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以来,福建出现较大范围强降雨,目前已造成40个县38万多人受灾。
其中,南平建瓯地区受灾较为严重。
据南平建瓯市防汛办消息,5月9日晚11点,建瓯市洪水水位将比保证水位高出1.3米。
什么概念呢?
建瓯原本有座马可波罗雕塑
↓↓↓
发生强降雨后,
原本屹立江边的马爷爷被逐渐淹没
↓↓↓
↓↓↓
看到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马可波罗还去过建瓯?
不止马可波罗,还有朱熹、辛弃疾……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成员们曾走进建瓯采风。今天,福地君就透过几位作家的文章,带大家领略建瓯所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个马可波罗曾经驻足流连,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版画之乡”,拥有“建瓯唱曲子”、“建瓯弓鱼”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城。
马可波罗与建瓯DISCOVERY公元年(元代至元二十九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逗留17年之后,从福建泉州启航归国。这一年,他由浙江杭州、江西信州(今上饶市),翻越武夷山,进入闽北,在崇山峻岭中骑行6天,终于来到了闽北的建宁府(今建瓯市)。当时,建宁是闽北最大的城市。雄伟的城墙,壮观的桥梁,繁华的市街,丰饶的物产,特别是美丽标致的女子,都给他留下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
若干年之后的某一天,当他在意大利老家身陷囹圄,不得不靠回忆中国往事来打发时光时,有关建宁府影影绰绰的图像又在他的脑际浮现出来。于是,根据他的口述,由同房牢友鲁斯提契洛进行笔录而后整理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便有如下一段虽然简约但却颇为精彩的记载:
“
该城范围相当大,有三座很美的桥,长步以上,宽8步。这地方的女人美丽标致,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这里盛产生丝,并且制成不同种类的绸缎。棉布是由五颜六色的棉纱织成的,行销蛮子省各个地方。居民经营广泛的商业,并向外地输出大量的生姜和高良姜。人们曾告诉我说,这地方有一种家鸡,它们没有羽,浑身披着黑毛,很像猫皮,不过我没有亲眼看见过。如果能够一饱眼福,必然是一种奇观。它们像其他鸡一样生蛋,肉也很可口。这里老虎很多,出没无常,给这地区的游客造成很大的威胁,人们除非结伴同行,否则非常危险。
录自陈开俊等人的译本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版
”
这段记载,字数不足三百,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一系列关键词,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元代中期建宁府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文化习俗的重要信息,尽管有些地方语焉不详,但也为后人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而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赞美之情,连我这外地人也为建瓯的父老乡亲深感自豪。
节选自《跟随马可波罗漫游建宁府》
作者:章武
朱熹与建瓯Discovery赴建瓯采风,有机会比较详细地了解建瓯的前世今生,它曾经是国都:后晋八年,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立国称帝,国号“大殷”,以建州为都城,改年号为“天德”。
福建之“建”便来自建州之“建”。
朱熹在建州仅度过了少年时期,从7岁到14岁。但他对这片山清水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十分眷恋,视为故乡,成名后多次回建州讲学。晚年还十分强烈地希望回建州定居。特别是临终遗嘱:回归建州。他死后,三子朱在携朱熹长孙朱鉴迁回建州,如今他们的后裔仍世代居住于此。
节选自《朱熹在建州》
作者:林爱枝
木廊桥Discovery建瓯是闽北廊桥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境内现有各种廊桥32座,且大部分为木拱廊桥,至今还彰显着它交通枢纽的作用。
清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这样描写过木拱廊桥:“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
据专家考证,建瓯在清代有廊桥多座,到民国初年还有多座,其中最长的廊桥为城区平政门外的通都桥(故址即今水西桥),共有亭柱根。只是岁月和时代的变迁,如今,廊桥已所剩不多。迪口镇是建瓯目前保存最多最好廊桥的地方,能如此存留,在于它作为村庄的风水及供奉之地有关,如同风水林等,当地村民人人自觉保护绝不轻易损毁。9座古廊桥中,值庆桥为近期发现的我国现存有确切纪年最早的木廊桥,比全国木拱廊桥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庆元如龙桥,还早年。
节选自《木廊桥》
作者:郑为官
