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汉朝武帝时期1.无强之弟无诸开创闽越国。(勾践后人)自称闽越王。2.闽王无诸助汉击楚有功(越国为楚国所灭,所以必然是助汉)闽越国为汉朝一附属之国。还未纳入大汉版图。汉武帝时期闽越国为汉朝所灭。屠今天建瓯等地。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了“虚闽地而置之”记录了这一时期福建大部人口被迁到今天的江淮地区。“建安太守本闽越,秦立为闽中郡,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后有循(遁)逃山谷者颇(频)出,立为冶县,属会稽郡。”这表明,秦立的闽中郡及其治所冶县,在西汉时期,由于反叛汉王朝,汉武帝于公元前年对其采取了灭迁的政策,将其臣民迁到江淮一带屯田居住,变为虚地;此时位于福州、闽侯一带的冶县已不存在,但是还有不少不愿迁徙、藏匿于闽北山林深谷之中的民众,不久又出来自立冶县,形成了一个山越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亦称东冶,治所就在后来立为建安县的建瓯。第二次
南北朝隋统一战争进攻南朝陈国。久攻建安不下,建安守城官兵拼死抵抗。最后城破之时,遭到报复而屠城。废建安郡为县。(本人缺乏相关具体资料)也是后来唐初设立闽地第一州建州州治却在闽县三年后才迁至回建安。和这次屠城元气大伤不无关系。事实上后面两次屠城一次比一次厉害。建宁府可谓饱经磨难。第三次宋末元初宋末元初一次有两个方面——一是南宋建炎年间范汝为农民起义,兵败将屠城,得李纲劝阻,得免。二是咸淳年间黄华的三万头陀军起义抗元,兵败屠城。详细见宋史。(建瓯地方志委回复)第四次明末清初顺治二年(,南明隆武元年) 十二月,南明隆武帝朱聿键从福州移驻建宁府。以都察院衙门为行宫。八月廿一日。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督军从通济门入城,清军令全城士绅男女剃发。六月廿四日,明故将王祁号召士民扶明宗室郧西王。聚众万人,陷古田、政和、松溪等县。二十九日,清军自福州来攻,郧西王退东苌里水北驻扎。顺治四年年,原明朝将领王祁反清复明,挟明宗室郧西王。(郧西王是明朝的一个番王,清朝入关后,这些明朝政权的残留力量主要集中在华南一带,被立志要“反清复明”的汉人拥戴,成立地方武装。顺治五年 三月十五日,清军由浦城来攻,用地雷轰崩城墙入城。大肆屠杀,郧西王投井死。城关幸存者仅二、三百人,街巷房舍所存无几,史称“戊子之役”。在建宁府临江门中段,有条米左右的坐北朝南的小巷--太平巷。此巷南抵临江门,北至柴巷。部份居民躲在巷内,那巷首尾破烂又脏,清军认为这巷无人,就不入巷内追杀。全城只有这巷内少数人得以求生。他们就称这巷叫“太平巷”。太平巷由此得名。顺治八年 揭重熙等5人与闽学使郭之奇倡募义兵,与李闯王南北配合。事泄被斩于南市(今南街头)。康熙十三年 耿精忠参加三藩之乱,在建宁起兵反清。史称“甲寅之变”。(部分资料来源于本坛扬眉剑舞提供)建安太守本闽越,秦立为闽中郡,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后有循(遁)逃山谷者颇(频)出,立为冶县,属会稽郡。”这表明,秦立的闽中郡及其治所冶县,在西汉时期,由于反叛汉王朝,汉武帝于公元前年对其采取了灭迁的政策,将其臣民迁到江淮一带屯田居住,变为虚地;此时位于福州、闽侯一带的冶县已不存在,但是还有不少不愿迁徙、藏匿于闽北山林深谷之中的民众,不久又出来自立冶县,形成了一个山越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亦称东冶,治所就在后来立为建安县的建瓯。后记:从元开始便在很多方面落后于福州。清末建安道的道治更是设立在南平,和清初那次惨烈的屠城不无关系。屠城提前加速了建瓯的衰落。戏剧的是北方的建州南下屠了南方的建州城。五代时期练氏夫人还救了建州一次,避免了建州再次给屠城的厄运。至今清明时节建瓯还有在家门口插柳条的习俗。另外还有两次屠城未果,一次在宋朝,一次在明朝初期。
建瓯——八闽之闽源福建第一郡第一州第一府。
辉煌的历史,却也有悲伤的痛楚。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