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蓝字“大武夷频道” 在武夷山,端午节同样是饮食节,“结粽吊屈原”之粽在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或以纯糯米,或以糯米裹豆沙、火腿、肉、八宝等馅料包在竹叶里蒸熟或煮熟。粽型三角锥形,大者如拳,小者似香囊,吃时,米香、馅香、叶香交缠于唇齿之间久久不散。
在武夷山,端午节也是卫生节。节日通行的门楣上插菖蒲青艾祛毒驱虫的做法在武夷山同样流行。端午来临,酷暑也不远了,民间认为此时宜除虫灭菌,祛邪避灾。蒲艾味辣,是一种芳香化浊的药物,用来祛毒避邪再好不过。武夷山的一些乡村,端午还时兴采菖蒲、艾叶等香草煮汤擦身洗澡的风俗。
挂菖艾驱邪气与纪念屈原关系不大,武夷山乡村端午节做凤凰蛋更与纪念屈原扯不上边。凤凰蛋比鸡蛋小,黑褐色,其貌不扬,却是当地农家必备常用土药,头疼脑热、儿童积食等寻常百病似乎都能治。其制作时间恰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其做法是采集二三十种草药风干后混合捣烂,捏成蛋形后再风干。而采集草药的时间是在三月初一或三月十五,不知有何讲究。反正端午节做的凤凰蛋治好了不少寻常病疾,这点不虚。
节日是儿童的,端午节也不例外。早年端午节武夷山民间也流行给孩子系缠五色线,戴内装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苍术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的香囊袋,或挂着五色线编的兜着鸡蛋的香囊袋。凡此种种,意在驱邪避瘟。现在,给孩子系缠五色线,挂香囊袋的习俗几乎断源。
民族宗教
武夷山市西周时为“七闽之地”是闽人聚居之地。春秋末期越人入闽,形成闽越族,为闽越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秦末汉初,部分闽越人北上。汉武帝平定闽越王叛汉之后,汉族居民逐步南移,留存的少数土著闽越族逐步同化为汉族。此后,武夷山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中畲族人口最多。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武夷山市有2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占总人口的99.60%;少数民族有人,占0.40%,分别是:蒙古族96人、回族41人、藏族16人、维吾尔族4人、苗族43人、彝族8人、壮族14人、布依族10人、朝鲜族14人、满族13人、侗族19人、土家族20人、畲族人、黎族、土族各4人、瑶族、白族、哈尼族、仡佬族各3人、拉衣古族2人、佤族、高山族、水族、羌族各1人、其他未识别民族2人。全市仅有一个少数民族村??星村镇黎前村,全村现有户,人口人。我市少数民族以畲族居多,占少数民族的61.78%,是宋时从河南迁入星村和新丰一代,后逐步繁衍。回族是清初山西帮茶商留下的后裔;壮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则是年归国安置的越南难侨和工作调动等原因迁入我市。
武夷山市现有四大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现有教职人员多人,信众1万多人。全市现有宗教场所多处,经民族宗教局正式登记和临时登记的宗教场所有60多处,有影响的宗教场所有:佛教:天心永乐禅寺、瑞岩寺、永丰寺;道教:桃源洞、天上宫;基督教:主要是城关地区的基督教堂。
谈婚论嫁
相亲
男方在媒人的陪伴下,带上礼品(各色种糖果,但必备一包冰糖)数(二、四、六、八)包,到女方家,若女方家将礼品收下,表示女方对男方满意,不收则然。判断女方是否同意,主要看冰糖是否收下。
