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庙史话
建瓯东岳庙位于城东白鹤山麓。供奉东岳大帝,又名仁圣大帝,历史悠久。明嘉靖《建宁府志》载:“寰宇记云:东晋时望气者言,山有异气,命工凿之,朝凿暮合,有双白鹤翔其上,因名。鹤山之麓,有东岳行宫。”东晋距今年,据此记载,建庙之始,当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又据年重修《建瓯县志》卷二十一记载:“东岳庙在白鹤山前,岁久,圯。清康熙二十一年里人黄旋、王正华、陶启元募建”。自东晋至康熙历千余年,谓“岁久、圯。”应切合事实。但期间必经多次维修或重建。即如康熙迄解放前夕,正殿梁上尚有“清嘉庆十九年重建”字样,证明该庙的沿革,绝非一、二次重建所能保持到现在的。
解放前,山门外有一木匾,上题“岱宗隆祀”四字,主殿门口则为“圣帝殿”。主殿墙上还有墨钩一“福”字。东岳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庙,依山面水,周围古木参天,黛色连云。游者尝谓近瞻东岳宫,远望白鹤山,高壮雄伟,其势昂然。明代杨荣曾筑室读书于此山之侧,榜曰“白鹤山房”。其记曰:“有甘泉涌出其麓,病者钦之即愈,旁有真如寺,寺之西南,地势隆起,状若伏龟,两水交流于前,而紫芝,铁狮、云际、梅仙诸峰争奇夺秀,巍然对峙,左环右抱,前拱后挹,风气凝会,盖隐然一佳处也。”
此庙不但地势形胜,庙会之兴隆,亦盖全郡。每年三月廿七日,甚至崇安、浦城、松政等县的信男信女都会到会集聚,供佛献香。庙内也有食宿设备,小商小贩、饮食酒馆以及百货摊、用品摊、熙熙攘攘,蔚为佛期集市。
庙会管理工作
过去庙会,大多数由地方官员亲自主持,地主人士共同管理。分为内库房、外库房及总管三部份工作。指派专人负责。内库是管理现金收支及登记帐目及公布情况等,外库是对外募款题疏及收款等,总管则筹划及综理一切会务。民国以后,此项管理工作,划归地方人士负责。由东门街察院前,高门头、横街一带居民划分为五个班轮流管理,周而复始。每逢值班之年,这班人员称“头首班”。农历年初,就要到庙去拜佛年,同时安排庙会工作人员,经分配的工作人员,都会按时做好应做的工作。负责修理庙宇工作,要在庙会前全部修好。负责募款题疏工作的,一部份是题大疏,那就是向殷商富户募题大笔款项;一部份是散题收疏,那就是分街道发疏,挨户登记募题,然后挨户收款。此外尚有各县各乡“信士”自动来庙献物的,也要逐项登帐。负责供应膳食以及迎神工作的,应在近会期时备好;负责登记收支的,要在会后详细公布。
庙会前几天,轮值头首班的人员要充分准备,做好庙里卫生工作,供膳工作。工作人员都是义务工,不但头首班做义务工,还有群众自愿来做义务工。他们分为厨师班、炊事班、杂工班。各班人员都自动于农历三月廿六日进庙报到,开始工作。还有“佛场”成员,也以“会场”为单位进庙住宿,参加各项工作。
轮值一年头首班,自始至终要一个月的时间整天在庙办事,一切外勤工作的耗费及吃点心钱等都是自己花,没有报销,头首班人员,要跪在东岳大帝佛象前发誓“公福私殃”,然后交班,完成任务。
三天庙会
农历三月廿六日庙会前夕,在这一天里,岳帝出巡游街的各项工作,都要布置就绪。如安排各会场随岳帝出街“佛象”、确定游行锣鼓乐队、准备各色灯笼彩旗的先后次序以及巡出路线,并确定各会场的“提调”人员和岳帝出巡时全队的“总提调”人员,以保证出巡队伍整齐等各项工作。各县各乡前来赶会群众,都在这天到齐,是晚开始供香献礼,殿前演剧。
农历三月廿七日庙会正期,东岳大帝出巡,进城游行收疏。这天邻县人民和四乡农户都来城赶庙会,男女老幼都穿新衣服,出街看大帝巡行。真是人山人海,途为之塞。商店也早作准备,充实商品,招徕顾客,做一笔会期大生意。出巡行列,从天亮起就由“总提调”安排,至中午才鱼贯进城,出巡行列丰富多采,有各种民间艺剧,有花担、有彩船、有挑幡、有木刻佛象,每一节目,都配以锣鼓笙筲,最突出和最引人注目的是“吊炉队”。这是曾患重病人民向东岳大帝祈求保佑,乞大帝赦罪长生,许以病愈后“吊炉”谢恩之举,吊炉人就是谢恩人。炉是锡制的,每个约二市斤重,炉内燃檀香,绑上约三尺长的绳子,吊在谢恩人臂膀上的一根粗针上面,这根粗针是穿过臂膀上的皮肉,一边手吊一个,另外再用一根约长二尺的龙头形的木棍子,一头拿在手上,一头撑在臂下,这样就把两臂张开,使锡炉从穿过皮肉的针上向下垂直,跟行列一起游行,要到晚上大帝回殿才能卸下。吊炉队是走在最后大帝神像的前面,当大帝经过时,每户门口都燃烛点香,迎神跪拜,并将文疏焚化,这就是“大帝收疏”了。
农历三月廿八日是东岳大帝诞辰。这天轮值头首的成员,要向大帝举行献香上供的大礼。满清时代,地方官吏也要整齐衣冠,备办供品,前来献礼,供敬完毕后,整天演剧。来庙参观供礼的观众以及祈求、谢恩和进香的男女,源源而来,络绎不绝。这天招待香客观众和工作人员的膳食达六、七十桌,为建瓯最大规模和最热闹的一次庙会。(作者:陈则桂等)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