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那么换一个说法,福建文化,大家应该听懂了吧,“八闽”是福建省的另一个叫法,是古代传下来的叫法,现如今已经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说法。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八闽大地”的由来吧。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福建古为闽地,唐朝时分为五州(福、建、泉、漳、汀),为福、建(今建瓯、武夷山市、浦城等地)、泉(今莆田、泉州、厦门)、漳、汀、南剑(今南平、尤溪、将乐、邵武、光泽诸地)。
福建建瓯通仙门
北宋时分为八州、军(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福、泉、漳、汀、南剑五州,建宁府,邵武、兴化二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
第二种说法
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福建梁野山《玉龙下山》,林建德摄
第三种说法
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南渡,始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今南平地区)及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故称“八闽”。
福建宁德太姥山
第四种说法
南宋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
福建简称“闽”,在历史上先后有“七闽”、“八闽”、“九闽”的别称。据古籍《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这里的“七闽”,是福建见于史籍之始,也是福建简称“闽”的出处。
福建武夷山
东汉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唐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七闽”概指周朝时散居于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以蛇为图腾的七支部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云:“闽,东南越,蛇种。”
从远古开始,福建即有崇蛇的风俗,现在一些地方仍有遗风,如长汀有蛇山庙,漳州南门外有古老的蛇王庙,平和县三平村尊称蛇为“侍者公”,南平樟湖坂一带则流行正月蛇王节祭典与游蛇灯活动。
福建莆田湄洲岛
而在清朝嘉庆年间蔡永蒹(福建晋江人)的《西山杂志》中则有关于“七闽”的另一种解释:“古丹篆释义皇使盘瓠掌闽为七族:泉郡之畲家,三山之户,剑川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潭,漳郡之兰太武,汀赣之客家,此即七闽也。”
此说则出于后人附会,微友汇小编要:呵呵了!最为明显的是在远古时还无“客家”人。从周朝至今,福建称“闽”的历史已有近三千年了。古代在福建的行政建置常带有“闽”字,如秦时置闽中郡,汉封闽越国,南朝陈设闽州,五代王审知立闽国。
福建漳州东山岛
“七闽”曾被用来泛指福建一带地区。如,北宋年间,福州人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宋真宗赵恒赠其《赐蔡伯唏》诗大加赞扬,首句云“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大文豪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一诗中说:“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另外苏东坡还在《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到了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年),置福建路,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计辖一府五州二军。元代,福建行政建制几经变动,至治年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至正十六年()正式设立福建行中书省,下领八路。
福建福州三坊七巷
明朝改路为府,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清承明制,福建依然保持八府建制。从宋至清的九百年间,福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八府建制,故有“八闽”之称。
福州崇奉王审知的闽王庙悬有称扬王审知的“八闽人祖”匾额,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笔御题,但这种说法值得怀疑,因为赵匡胤于年去世,十年后才出现福建辖八州(军)的局面。北宋时期还大多习惯以“七闽”来称福建,南宋起“八闽”之名始盛。
福建厦门鼓浪屿
闽清白岩山,相传有一百零八处天然岩景,俗称百景岩,有南宋朱熹题赞的“八闽岳祖”崖刻。南宋泉州知府王十朋,在州署衙门题联曰:“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元代,吴海《游鼓山记》云:“福(州)为八闽都会。”明代,邓应奎《君山歌》有句曰:“八闽丘壑称奇绝。”至今福建人民还十分自豪地用“八闽大地”来称呼自己可爱的家乡。
本文来源:品藏天下,作者:品藏君,编辑:优优,部分图文选自网络近期热点,点击阅读曾在南平很火的这公司,代理商七人获刑
南平要拍电视连续剧《大圣孙行者》啦~
武夷山朱子文化生态园朱子雕像完成安装
南平市将在年底启动行政中心搬迁
南平行政中心五年内搬迁,带你穿越到未来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