订婚
亲事有了眉目,男女双方要谈好条件,再请人合生辰八字选黄道吉日,举行仪式,男方在晚上,女方在次日的中午,设宴招待有近亲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宴中,男方的亲属要给女方见面礼,女方的亲属要给男方见面礼,宴后还给每人发一个酒包,得此包者到了吃女方结婚酒时,除了包礼之外,还要外加一双鞋、袜、一瓶化装品。
结婚
宴席时间与订婚相反,即女方是晚上,男方在次日中午。女方家要请二位上有老、下有儿女的中年妇女为新娘缝被子,整理嫁妆,贴“喜”字。嫁妆中必须有烛台,两个箱子,还得有钱(称压箱底),以示感谢。新娘出门时,由二位年青姑娘撑伞相送,先穿旧鞋,到了水口则换上新鞋,旧鞋中放红包由小辈用衣角兜回家,放到谷仓下。如果是坐桥或车的,则由舅舅或舅公等抱上车,将鞋换下带回,意为不能带走娘家的财气。此时要将嫁妆中的箱子锁上,钥匙由送嫁妆的人保管。男方家的新房也须有好福气的牵婚娘整理布置,午宴后,由牵婚娘在众人面前将女方带来的箱子“开箱”,并把物件放到准备好的竹筛上,最后数压箱钱,亲友们则以钱的多少来评价女方家的贫富与气量。
闹新房
晚上众人闹新房,新郎新娘被视为“三天没大小”即任大人小孩取闹,新媳妇可以一个月不煮饭,不操持家务活。婚后的第三天要“回马”,新婚夫妇同回新娘家,新娘家须备酒席款待,并给一对新人红包以示祝贺。
选房址
一般的人会请风水先生来看风水,看看哪块地风水好,或者是根据地理位置选址即屋后不能是大坑,屋前不能是河,假如屋后是大坑,那样的房子不好——“风刹”,家中的东西放不住,会被风刮走,意即家中富裕不起来,留不住财;屋前若是河,打开大门见河,要打赤脚,意即家中的人只能是挽裤脚,打赤脚的农民,当不了官。而房屋的朝向则按年份来选择。
上房梁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一栋房子中“地位”最高的当属房梁了,房梁是一家之主,梁好,其它的一切都好。所以老百姓盖新房子时都要办一个“上梁”酒席,以示庆贺,这无疑赋予了“房梁”一个神圣的地位。因此,不仅要选日子砍房梁树,而且在选择房梁树时,也非常讲究,,首先要看这棵树是不是一棵“优秀”的杉树(杉树砍了之后,树根上又会发出新的芽意即家中会有大发展);其次,这棵杉树,必须是“孪生”树,意思是好事成双,有男有女。
砍房梁树是在上梁的前一天去砍的,砍倒之后,系上一根红布条,让人知道这是做房梁用的,红布条即表示木头的尊贵,又起警示的作用。然后立刻抬回来并架高(以防备有不懂规矩的人会坐上去),木匠则马上处理。
砍房梁要选日子,而上房梁还要选时辰,想要时辰好就选“天谢日”。时辰一到就把挂有梁包(梁包意味着这是新房)的房梁吊上去,一边“上梁”还一边放鞭炮,以增添喜庆气氛。梁上好后,就扔包子(包子一般是丈母娘、老婆舅送的),让大家欢笑,热闹。中午,就请亲朋好友吃“上梁”酒。
大门
大门就象是管家,因此,做大门也要选日子,意思是门好,家中就好,门关得紧,家中的财就不会外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向前发展,从这些旧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前辈们内心的期望和美好的愿望。
岁时风俗
正月初一,称春节,是民间一年中最受重视的节日,千家万户,男女老幼,欢聚一堂。黎明早起放爆竹“开门”,挑选吉利方向出行,互道恭喜祝贺新年。小孩给长辈拜年,长辈要赏给“压岁钱”。“儿童连日拜新年,红线穿来压岁钱”“簇新衣服耀眼前,礼数依然未变迁,路上相逢共长揖。发财恭喜贺新年”就是春节的写照。初一这天,早餐素食,吃太平蛋面,午、晚两餐,一般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煮好的余饭。当天不挑水、不扫地、不洗晒衣服。民间中拜年亦有讲究,“初一儿、初二婿、初三拜年郎”。还有许多祭神行香等活动,吴屯的瑞岩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初一至初三,本地及外地前往行香、许愿、还愿、观瞻的人们络绎不绝,每天接纳人次愈万。
