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瓯新闻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建瓯环境
建瓯景区
建瓯气候
您的位置:建瓯市 > 历史沿革 > 八闽首府 >

八闽首府

??点击上方↑蓝字,偷偷关.注闽北最具影响力的   唐开元二十一年(),设福建经略使,“福建”即从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得名。   宋太平兴国四年(),因蜀有剑州,闽剑州改为南剑州,领剑浦、将乐、尤溪、沙县、顺昌5县。是年,升邵武为军,这是闽北三府中最后一个取得独立领县资格的行政机构,比建瓯以郡、州领县分别迟了年、年。次年,邵武军领建宁、归化(今泰宁)、邵武、光泽4县。宋开宝八年(),改松源县为松溪县;宋淳化五年(),升崇安场为崇安县,时建州领5县。真宗咸平三年(),升关隶镇为关隶县(今政和县),建州辖县增至6个。宋英宗治平三年(),析建安、建阳、浦城3县地置瓯宁县,建州辖县增至7个。至此,建州有了“一府二附郭”的建制,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首府这是建瓯建制最后一个光环。建瓯州制实行了年,到了绍兴二十二年(),又迎来了一个机会。先是这一年,建安郡王赵眘,被立为太子。绍兴三十二年(),赵眘即位,是为孝宗。是年,因建州为战略要地升为建宁府,府治设建安。这是福建第一个以府为建制的行政机构。是时,福建一府五州二军。一府即建宁府,其余八地皆为州、军建制(福州、漳州、泉州、汀州、邵武军于明洪武元年〈〉升为府,南剑州〈元代称延平路〉、兴化军于明洪武二年〈〉升为府),故有“八闽首府”之称(福宁州〈今宁德市〉升府则晚至清雍正十二年〈〉,称福宁府)。建宁府行府制比“五州二军”早多年。   元至元十五年(),建宁府改为建宁路;十七年(),改为建宁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复为建宁府,景泰八年()领8县,即附郭建安、瓯宁2县,外属6县,即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寿宁。民国二年(),撤建宁府,取建安、瓯宁首字设建瓯县,“建瓯”县名始于此。扣除元代建宁路制90年,建宁府以府领县长达年。   元至元十三年(),改邵武军为邵武路;明洪武元年(),邵武路改为邵武府,仍辖泰宁、建宁、邵武、光泽4县。元至元十五年(),改南剑州为路;大德六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领南平、将乐、尤溪、沙县、顺昌5县;明洪武二年(),改延平路为延平府,领5县。景泰三年()、嘉靖十四年()先后设永安、大田县,延平府辖增至7县。清雍正十二年(),大田隶永春,延平府辖6县。

建宁府城池图

纵观建宁府,上溯汉唐,下及明清,建制居八闽之重,首郡、首州、帝都、首府都在建瓯。虽然建瓯设县与南平时间相同,但在唐武德三年()置延平军之前,南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属建安郡、建州管辖,而且早期的建安郡管辖全闽。邵武以府领县更晚至明初。

邵武沧浪阁,图片来自网络

需要说明的是,新石器晚期的建瓯“山夷”之名,比台湾出现更早。台湾在三国时期,才称他们的祖先为“山夷”,而闽北周边地区的三明则称先民为山民、山越。从“山夷”的生产生活工具、巢居、渡舟、葬俗、断发文身、图腾信仰看,建瓯与台湾“山夷”颇为类似。有证据表明,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不仅通行于大部分闽北地区,而且通行于“台湾的部分地区”。(《辞海》第页“闽北话”,上海辞书出版社年)而建瓯友人吴雪灏告知,他曾读过一篇文章,台湾的彰化、花莲一些地方有讲建瓯话的居民。学者推断,“台湾山夷的祖先很可能都是原来居住在浙南、闽北的古越人”。(杨琮《闽越国文化》第98页引黄展岳《闽越、南越和夷州的比较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年)而“浙南、闽北的古越”唯建瓯称“山夷”。数千年前,山夷生活的地区,应该包括浙南、闽北在内的广大地区。可见,建瓯乃至闽北与台湾渊源之深厚。

