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瓯新闻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建瓯环境
建瓯景区
建瓯气候

魅力余江璀璨的历史文化系列之烈女湖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在余江这块红土地上

散落着很多几乎被忘却的记忆

或许是一条河

或许是一座老房子

或许是一种味道,又或许是一段传说

而这些,都是余江的历史文化

我们要做一个文化的探索者

发现文化,走进余江,探索历史

用脚步丈量城市...

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引导游客在旅游中感知地方文化,我们将陆续推出《“魅力余江”璀璨的历史文化》系列文章,顺着历史的轨迹,寻访余江的历史根系,挖掘文化瑰宝,还原曾经流传的名人轶事,带领读者领略余江历史文化的魅力。

现在,我们跟着阿祖老师一起去了解“魅力余江”璀璨的历史文化。

烈女湖

在画桥镇通往高公寨林场的乡级公路约1.5公里处,有一座中型水库,名锦北水库。锦北水库总库容万立方米,是余江县最大的中型水库。它的库堤是公路的一部分,长约0.5公里。站在库堤上向库区眺望,只见青山围着碧水,碧水环绕着青山。库区三面是山,水面似镜,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当地村民称之为烈女湖。

锦北水库筑库前库里有几个村庄,其中周、朱两姓村庄最大。一条小河从两村庄间流过,这条小河原名洪源涧,今名划船港,源出于余江县北部最高峰白鸡母飞上天(鹤仙峰)。一座石桥横跨洪源涧,连接着两个村庄,名孝烈桥。同治版《安仁县志》卷六“津梁”记载:

孝烈桥横跨洪源涧。谢文节公遇难于燕,女得确讣,遂出奁赀作桥。桥成,赴水死。

孝烈桥有一个悲烈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南宋末年。

咸淳8年()9月,弋阳人谢枋得以江东提刑执掌兵权,起兵保卫安仁(今余江)。德祐二年()正月兵败,安仁失守,谢枋得乔装打扮,改名换姓,逃奔到福建省建阳县。谢枋得的妻子李氏,是安仁县城锦江东隅举人李梅山的女儿,貌美贤惠,知书达理。长女谢葵英嫁安仁县崇义乡(今余江县画桥镇)进士、宜议郎周铨为妻。

攻占江东的元军将领、万户武秀,知道谢枋得是个了不起的英雄豪杰,害怕他东山再起,四方出榜悬赏通缉他,并追寻其家人。于是李氏被迫携带两个儿子、次女、侄子,连同二个小叔子,还有二个婢女,一齐逃匿到贵溪山区,钻进了深山老林,日以采撷山果野菜充饥,夜里寄宿山洞野庙为家。

至元14年()冬,信州的元兵跟踪追迹来到山中。因为一时找不到李氏他们,就恐吓当地百姓说:“如果再不能抓获李氏,就屠灭这一带,让这个地方成为一片废墟!”李氏听到后,大义凛然地说:“岂可因我之故而连累无辜百姓?我一走出去,不就什么事情都全完结了吗?”于是就带着儿女一行,走出丛林,让元兵抓去。

至元15年()春,李氏被转移囚禁在建康(今南京)。一天有人指着李氏低声议论说:“明天她也要被没入官府了。”李氏心里知道,罪犯亲属一入官府就会被贱卖,她抚摸着二个儿子的头,泣不成声。身边的看守对她说:“你虽然被没入官府,也将不失为官人的妻子,又何必如此伤心哭泣呢?”李氏说:“我岂可再嫁第二个丈夫!”她看着二个儿子,失声说:“倘若你们有幸得以生还,一定要好好服侍你们的祖母,我已不能为她养老送终了。”当晚,她悄悄解下裙带,在狱中自缢。

却说安仁失守时,谢枋得的长女谢葵英得知丈夫周铨死节,当时便要殉夫。因为未有一儿半女,想寻近支子侄,代周铨立嗣,所以守节在家。但连年兵荒马乱,周氏家族多转徙在外,所以未曾觅得相意的嗣子。现在闻知母亲死讯,痛心疾首,一个人跑到石峡村洪源涧的石桥上,想跳水自尽,尽节于此。但因不知父亲的消息,徘徊不定,踌踷未果。——后人将此桥改名为踌躇桥。