立春,民间以菜果饭迎春。以红纸写“新春大发,福随春至”,“福临君子宅,春至吉人家”等贴在碗边。如果当年没有立春,则叫“哑年”。据说哑年养猪难。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之俗,相传汉文帝(公元前年)平诸吕之乱正是正月十五日,他在每年这天夜晚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隋唐时期吃“元宵”已很盛行。武夷山过去也有大户人家献烛到祠堂,提灯游行,火树银花,好不热闹。特别是舞龙灯,历史悠久,据传说,开始只用于求雨,以后成为喜庆时的一种娱乐活动。龙灯形象多样,风格各殊,有布龙、纱龙、纸龙等。龙前有红珠逗引,舞时动作敏捷,上下翻滚,矫若游龙。近年,还举行龙灯竞赛。舞龙灯在一年之首,是武夷山的传统风习。旧时,龙灯以后,广大农民即投入紧张的农事活动,所以舞龙灯既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又含有动员、检阅力量的意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活动重点是扫墓,在清明节前三天或后四天进行,祭墓时,携带银、钱、酒、菜、香等供奉。建国后,学校机关团体为了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举行集体扫墓、郊游、远足等活动。清明时节也是重要的农事节令,竹山禁笋及“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武夷山人叫“嫁毛娘”,以红纸书“四月初八大吉祥,家家户户嫁毛娘,嫁得毛娘深山去,千年万载不回乡”贴在庭柱。毛娘即毛虫。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因节餐放在中午而得名(其他节餐在晚上)是为纪念战国时期屈原爱国投江的节日。家家户户吃粽子。晨起扫地,撒石灰,饮雄黄酒,挂蒲艾,葛藤于门上。这天上午,乡间还有人采摘百草(药材)以防疾疫。
龙舟竞渡则因地而异。旧时城关有青肠仔,水鸡角、天罗花、沙老虎四条龙舟。星村、兴田亦有举行竞渡,这其实是旧时的体育活动。
五月十三日,为关圣帝君诞辰,当天如果下雨,就叫关公磨刀水,此日磨刀,刀甚锋利。
“六月六,猫狗要洗浴”。乡间农民多将猫狗投入池塘河滨,以涤除其身上的跳蚤灰尘;这天晒书不生蛀虫。
“七月七,把巧乞”。妇女对月穿针引线,乞求织女赐予灵巧。还有洗灯脚,叫做“灯生器”,以米面作丸食之。
七月半“鬼节”,妇女以果物持赠娘家,叫送节。迷信传说:目莲救母,为使母亲超生普渡,便在这一天宴请各方僧人大吃大喝,以后叫众僧为他母亲超渡灵魂。此节便成为普渡无家可归游魂的迷信活动,旧时县衙门,东岳庙、城隍庙,各会馆举行“孟兰之会”(做道场),民间烧路纸祭祖,也有以纸糊物,冥洋封成包裹状,上写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各处焚化,叫“烧封包”。
八月中秋节,魏晋以来,即流传了“中伙赏月”的风俗。传说元代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为了相约反元,起事者便把起义的日期和暗号写在纸上,包在糖月饼内,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终于推翻了元王朝的统治。人们为了纪念起义成功,都在八月十五起义之日吃月饼。民谚有“月到中秋分外明”之说,其中有一个意思就暗喻明王朝的兴起。
