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瓯新闻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建瓯环境
建瓯景区
建瓯气候

建瓯春节老习俗过小年送灶神

过小年送灶神

进入腊月以后,年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郁了。特别是腊月二十三,在民间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节。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举行祭灶仪式,送灶神上天汇报,故又称送灶、辞灶、醉司命等。而我国春节的一系列活动,也是从祭灶开始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当然也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建瓯的过小年及送灶神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

01灶神的由来

灶神,又名灶君,俗称“灶王爷”,几乎是家家户户必供的天神。旧时人家一般都有专门的灶王龛,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面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祈求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君的资格算是很老的,他老人家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灶神的来历自古以来就有多种版本。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淮南子》记载,黄帝、炎帝“死作灶神”,专司人间善恶。《礼记·礼器·孔颖达疏》又说灶神为祝融。《庄子·达生》记载说:“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这些记载,大致就是灶神与祭灶神活动的由来。

祭灶习俗由来已久。《论语》中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记载。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的痕迹。

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语说法,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引出麻烦,所以故意回避男女之嫌。

02送灶神仪式

农历腊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

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在廿四日晚举行“祭灶神”仪式(方言称“送灶神公上天”)。将家中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刷洗烟囱、灶台等,贴上新的灶神年画,横批为“奏善堂”,左右联是“上天奏善事,回家降吉祥”。摆上三牲(鸡、猪、鱼肉)、年糕、灶糖(麦芽糖)、灶饼,倒上老酒、清茶等,然后点蜡烛、敬清香、放爆竹、谓之送灶神上天。

用又黏又甜的麦芽糖等做供品,目的主要是要塞住灶神的嘴巴,让他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把坏话丢一边。

焚香祀送,祭毕,将奉祀经年的灶神年画从灶上揭下,连同金纸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

03接灶神

“腊月二十四是送灶,三十晚上就要接灶。”

传说除夕夜灶神要引领诸神来人间过年,所以在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在除夕夜吃完年夜饭,收拾好灶台就可以接灶神了。备上贡品、点上香,同时嘴里应该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表示欢迎灶神回来,燃鞭点炮庆祝新春来临。

这样新任灶神就开始了新的一年任期。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面蕴含了思想、文化、习俗、情感、神祉、祈望等很多内容。过年过程中有一系列活动,过小年送灶神便是其中的一项。

送灶神的仪式里虽说也有一些不现实的成分,比如试图用糖来粘住灶神的嘴,让他上天只报喜不报忧等,但毕竟那都是千古流传下来的一些习俗,而且实质上是人们对新年生活的一些寄托与期望,也无可厚非。

尤其是这些活动的本身都融会了各地民间的一些风情习俗与美食文化,即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一样,形成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加以继承和保护,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绵延相续。

我是九闽

致力挖掘、弘扬福建民俗传统文化

个人







































专科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有
治白癜风最好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ouzx.com/lsyg/100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