城市布局独具一格

建瓯通仙门,摄影:雨狐

宋代以来,福建八府(州、军),分为下四府、上四府(清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列入版图,翌年改设台湾府,隶福建布政司,遂称“九闽”。清雍正十二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全闽共十府,但习惯仍称“八闽”)。闽江上游中,有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四府,称为上四府。其中除了汀州府外,其他三府皆在闽北,构成三足鼎立之势,战略地位十分显要,而以建宁府最为大观。清康熙《建宁府志》称:“建郡城池背黄华,面紫芝,东、西合襟兑方环郡之内。……虽非天府之雄,就八闽观之,实上游之胜郡也。”建瓯在三国设建安郡时,管辖最多达10个县。在明清时期的府制中,除了福州府外,以建宁府最为雄阔。福州府原是福建布政司的治地,领10县,其中附郭闽县、侯官、怀安3县。建宁府领8县,其中附郭建安、瓯宁2县。其余七府附郭一县,其中汀州外属7县,泉州外属6县,漳州、延平外属各5县,邵武外属3县,兴化、福宁外属各一县。建宁府不仅一府二附郭,且辖县之多、面积之广,居闽中之首。一府二郭县、一城三衙门,是建宁府位居“八闽首府”的重要特征。建宁府府城始于建安县时代,时称“子城”。三国吴永安三年(),建安郡太守王蕃,筑城于溪南覆船山。唐建中元年(),剌史陆长源迁城于黄华山,筑城为州治,城墙长“九里三百四十三步,高二丈,广一丈二尺”。(清康熙《建宁府志》卷之六《城池》,第97页)“延平府城,筑自宋,周围九里一百八十步”。(清?孔自洙等修《延平府志》卷之三《经政志》,第页)邵武城池,“县治旧,在城东三里溪北,即乌阪城,郡人至今,名其地曰‘故县’”。宋太平兴国四年(),置邵武军,筑土城于紫云溪南,四跨登高、西塔二山,周一十里有奇。”(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卷二《城池》,第74页)建宁府城一城二郭县,坊市以行都司直街分境(清代以鼓楼为二县分界),东为建安县,西为瓯宁县。二郭县相距一里,形成一府二郭县、一城三衙门的格局。城内设行政、军事、教育机构,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沿东溪、建溪之畔,设守府、游府、军厅,作为前哨,并设粮厅,以供军需。第二层次,以城隍庙为中心,钟楼、鼓楼分列东西。城隍庙东向,设巡道、常丰仓、府镇场。第三层次,主要设教育机构及祠庙,由东向西依次分别为府学、建安县学、瓯宁县学、瓯宁义学、建溪书院、文公祠及玉皇阁。建安县是汉献帝建安初福建最早的三县之一,东与政和县为邻,南与延平府为邻,西、北距瓯宁县界1里。东西相距里,南北相距81里。瓯宁县设于宋英宗治平三年(),初划建安、建阳、浦城三县之地所置。神宗熙宁三年(),撤销瓯宁县。19年后的哲宗元祐四年()重设,划建安之地12里复置瓯宁县,建阳、浦城之地退出。瓯宁县东西、南北皆相距里,比建安县东西长80里、南北长百里。   建宁府城不断营建,规模不断扩大。明洪武十九年(),增广城池,将黄华山包于城中,城周“二千七十九丈三尺有奇,高一丈九尺;城楼二十有四,窝铺七十有六,女墙三千一百三十有八”。(清康熙《建宁府志》卷之六《城池》,第97页)“窝铺”是供牢守城池的士兵的营寨或棚子,府城之规制可见一斑。到清代,城垣更高达二丈八尺,城垛三千八百垛,女墙高八尺,城楼八座。其中城墙比此前高出近一尺。城墙蜿蜒,设施齐全,蔚为壮观。而明洪武初,邵武城池“周一千三百三十八丈八尺”(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卷二《城池》,第75页),比建宁府城少.5丈。

建瓯城的历史变迁图,图片来自网络(点击图片可放大)

建宁府城城墙长、城门多。王蕃筑城时,置4门,即双门、永庆门、昭化门、丰乐门。唐代,设州治,迁城于黄华山麓,置9门,即建溪、资化、建安、宁远、通安、西津、临江、水西、朝天。明代,又有通济门、拱北门、朝阳门、政和门、威武门。万历三十七年(),重建城门8处。现存城门乃有威武、临江、通济、广德、通仙5门。府城内外有泳泽、平政、镇安、升华、恩波、顺母、德胜、通都等数桥沟通往来。城外属县由东向西环列,分别为政和、寿宁、松溪、浦城、崇安、建阳。