中秋佳节,合家团圆赏月,故称“人节”,与七月半“鬼节”相对。乡间有以瓦作塔,内置干柴,入夜引火焚烧,叫“烧宝塔”。为助火势,还撒以油、盐、乡民男女老少围塔而坐观塔赏月。是夜,妇女到菜地偷毛芋,在月下煮食,据说吃了会生孩子。妇女偷吃瓜菜,叫“摸青”,不算窃贼。
重九登高。九是奇数,为阳,故九月初九称重阳节。重阳自古就有怀念故土的意思。它象征着炎黄子孙团圆,共度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唐代诗人王维抒写的重阳诗。是日,城乡多蒸“重阳糕”自食或馈赠。
十月初十,在武夷山民间有做红米酒的习俗!昨天一早,就将前天晚上泡好的糯米煮好,酿制今年的红米酒,以备饮用!以前经济条件不好,做出的米酒是过年时或是贵客来时才可以饮用的。现在经济好了,家里做的红米酒,二十来天可以喝时,就会约三五好友,大家一起喝酒小聚!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居民多食人参、鹿茸、麻糍?或狗肉补冬。
十一月农事基本结束。旧俗冬至前后,都要祭祖。磨米粉做汤丸,叫“冬至丸”。洗打谷桶,叫“洗夹”。
十二月过年,是全年最繁忙的一个节日。根据久远的民间传说,“年”是一种非常凶猛的野兽,它力大无穷,残害人畜,糟踏庄稼,扰得人心惶惶。有一次“年”又来扰乱时,恰好一个农民响着鞭子赶着牛回家,噼噼啪啪的鞭声把“年”吓跑了,消息很快传到各家各户,大家都甩着鞭子吓“年”,从响鞭又发展为爆竹。以后人们在和“年”的斗争中,又发现了“年”害怕“光”和“红色”,于是人们又创造了点蜡烛,贴红对联,放花火等对付“年”的办法,这样“年”就躲在深山里再也不敢出来了。而放鞭炮,点蜡烛的风俗却流传下来。
“过年”的准备阶段自腊八做“腊八粥”开始,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家家户户要掸尘,送灶神上天,蒸糕、打?、杀鸡、宰鹅等,直到除夕设宴“过年”。席间祝酒,互道吉祥,一家团聚叫“团岁”,猪血叫“发财”、年糕叫“高升”、花生叫“生财”、豆腐叫“年年富”、蛋肠叫“穿钱索”,无改叫“多”,吃完饭要留些饭在碗里叫“留住买田”。星村盐仓邓家,除夕吃年夜饭时,酒菜放置地上,拣上一份让狗先吃,然后席地而坐,等狗吃完了再进餐,据说这是一种少数民族习俗。除夕之夜,名家各户张灯结彩,全家人围坐一起叫“守岁”。近年一般改为男女老少看电视“春节联欢会”至凌晨,送旧迎新。
相关传说
相传上古尧帝时期,彭祖率领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当时此地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带领族人堆山挖河,疏浚洪水。后人为了纪念武、夷两兄弟,就把堆山的山脉叫做“武夷”。
武夷山是一座关于两个兄弟的山。只要你一到武夷山,导游就会给你讲这样一个传说:武夷山的“开山祖师”是彭祖,彭祖膝下有两个很能干的儿子,一个叫彭武,另一个叫彭夷。两兄弟帮助父亲一起,创造了今天神奇美丽的武夷山众山。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彭武和彭夷,便以他们二人的名字给山命了名。
实际上,武夷山不高,平均海拔仅仅米,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武夷的美在于山。由于远古时期地壳运动,加之重力崩塌、雨水侵蚀、风化剥落的综合作用,使山体发生奇特变化。武夷山是全国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壳运动使这里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有的直插云霄,有的横亘数里,有的如屏垂挂,有的傲立山岩……
