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瓯新闻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建瓯环境
建瓯景区
建瓯气候

建瓯,吃出来的绝活儿

建瓯是座老城,光是那座城门,便多年历史。但凡古城,历史文脉与兴衰,种种熏陶滋养之下,城中人民与生活,似乎总比别处多一番滋味。我觉得这多出来的滋味,便是一种生活之讲究。讲究最体现在哪里?无非一个吃。南平人说到建瓯,总要先愤愤不平下:相比“沙县”,建瓯才是地道的小吃城呢,只不过、只不过,建瓯人不善张扬,吃得低调。那也就是说,游客得到了这个城,甚至是这个城里的某条巷、某个村,才能吃到最正宗。然而这为了供奉五脏庙的寻访,绝对值得,因为在吃上,建瓯人不乏绝活儿,譬如,只是为了保持“鱼”之真味的“弓鱼”。

弓鱼求味

建瓯历史悠久,是八闽首府,闽国古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多年,也是一座有着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东汉建安初年(公元年)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所以,至今建瓯人还喜欢用“北门”、“西门”这般仿古味的名词来表明方位。我们去的北门方向,是城郊豪栋村老郑兄弟俩常去弓鱼的地方。“弓鱼”并非一种鱼的名称,而是建瓯处理塘鱼的传统独特工艺,形象地说,便是把鱼像弓箭一样头尾绑起来。“弓鱼”技术出现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至少有一两百年,刚出现时,有人状告渔农惟利是图,把鱼用绳子绑了,鱼肚子鼓胀胀的全是水,官府遂去追查,当地渔农便把池塘捕来的鱼和已弓水的鱼,用同样煮法,下同样调料,煮熟之后,让官府的人品尝,结果弓鱼香甜可口,而非弓水的鱼污泥腥味重。从此“弓鱼”有理,算是名正了。据说,鲜鱼经过“弓鱼”处理,离开水鳃也能一开一合,加上被捆得无法动弹处于一种“假死”状态,避免了体力消耗,才能延长生命,冬天可保活4—5天,夏天可保活1—2天。加上因为是活的,所以弓鱼还是会吐沙,能除去鱼肉的污泥味,味道更鲜美。

弓鱼者并非渔民,也是平常务农的农民,只不过他们从祖辈手上学了这门手艺。但如今在北门城郊的各个村落里,也只有几十人会弓鱼。老郑已经52岁了,与弟弟一起搭档做弓鱼生意。把这说成一门生意,是因为如今弓鱼是一些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老郑当天首先到同村的老童家池塘,帮他弓鱼两三百斤,但老郑兄弟是不收取劳务费的,老童以5.5元的价格把这些鱼卖给郑家兄弟,郑家兄弟再把鱼运到市场,以七八元的价格卖出去,他们所挣的,便是这其中的差价。弓鱼看上去不是个难活儿。两三亩的鱼塘,两三人便能接一摊。老郑先把头上的安全帽拿下来,从帽子里拿出一根竹针,那便是弓鱼的工具。竹针用竹子削成,一端尖尖的。弓鱼时,先把鱼从鱼兜里捞出,摁在鱼兜顶部,然后用竹针在鱼唇上穿个洞,竹针也顺带着把塑料绳从洞里穿过去,弓鱼人要迅速用牙齿咬住塑料绳的一端,并把鱼的头部靠在自己的身上,控制住鱼不能动弹,还得及时把塑料绳的另一端绑在鱼的尾部,打结,弓鱼便完成了。这所有程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甚至很难看清楚,竹针穿过鱼唇和塑料绳绑上鱼尾,到底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十秒钟左右,一次弓鱼“表演”便完成。十几二十分钟,一池塘的鱼都被“弓”了,老郑兄弟把七八条鱼绑在一起,架在摩托车的后座上,运到市场去,一斤鱼两三块钱的利润,便是到手了。老郑兄弟当天有三家农户邀请他们去弓鱼,按一家斤鱼来算,这一天也能挣个千把块钱。不过,老郑却感叹,弓鱼这门技术,懂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豪栋村只有十几个人会,而且都是四五十岁的男子。他是8岁时跟着舅舅学的弓鱼,那时候,养鱼的人都会这门手艺,但如今,因为这个活太累,一到弓鱼季节,两三点钟便得起床,再者,一池塘的鱼通常半年才能收一回,弓鱼人要以此为生,不大现实,所以当地的年轻人更愿意出去打工,也不愿留在家中学弓鱼。老郑的儿子如今便到市区学开车去了。不过,他们也不担心弓鱼后继无人,因为建瓯人实在太爱吃鱼了,夏秋季节的夜间十一二点,夜市一条街上还是有一群人等着吃鱼,“有人吃鱼,就肯定有人做这个。”老郑这么认为。

Tips除了弓鱼技艺外,建瓯还有花纸伞传统手工工艺、挑幡艺术。挑幡相传来自郑成功军中,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收复台湾,当时建瓯城郊大洲村的青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在收复台湾之后,部分将士于农历正月二十四凯旋,将土们将带回的军旗置于长竿之上,尽情挥舞,藉此纪念壮烈捐躯的弟兄。从此,每逢正月二十四,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鸣锣,将旗竿来一番装点,舞动一番。此后,这一形式逐渐转化为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挑幡者选用一根约l0米长的笔直毛竹,外上朱红油漆,画上各种吉祥图案,竿顶扎着彩灯,彩灯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四周缀挂着数只小铜铃,塔底顺杆悬挂幡幅,上绣褒颂词句,幡重可到20多公斤。表演时,有人头顶长竿,有的肩挑脚踢,有的鼻托牙咬。如今建瓯还有一群人坚持将挑幡技艺发扬光大,但是,与所有的传统“绝活儿”一样,前路却总有几分晦暗。