通济门,图片来自网络

通济门,图片来自网络

建安、瓯宁集于一城,街巷纵横,有“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之说。建安有建安县街、紫霞州街、东濠栋街、大南街、小南街、前街、后街、仓桥街等,内有坊四五十个。其中后街有礼义坊、文明坊、进士坊等。巷市有孔夫堂巷、教授巷、文林巷、果巷、水巷、书院巷等,其中果巷中有及第坊、进士坊等。瓯宁县有瓯宁街、新桥街、南新街、南库前街、馆下街等。巷市有后院巷、贞节巷、钞库巷及席巷、笼巷、豆腐巷、盐巷、板巷、熟肉巷、葡萄巷等。由此分析,名儒名贤多出建安县,城以文化设施居多;瓯宁县城则以经营农产品居多,形成产业市货的巷名。除城内街巷市坊外,建安县外4乡领13里,瓯宁县外4乡领12里。合计25里。历史上的建宁府是闽北的政治中心,也是闽北经济、文化的中心。宋代的建宁府经济高度发展,造纸、雕版印刷、茶叶、建盏是建宁府的四大经济支柱,商业往来频繁,边界贸易发达。由于经济联系密切,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通行与建瓯交界的浦城、建阳、松溪、政和、顺昌、延平等部分乡镇。

建瓯北苑御茶园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文化史迹风雅雅韵

建瓯孔庙,摄影:蛋包飯

建宁府自汉代设县以来,历代有郡、州、府之设,甚至有过短暂的帝都华光。基于建制之重,相应的配套建设之多,留下的文化遗存史迹亦多,可谓风雅独韵。   建瓯的文化史迹中,与其建制有关的地名有都卫坪(清康熙《建宁府志》卷之二《沿革》,第12页)、都御坪(《建瓯县志?大事记》,中华书局,1年)。前者估计与贺齐立的“都尉府”有关,因为建瓯方言“卫”与“尉”同音,以“尉”为“卫”,称都卫坪。若称都御坪,则应与王延政建州立国有关,因为虽然建瓯方言“御”与“卫”、“尉”同音,但字形不同,意义不同。“御”有“统治”之意,多与皇帝有关,如御膳、御笔、御酒、御贡等。王延政立国于建州,民间将建瓯视为“帝都”,称之为都御坪。王延政建州称帝未果,但他大兴土木,如扩建城池,营造宫室,修造御苑、太和殿等,甚至铸造大铁钱,至今在建瓯仍有诸多印记和遗存。鼓楼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原为建安县所筑“子城”的南门,城门洞深17米,并列三拱洞,主洞高5.4米,宽5米,左右两边洞高5.2米,宽4.7米。王延政时,改建为五凤楼,至今雄踞。   缘于一州二郭县、一府二郭县的规制,建瓯的文化设施配制与众不同,人们用“一城三庙学,八门九关公”来概括建瓯的文化史迹。“一城三庙学”,是指有一座府孔庙、两座县孔庙,这是府、县建制的规定设施。因为古代府学、县学与孔庙相伴,故而称儒学为庙学或学宫。建宁府孔庙始建于宋宝元二年(),位于城关仓长路,占地平方米。建筑群由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两庑、拜台、明伦堂、尊经堂、春风堂、藏书阁、集贤堂、聚星亭、崇圣祠、大成殿等组成,是福建省现存县级最大的孔庙,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两座是县孔庙:建安县孔庙,在建安县儒学之西;瓯宁县孔庙,在建安县丛桂坊儒学之西,清康熙三十一年,移建于原左卫基址。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而言,孔庙除了主祀孔子外,还有四配十二哲及先贤先儒的牌位,其中闽北籍入祀孔庙的先儒就有11位,作为有“海滨邹鲁”(张琦《修重建宁府志》序,清康熙《建宁府志》,第1页)称誉的建宁府孔庙无此规制,或于情理不通。