很久以前,武夷山是一个洪水泛滥,野兽出没的地方,洪水一来百姓就要遭殃。有一位英俊的后生名叫大王,目睹这一惨境,他决心彻底治理山河,解除百姓的苦难。于是,他带领大伙劈山凿石,疏通河道。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治服了水患。被疏通的河道就是今天的九曲溪,挖出来的砂石,便堆成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有一次,天上玉女出游路经武夷山时,被武夷山的美景迷住了。于是她便偷偷下凡留在人间,并爱上了这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不幸此事被铁板鬼知道,他就从中作梗,将此事密告发玉皇。玉皇大怒,便下令捉拿玉女归天,玉女不从,一定要与这小伙子结为夫妻。玉皇无奈,只好将他们点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两岸。铁板鬼为讨好玉皇,也变成一块大石,插在他们中间,日夜监视他们的行动,他们只好凭籍镜台,彼此泪眼相望。
玉女峰下,是碧绿清沏的浴香潭,相传是玉女沐浴的地方。潭中有一方正巨石,上有“印石”二字,相传这是大王送给玉女的定情信物。玉女峰右侧这座山岩称“勒马岩”。上有“镜台”二字,五丈见方。字体工整俊秀,数里之外都望见,是武夷山景区中最大的摩崖石刻。
当年朱熹在隐屏峰下的武夷精舍讲学、著书立说。一天夜里在天游峰下的小亭子里面一人对月饮酒。出现一个妙龄女子。于是对饮相伴。日久天长,两人过起了恩爱生活。其实丽娘是狐狸修炼千年才得以化身的。只是她怕失去朱熹,一直不敢提及自己的身世。后来有一对乌龟精,嫉妒丽娘的法力。于是就乘丽娘外出时候,跟朱熹说,你妻子是狐狸精,不相信的话,你晚上看她的鼻子。会有意外收获的。朱熹虽然不愿意相信,但心里记下了。夜里假寐,后来看见丽娘的的鼻前挂着一双晶莹剔透的玉箸。
在外看热闹的老乌龟夫妇窃笑,朱熹闻声而至,急忙若慌而逃。朱熹愤然拿起桌上的毛笔,点过去。于是就有了在九曲溪畔的“上下水龟”。丽娘跑了。朱熹非常后悔,在后面一直追着。可是已经无法挽回了。在那座小庙里面,看见丽娘安详的躺在百花丛中。再也不会回来了。
有一年,御茶园里震天的喊山祭茶的声音,惊动了天庭玉帝仙茶园里专门为茶树浇水的金龟。这老龟原在青云山云虚洞里修炼千年,原想成了正果后,上天也可谋取一官半职。
没想到上了天庭,那无情的玉帝老儿却派它专门为仙茶园茶树浇水。开始他倒也觉得清闲自在,干久了,却也闷得慌。
这天它猛然间听到人间传来“茶发芽,茶发芽!”的喊声,不禁偷偷地跑到南天门往下偷看:只见武夷山九曲溪畔御茶园里,正在祭祀茶神。红烛高照,金鼓齐鸣,茶农们齐刷刷地跑在地上,顶礼膜拜。金龟看到凡人对茶如此敬奉,不由得啧啧称赞。
一想到自己长年在天庭事茶,却无人问津,气就不打一处来。“罢了,罢了,我这千年金龟还不如人间一株茶,我何不也到人间去作一株茶呢!”金龟的目光从九曲溪畔慢慢地移到山北牛栏坑。这里奇峰突兀,千岩竞秀。
武夷山有水金龟这个品种茶,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因为它是武夷山四大名枞之一,随便提下其他名枞,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你可能听过大红袍由来的传说,但是你听过武夷山水金龟茶的传说吗?
据说,有一年,御茶园里震天的喊山祭茶的声音,惊动了天庭玉帝仙茶园里专门为茶树浇水的金龟。这老龟原在青云山云虚洞里修炼千年,原想成了正果后,上天也可谋取一官半职。没想到上了天庭,那无情的玉帝老儿却派它专门为仙茶园茶树浇水。开始他倒也觉得清闲自在,干久了,却也闷得慌。这天它猛然间听到人间传来“茶发芽,茶发芽!”的喊声,不禁偷偷地跑到南天门往下偷看:只见武夷山九曲溪畔御茶园里,正在祭祀茶神。红烛高照,金鼓齐鸣,茶农们齐刷刷地跑在地上,顶礼膜拜。金龟看到凡人对茶如此敬奉,不由得啧啧称赞。一想到自己长年在天庭事茶,却无人问津,气就不打一处来。
“罢了,罢了,我这千年金龟还不如人间一株茶,我何不也到人间去作一株茶呢!