老街吃早

看过弓鱼,有些饿了,我们便往铁井栏寻早点去。铁井栏位于一个有近年历史的街区。铁井栏其实是一条巷子,它与另三条巷子形成一个“口”字,“口”内便是古色古香老城区,建筑多是明清时期的。一进屋,便见古旧窗棂、桌椅,雕刻细致花纹的衣柜、铁皮箱,随意摆置在宅子里的日常所用,件件都是宝贝。巷子极小,走不了汽车。听着有人吆喝卖豆腐花,我赶紧出来,只看到一五十来岁男子的背影,一扁担挑着两桶豆腐花,沿着小巷,一步一缓晃动着前行。当地人建议我们以豆浆粉作为早点主食,我们便在铁井栏和紫芝街两条巷子的交叉处找到做豆浆粉的老林。因名气太响,老林家的店铺不需名字。每日凌晨一点他便与家人起床磨豆浆,到三点半,开始用炭火慢慢熬豆浆。他的豆浆粉特别好吃就在于坚持用炭火,大锅上坚持用木桶装豆浆——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窍门:如此才能去掉豆腥味。但这种方式耗时间。如今很多做豆浆粉的店家都不这么做了。老林一天只做一桶豆浆,还得控制着用,起初老有人想过来买他家的豆浆,老林坚决不卖,说,不能开这个口子。豆浆粉是把粉条放在滚烫的水里捞一下,然后用豆浆拌着吃,不要加酱油,看上去清白干净,可加些葱花、姜末、味精,吃豆浆粉,再配上油条更美味。豆浆里会放当地的老酒,一早就着酒香吃粉条,一入清晨就嘴角醉人。其实加老酒并非完全从口感考量,亦有健康道理在其中,因豆浆偏凉性,加点姜末、老酒,可将凉性的豆浆调制温和。建瓯是南平最有名的出美女的地方,这里的姑娘皮肤白里透红,娇羞俏媚,当地人说,这跟豆浆粉的温和、白净有关。在老林的店铺斜对面,还有一个包子店也是当地一绝。不过,这家老板随性,且“偷懒”怕累,他不做早晨的生意,说是凌晨两三点钟起床准备太辛苦,他只在下午茶时段,把包子当茶点,供应给识货的顾客,一般都是过路的学生,还有在老城区里打牌的人。不过,铁井栏一带只负责老城区的人“吃早”,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搬到了新城区,新区的早餐市场已热闹胜过铁井栏。吃过一碗豆浆粉,我们便奔着新区而去。路上经过一栋仿古的“北辛街”,可惜时间不够,不能到街中寻那家做大肠粿的店面。据说,整个建瓯只有两家做正宗大肠粿的店。大肠粿是将干浆粿切片、蒸熟,大肠熬出高汤,并且用特殊的酱料做成卤,干浆粿沾酱就着大肠一起吃。吃起来,粿片又软又韧,油而不腻,大肠也很鲜脆无腥臭。新区有一条早餐街,在兴泰小区里。在这里能吃到锅边糊、芋饺、汤锣粿等地道建瓯小吃。锅边糊的做法很特别,将一碗米浆绕着热锅边淋一圈,等米浆干了、糊了,将其刮下拨入锅中,锅内有汤水,加些青菜、虾米、香菇、瘦肉、猪肝、黑木耳之类的。一碗锅边糊两三元钱,吃起来不腻,很适合当早餐。锅边糊不加老酒,对于建瓯的小吃而言,这可太难得了。汤锣粿则是把米浆蒸煮成薄薄的皮,也加点老酒、酱油,或再加个鸡蛋,吃起来特别嫩滑。如果早上胃口小,建议来碗汤锣粿,因为一碗豆浆粉的分量着实有点大。吃过早餐,我们匆匆往建阳赶去。我的余光瞟到建瓯城区路边的一个小路牌上,一下觉得建瓯真是个路名都让人流口水的城市,那条路叫做“粿巷”,我猜想,这恐怕跟吃的有关。特别推荐:天后宫归宗岩:建瓯原本已谋划了一个展示建瓯传统技艺、小吃的地方,便是建瓯坑里天后宫。天后宫内有用当地人所称“神木”雕成的妈祖像,传说这神木埋在地下年,生长年纪年,与建瓯年的历史符合。在年洪灾时,建瓯玉山镇筹岭村发生泥石流,但就在离村落两三百米的地方,泥石流突然停住,原来是一块7米多长的黑木头挡在了泥石流最前方,那木头便是如今雕成妈祖像的柳杉木。当地人在天后宫周边搭建了如戏台般的建筑群,有人提议,可把挑幡、弓鱼、花纸伞表演呈现在这些“戏台”上,甚至可把建瓯的小吃一条街也搬到这,游客到了天后宫,不仅可拜妈祖,还能一站式了解建瓯最具特色的传统、民俗。不过,这个项目迟迟未启动。如今政府和商家也在考量另一处适合的地方——归宗岩。传说当年武夷君要将闽北最美的座山峰移到武夷山,惟有归宗岩被挪至武夷山后又认祖归宗,“跑”回了建瓯,所以武夷山如今只有99峰。可能因这种原因,归宗岩现在被称为百峰中最美的。当地的老人至今还保留传统,把自己的头发压在归宗岩石块之下,以表“归宗”之意。建瓯当地希望在归宗岩附近开发一数百亩的旅游平台,把建瓯所有传统、民俗归置在一起,同时也把归宗岩的自然风光融入旅游线路中,让人游得好山水,也能体悟传统之美。

来源:海峡旅游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很好
白癜丸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ouzx.com/lsyg/136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