孔庙内景,摄影:蛋包飯

孔庙内景,图片来自网络

建宁孔庙虽然建于宋宝元二年(),州学创建于宋庆历八年(),比南剑州学迟24年,但因为建宁府辖县多、人口多,名儒名贤亦多。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建宁府共考取进士人。其中状元6人、武状元1人、榜眼3人、探花1人。许多名儒名贤入仕为官,在闽北的19位宰相中,除了邵武4位之外,其余15位皆在建宁府,其中属今建瓯籍的有游简言、袁说友、杨荣3人。此外,还有被称为“世界法医鼻祖”的建阳人宋慈、开创纪事新体的建瓯人袁枢、对慢词做出贡献的武夷山人柳永等。“书院之盛,独著建宁”(同上,卷之十《书院》,第页)是说两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在武夷山、建阳等地创建书院,授徒讲学,所以闽北的书院以建宁府最多,有屏山书院、环溪精舍、建安书院、鳌峰书院、豸山书院、同文书院、云谷书院、星溪书院等。其中寒泉精舍、云谷书院、武夷精舍、考亭书院为朱熹自亲创建。现存和复建的书院有武夷山的武夷精舍和政和的云根书院。朱松、朱熹父子在建瓯生活过数年,建瓯留下朱熹儿时嬉戏的画卦洲、朱熹亲笔题写的艮泉井、后人创建的朱文公祠、朱熹后裔世代居住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府、朱文公对镜写真的自画像等。

建瓯艮泉井,摄影:崔锦钦汤瑞荣

建瓯艮泉井,摄影:崔锦钦汤瑞荣

建宁府是朱子学的发源地,也是朱子学的传播地。宋代以后,朱子学以建宁府为中心向海内外传播,明清时期传到海峡东岸的台湾。笔者统计,自康熙四十三年()到清末,有地籍、姓名可考入台传播儒学、朱子学的闽北教职有69人,其中属今建瓯籍的就有陆登选、薛云、陈治泓、林早春4位。他们在台湾发展教育、传播儒学和朱子学的事迹精彩。如瓯宁人陆登选,康熙四十三年()任台湾县学教谕,“日惟集诸生阐明程、朱奥义及先正作文关键”。(王礼、陈文达《台湾县志?艺文志》)陆登选离开台湾时,陈文达撰写了《台湾学博陆公去思碑记》,表达对陆氏的思念之情。缘于官府对文化的推动和坊间对文化的敬重,以及士人学子对名儒名贤的敬仰,建宁府城留下众多与儒学、朱子学有关的街巷、坊市等地名,仅建安、瓯宁二郭县就有兴仁坊、登科坊、魁第坊、进士坊、礼义坊、文林巷、书院巷、理学正宗坊等。   “八门九关公”,是指建宁府城八处城门有9座关公庙。建宁府城门原有4处,后增至9处,保存8处,即高门(宁远门)、东门(政和门)、长桥门(通仙门)、南门(广德门)、通济门、临江门、西门(威武门)、北门(朝天门)。每座城门附近都有祀关帝的庙宇,8处城门就有8处关公庙。而葡棚下的周仓庙所奉的周仓是关羽的部将,在周仓庙的大殿里塑有关羽座像,周仓屈居二殿,故有“八门九关公”之说。