从此,老金龟下凡化作武夷山水金龟茶品种。
相传在很早以前,武夷山的晒布岩与隐屏峰一带,处被十数只猛虎所占据,弄得这一带了无生机,寒鸦拣树无栖处,可叹行人难进步。在凶险的山谷里,其中以花斑母虎最首,也最为凶悍,带着小虎们胡作非为,虎群窜进村中食人叼畜,无恶不做,唬得黎民百姓叫苦连天。
前提要说明下,花斑母虎在武夷山凌霄峰南边的虎啸岩洞中修炼成精,又伴着武夷山另外一怪铁板鬼学歪门邪道,还常躲在酒坛峰上偷听八仙聚会,本事不小。
武夷山天游峰虎伏岩摩崖石刻来源:肖辉
上苍为了降服这只猛虎,观音幻化成手执钢叉,腰悬弓箭的粗狂汉子,特来武夷山打虎。之后乡民们拿起刀提棍,跟着汉子来到仙掌峰的巨石旁潜伏着,等候恶虎出现。
打虎的粗狂汉子轻易的将小虎们一一拿下,唯独那只花斑母虎比较棘手,但最终花斑母虎还是败下阵来,落荒而逃。一时情急,男子腾空而起,显出了真身,用手一指,一块巨石化为一个小花瓶,落到掌心,随即又从头上拔下一枚金簪插到瓶中,顿变为一枝丹桂。观音一扬手,花瓶从空中飞落,只听得一声山响,把花斑母虎压伏在地。恶虎痛不可忍,泣声求饶:“观音菩萨,弟子有眼无珠,不识你广大法力。千乞垂慈,饶我性命,再不敢恃了”。观音哀其可怜,手向上一挥,那花瓶又回到观音手中,谁知这母虎恶性不改,竟凶相毕露,张牙舞爪朝观音扑去。观音将花瓶往下一掷,喝声:“着”花斑母虎便被重如泰山的花瓶压得再也动弹不得了。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
晒布岩半壁有几道深深的痕迹,如同红润的掌印,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
在很久以前,九重天上的织妇女,每天都要背着锦囊,唱着歌儿去采集五彩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早晨,负责挑担送布的赤脚大仙,挑着云锦来到武夷山,被神奇的碧水丹山迷住,便放下担子去游玩。等他听到天宫的击鼓声时,才想起锦担,一看糟了,绫罗绸缎已被晨露打湿。于是,他把一匹匹锦抖天,晒在岩壁上,一直垂到六曲溪边。大仙用手将锦缎抚得平平整整,没想到红日高照到中了午,锦缎被晒化了,溶进了光滑的岩壁里,就连大仙按云锦的手印也留在了岩壁上。宋,白玉蟾有诗道: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所以,晒布岩也叫仙掌峰。
远古的时候,武夷山九曲溪畔住着一位善良的老农,人们称他为“田父”。他酿的米酒,只要一开酒坛武夷山就三天三夜都飘着酒香。一日八仙云游到武夷山,忽闻酒香扑鼻,于是,寻香到了田父家中畅饮,并且一连几日不肯离去,威尼斯是铁拐李更是喝上了瘾。等到赴瑶池的蟠桃宴会时,铁拐李不喝瑶池玉液,而是拿出随身带的葫芦独自喝起武夷山米酒来。异香熏飘天庭,引得众仙馋涎欲滴。王母命铁拐李和酿酒大仙到武夷山买酒,田父把家里剩的酒装成一个大缸送给了他们。铁拐李本来腿脚就不便,来回急急奔波早已累得走不去了,只好让酿酒大仙先送酒回去。等到铁拐李赶到,正想大喝一场过过酒瘾,酒坛里的酒已经被众仙喝得粗光。铁拐李大怒,举起拐杖朝着酒坛打去,只听“咚”的一声,酒坛裂了三道口,滚下瑶池落到九曲溪边,就成了眼前所看到的酒坛峰了。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个冬天,有个乞丐流浪到这里,他先来到东边的村子,在村口的亭子里闲聊的人看见这个老乞丐须发皆白,蓬头垢面,疲惫不堪,非常同情,正好快到中午吃饭的时间,亭子里的大人和孩子们都热情地邀请乞丐到家里吃饭,乞丐也不客气,挨家挨户都去吃上几口,热乎乎的饭菜让老乞丐吃得满头大汗。酒足饭饱的乞丐千恩万谢地离开村子,继续沿着山路翻过山岗向前行乞。傍晚时分,他走到了位于西部山腰的村子。暮色中,村里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都飘出了饭菜的香味。乞丐满怀期待地走进村子,没想到村子里的人见到乞丐,并不热情招待,反而关起门来不理会乞丐的苦苦乞讨。走遍了整个村子,没有一家人愿意给乞丐一口吃的,乞丐只得饿着肚子,失望地离开了村子。
