莺莺的母亲便来棒打鸳鸯,强行把崔莺莺嫁给了郑恒。于是,一对相亲相爱的鸳鸯鸟,从此各飞西东。事后,元稹悲愤至极,为此写下了《莺莺传》,不同的是男主人公变成了张珙。《莺莺传》就是戏剧《西厢记》的原形。

《西厢记》中的崔母棒打鸳鸯,在现代人看来有些不近情理,在当时却是不足为奇的。按照当时的门第观念,“崔、卢、李、郑”是全国等级最高的四个大姓,他们之间通婚才合情合理。即使是唐朝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门阀显赫,但由于他们曾与少数民族有一段婚姻关系,使许多名门大姓不愿与他们为伍,甚至还出现过“皇帝女儿也愁嫁”的怪现象。对此,皇帝们曾十分生气,不仅贬低了这些大姓人家的等级,还颁布诏书,严禁他们相互通婚,皇室也不与他们联姻。然而,由于积重难返,皇帝的诏书照样不起作用。社会上仍然把他们看作高人一等,大臣们也在暗中和他们联姻。有时怕人发现,甚至在夜里偷偷迎娶送嫁。而高门大姓为了保持门风,有时宁可让女儿一辈子不嫁人,也不和普通姓氏通婚。

唐代以后,宋朝的大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已见上述。宋朝以后是元朝。当时的皇族由于出自少数民族,还不习惯使用姓氏,只有名字。像铁木真,就是宝石的意思。不过,当时的汉族人仍有大姓,像张、王、刘、李、赵这五个姓氏,还被称为元朝的五大姓。后来,在明朝时,朱姓人口增长很快,特别是在明朝的特权保护下,迅速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而在此之前,它的人口不仅不多,在社会上也不曾引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ouzx.com/joxw/7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