建瓯弓鱼Discovery捆绑“弓鱼”是一门高超的技术。当渔民从鱼塘中捕起鱼后,立即把草绳从鱼鼻孔穿过鱼唇,尾部绑至肛门下,叫初绑;然后将鱼放入清流活水中“吐污纳新”,再进行第二次弓绑,即头部不动,尾部由肛门下移到肛门上,使鱼的身体弓弯成半月形。
根据渔民说法,捆绑得好的“弓鱼”,在夏季可活2-3天,冬天可活6-7天,这就为在当地贩卖或长途运输提供了时间保证。这种保鲜方法称得上我国民间的一种罕见的“鱼类保活法”。且弓过的鱼,吃起来肉质特别鲜嫩,味道尤其鲜美,是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
节选自《寻访弓鱼》
作者:张冬青
挑幡Discovery幡,又称“旙”,原指长条形的旗子,后泛指一切旗帜。挑幡,即用长长的竹竿挑起长条形的旗帜,使之不断翻转、飞扬。它是建瓯民间一种充满奇险动作的绝技表演,一种广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广场艺术,现已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众所周知,建瓯是中国笋竹之乡,层峦叠翠,多为青青的毛竹林。但并非每一根毛竹都有充当幡杆的资格。它必须是当年生的又粗又壮又直的大毛竹,往往要在竹海中好中选优,才能得以产生。它被砍下来后,先要削去外表青皮,埋入水塘淤泥中浸泡数月,待去掉甜味后取出晾干,再用火将其弯曲部位烤直并刨光,最后涂上墨绿色油漆,这才有资格作为挑幡的主体——幡杆。
此后,它还要在尾部加上幡箍,套上六角宝塔形的幡顶、四方形的幡斗,再插上一面三角形的小幡旗,并顺杆垂挂下来另一条4米长的条形幡旗,如此,全幡长10多米,重约20公斤,立于地上,直指蓝天白云,让大小幡旗映日生辉,飘飘然蔚成壮观。
节选自《挑幡》
作者:汪兰
建瓯板鸭Discovery建瓯板鸭传于宋代,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当时建瓯称“建安”,就有个“盛记”的饭庄,其招牌板鸭色泽黄嫩光滑,肉质肥厚,味道香美,因而声名远播。当地人每当宴请宾客,必备板鸭待之。
节选自《板鸭是怎样“飞”起来的》
作者:朱谷忠
小吃是城市性格的风味符号。食在芝城,闽北最多最有特色的小吃尽在建瓯。多少人谢绝山珍海味的年货,独恋那肉厚质嫩、通体透明还留着三根鸭毛的板鸭……
节选自《芝城之母》
作者:张建光
建瓯锥栗Discovery地球上物种的分布和生长,是奇特而神秘的。在莽莽苍苍的武夷山东南麓,海拔米到0米的山中,生长着一种“高二三丈,叶极类栎,苞生多刺如猬毛(《本草纲目》语)”的树,这种树叫锥栗树,树上结的果被刺苞包裹,剥开刺苞,状如小锥球、金黄可爱的果,便是锥栗。又称榛子、栗子、山栗。
这片生长着大片大片锥栗树的深山林地,地属南平建瓯市,称作“建瓯锥栗”便理所当然了。因其独特的水土、气候,或许还有其他什么神秘因素,建瓯成为锥栗的发源地和最大主产区,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未曾有见,就像大红袍专属武夷山、铁观音专属安溪一样,锥栗专属建瓯,此在世上独一无二。这无疑是上苍对这片土地的眷念,让世界的锥栗诞生在了这里,同时也将物种的荣光赐给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建瓯锥栗的历史可追溯到年前,而其人工栽培的历史已有多年,始于汉。建瓯锥栗为世所知,大约在0年的宋代,得益于当时的两位文化名人为其作了“代言”,一位是大作家苏东坡,一位是大诗人陆游。
苏东坡晚年身患腰腿痛毛病,一位山中老人告诉他一种食疗方法:每天早晨和晚上,把新鲜的栗子放在口中细细咀嚼,直到满口白浆,然后慢慢吞咽。苏东坡照此法吃了三个月栗子,果然收到很好效果。为此他特赋诗一首:“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佳方。客来此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陆游晚年齿根浮动,也常食用栗子,既可作为夜晚的充饥食物,又能治疗牙齿松动的毛病。他也因此写诗记之:“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炝燔疗夜饥。”
两人诗中提到的“栗”,虽未明指建瓯锥栗,但可以推断是此物。因当时北栗基本上种植于平原田地,而南栗则栽培于丘陵山地。苏东坡晚年时被贬在越楚之地,陆游所处的南宋小朝廷则偏安东南杭州,能吃到的栗子多为南栗。而南栗主产地在建瓯,故称为“山栗”。
时间来到了明代,这时的“代言人”不是别人,而是当朝皇上,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建瓯老乡杨荣。杨荣是当时建安人,为明初内阁重臣,是著名“三杨辅政”之一,辅政5朝40多年,同时又是风靡一时的“台阁体”诗派领袖。一次他将乡人带来的锥栗送给皇上品尝,皇上赞不绝口。问起出处,杨荣回答说这是祖上万木林中所产。皇上大喜,下旨将万木林封为杨家世代风水林,同时要求杨荣年年进贡栗子。建瓯锥栗也因此被称“闽贡榛”,流行于宫廷与达官贵人阶层。
这一时期,建瓯锥栗得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较大面积的栗树林,至今建瓯境内的龙村、水源等地,可见当时种下的成片的百年老栗树,如今一些老栗农仍将优质锥栗称为“贡榛”。这是承接历史的一份骄傲,代表着品牌与质量,它的潜台词是说,曾经进贡给皇上吃的,您能不尝尝我们的建瓯锥栗吗?
节选自《中国锥栗在建瓯》
作者:石华鹏
内容来源:《走进建瓯》配图来自网络
由福地炎黄(ID:fudiyanhuang)整理出品
福地炎黄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