后来,乞丐流浪到大将,遇到人就跟他们说起这一天的经历。由于乞丐不知道村名,只能跟他们说,一个是吃得大汗淋漓的村,一个是让自己肚子空空的村。后来,村里人就用当地方言称这两个村为大干(汗)和卜(肚)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着千年历史的卜空村,现在只有很少的留守老人,还守着这个古村落。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良种茶树,名叫水仙种。这种茶树只开花不结果,需靠插条繁殖。
说起武夷水仙茶的发现和插条繁殖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相传有一年武夷山热得出奇,有个建瓯的穷汉子靠砍柴为生,大热天没砍几刀就热得头昏眼花,唇焦口燥,胸闷疲累,于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个阴凉的地方歇息。
刚坐下,只觉一阵凉风带着幽香扑面吹来,远眺望去本来是一棵小树上开满了小白花,绿叶却又厚又大。他走过去摘了几片含在嘴里,凉丝丝的,嚼着嚼着,头也不昏胸也不闷了,精神登时直爽起来,于是从树上折了一根小枝,挑起柴下山回家。这天夜里忽然风雨交加,在雷雨打击下,他家一堵墙倒塌了。
第二天清早,一看那根树枝正压在墙土下,枝头却伸了进去,很快爆了芽,发了叶,长成了小树,那新发芽叶泡水喝了同样幽香甜美,解渴提神,小伙子长得更加结实。
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问他吃了什么仙丹妙药,他把事件缘由说了一遍。大家都纷纷来采叶子泡水治病,向他打听那棵树的来历小伙子说是从祝仙洞折来的。
由于建瓯人说祝和崇安话的水字发音一模一样,武夷山人都以为是水仙,也就把这棵树叫做水仙茶了。大家仿效建瓯人插枝种树的方法,武夷水仙茶很快就繁殖开来,长得满山遍野都是,从此武夷山水仙茶成为名品而流传四方。
关于武夷山水帘洞蛮仙洞的传说还要从建宁府(今天的建瓯)当地的一个穷凶极恶的贪官说起,话说这个知府从不行善,干净了坏事,一心求仙,想等百年以后,善男信女对自己的金塑泥像烧香点烛,三拜九叩,香名远扬。
有一天这个知府睡了一觉,做了一个梦,梦见饭头仙踩着一片荷叶来带他成仙去了,以为这是一个好兆头,醒来后便命人备轿,点起灯笼,连夜赶往武夷山水帘洞,在饭头仙的洞前焚香跪拜,祈求饭头仙给他指点一条登天的路。 他求呀,拜呀,也许是“诚则灵”吧,在烟火缭绕中,他见饭头仙两眼忽闪忽闪地转了几下,手臂轻轻一挥,就“唰”地飘下一张黄色的“神签”来:要想成仙心要诚,心诚修炼人变神。七昼七夜断烟火,坐洞成佛脱凡尘。 知府看了神签,心花怒放,忙派人在饭头仙坐落的岩洞旁边打了一个方洞,开了一桌丰盛的酒席,酒足饭饱,就进洞盘坐合掌,开始修炼了,接连七天滴水未进,最后活活的饿死,因知府生前一心想着成仙,人们就无不嘲讽地称他坐等成仙的那个方洞为“蛮仙洞”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