通仙门城楼,摄影:蛋包飯

事实上,“八门九关公”并非“一府二郭县”的规制要求,只是因为城墙长、墙门多,关公庙也多,与建制有关的另一史迹倒是“一城三城隍”。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后经道教衍绎成为地方守护神。南北朝时形成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宋代列为国家祀典。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为“鉴察司民城煌显佑伯”,并规定府、州、县立城隍庙。朱元璋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但各地城隍所祀不同,建宁一府二郭县,形成一城三城隍,府城隍居中,建安县城隍居东,瓯宁县城隍居西,祭祀统一于府。建宁府城隍庙,在府城内建安县从(崇)化坊,建于宋代。明洪武二年(),封城隍为鉴司城隍威灵公,定号“建宁府城隍之神”,令有司春秋合祭于山川坛。万历三十七年(),建安、瓯宁二县城隍庙,分列府城城隍左右,遂成“一城三城隍”。所以,建宁府“一府二郭县”的文化史迹,应该加上“一城三城隍”。建宁府城设施和文化史迹,与其建制有关,也与整个建宁府经济、文化有关。建宁府所属八县(寿宁县于清雍正十二年划归福宁府管辖,此略)自立县以来,也是物华天宝,人文事迹个个精彩。附郭建安在唐宋时设御茶园,所产北苑茶闻名遐迩,“建宁腊茶,北苑第一”(《宋史?食货?茶下》)、“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宋?徽宗《大观茶论?序》)建安不仅种茶种出名声,而且斗茶也斗出名声。斗茶最初是民间评选茶叶的赛事,起源于建安。因北苑茶是贡茶,要选最好的茶叶上贡朝廷,于是衍生出文人墨客参与其中的斗茶、茶百戏,并风靡朝野。建安种茶、造茶,同为一城的瓯宁县迎合斗茶,烧制茶盏附其风雅,最有名的是水吉(今属建阳市)窑的黑釉盏。因盏黑白相间,视觉分明,适合斗茶。宋徽宗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大观茶论?盏》)朱琰《陶说》说:“宋时茶尚撇碗,以建窑兔毫盏为上品。”建盏一时名贵难求。

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曜变天目

外属五县松溪、政和、浦城、崇安(今武夷山市)、建阳与闽浙、赣交界,由东向西环绕于建宁府城,形成屏障,守护着建宁府城,护守着八闽大地。千百年来,以建宁府城为中心五县先民披荆榛而勤劳狭,重教化而养人文,各领风骚,支撑起建宁首府的无数霞光。

政和县得名于宋徽宗诏赐“政和”年号。境内的洞宫山为道教三十七福地。政和除了茶叶著名外,还以“花桥(木拱廊桥)、虹溪、怪圈”称著。

政和洞宫山,图片来自网络

松溪县以溪畔植乔松而得名,湛卢山是其名山。传说春秋时,欧冶子奉越王允常之命冶炼铸剑就在此山,至今湛卢宝剑享誉一方。

松溪湛卢山,图片来自网络

浦城县是汉建安初设立的闽北三县之一,地处闽浙交界,境内仙霞关(现属浙江)为沟通中原入闽的重要通道。汉闽越王余善临柘溪(今南浦溪)之滨筑城号“浦城”,并在闽北筑六城,浦城占其三,曰临浦城、临江城、汉阳城。建安元年()置汉兴县,其后改为吴兴、唐兴、武宁之名。唐天宝元年()定名浦城。境内匡山、浮盖山、仙楼山(越王山)为自然之秀,仙霞关为入闽经济、文化走廊,更有“梦笔生花”等诸多人文故事。闽北的19个宰相中,自出浦城的有8位,实为宰相之乡。

浦城匡山四贤雕塑,图片来自网络

武夷山山水奇秀,甲誉东南;“三教”合一,人文鼎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余善所筑六城,最大者汉城在其境内。宋代文化鼎盛,朱熹在此“琴书四十年”,招徒讲学,引来文人墨客,“道南理窟”由是光大;元代,朝廷在此设御茶园,武夷茶成新宠,扬名后世数百年。

武夷山兴贤书院,图片来自网络

建阳立县在三国。有宋一代,经济文化亦为鼎盛。世界法医鼻祖宋慈、数代以儒为业的“蔡氏九儒”皆诞生于此。朱熹等理学家在此讲学,文化教育高度发展,雕版印刷一时之盛,享誉“图书之府”之名;朱熹终老建阳,其学称考亭学派,影响中国社会八百年,并传播海外,成为世界性说学。

建阳考亭书院,图片来自网络

千年建宁府,立县多年,上溯上古,下及明清,一路行旅,一路辉煌。她所创造的朱子文化、茶文化、建盏文化、建本文化,曾经是灿烂世界的史迹,让人由衷感慨、由衷敬佩。(注:此前所发“八闽首府”非正式稿,以此篇为准)

作者

罗小平

本文转载自《千载荣光》

武夷新区微友汇获授权转载

千载荣光

武夷新区市民公园十二文化主题

南平市政协武夷新区文化建设顾问组多位学者历时数月,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在史海卷宗里披阅索引、引经据典,以心血与汗水凝成的史诗巨制《千载荣光》正在本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ouzx.com/lsyg/25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