至元23年(),元廷集贤学士程文海举荐宋廷遗臣二十二人,其中以谢枋得为首。至元24年(),江浙行省左丞忙兀台又奉旨前来征召,还亲热地拉着他的手,相与勉励、慰劳,但谢枋得还是不应诏。至元25年(),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又奉圣旨到江南广求人材。谢枋得的宗师、原南宋左丞相、元尚书留梦炎,又将学生谢枋得举荐。一直隐居在“后山堂“的谢枋得愤然立下遗书给昔日的老师说:“今我年已六十有余,所亏欠的只是一死,岂能还有它志!”至终不应诏。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看见当局正以广求人材为急,欲以举荐谢枋得以建奇功,于是派他的友人赵孟卸前来劝说。9月11日,谢枋得在建阳后山堂被魏天祐派人挟持到建宁路(治所,今建瓯)。10月18日,魏天佑派遣吏卒十余人,强迫将他押赴大都燕京。一路上他衣弊履穿,趑趄于雪野冻土之中。至元26年()4月,谢枋得至京师,不久得病,被迁往悯忠寺。当他看见壁间的《曹娥碑》时,哭着说:“小女子犹能如此,我岂能不如你!”农历四月初五,在大都绝食了5天之后,谢枋得最终为故国尽忠。

却说谢葵英得知父亲被押到大都的消息,知道父亲一定会奉身殉节,悲痛欲绝。至元27年()庚寅九月,和弟弟谢定之料理好父亲的丧事,她万念俱灰,逐动了忿世轻生的念头。于是回夫家变卖家私什物,除了随身换洗衣服之外,其余一切钗、环、首饰、细软、粗笨东西,房屋田产,全行卖去,只剩下一间空房子和两个女婢。她对丈夫周铨的族人说:“当日安仁失守,丈夫殉国,妾就有殉夫之意。无奈夫君无后,于心有愧。我视息偷生,想要择子侄辈,立一个后。谁知直到今日,仍未有人。我想皇上江山,也有不保之日,我们士庶人家,便无后又怎样?所以决意不立后,把这些东西卖了,我要在村外溪上造一座石桥,以济行人,为地方上做一件公益的事。”

石桥建成那日,谢葵英走到桥中,对前来观看的乡亲说道:“父母葬事已毕,孝道已尽。周氏无子侄可嗣,我尽散所有,建成此桥,仰后人永远不忘。周氏虽无子嗣,似还胜似有子嗣了。如此,我代周氏所该做的事,也算了结了,我夫在九泉之下也会含笑无憾。我已经没有什么牵挂了。”说罢,翻身跃落桥下。只听得扑通一声,水花乱溅。乡亲们急忙去救,怎奈水流太急,直赶到三四里,方才捞起,百般解救,已是不及。

乡亲们择了日子,把谢葵英送至周氏祖茔上安葬。下葬这一天,来送葬的不知几百几千人。当日送葬众人共同议定,把这座桥叫“孝烈桥”,以志不忘。

后世文人知道这事,或经过这桥,多有诗文称颂此事。永乐2年(),国子监祭酒胡俨受命重修《永乐大典》,知道这件史实,提笔写下《赋孝烈桥》

一诗,诗文如下:

父死家亡母自经,可怜形影独娉婷。

奁金尽散桥初就,旅榇无归泪辄零。

自分寒流沉白璧,谁从夜月见辎軿。

一门三节人间少,安得穹碑与勒铭。

据说明朝嘉靖年间的状元罗洪先(吉安人)晚年游历安仁县,经过此桥,感慨万分,也写下一诗,诗文如下:

笑筑桥成竟自沉,人闻俱为泪沾襟。

至今溪上连宵月,照彻贞魂万古心。

孝烈桥在明清两朝曾重修过三次。第一次在明朝隆庆年间,邑庠生倪倏晋在烈桥朱家设馆授徒,见证了这件事,并写下《孝烈桥记》一文。烈桥朱家朱文琢捐资,按原桥规制新之,时知县谢汝韶勒石立碑以志之。第二次在清朝康熙甲午年。烈桥朱家人朱霞在《重修孝烈桥记》云:“夏五之望,雨大如倾,溪流迅涨,沿上数十里许,榨房舂轮、板桥竹搓、长松古栗、错节蟠根者,靡不随流漂泊……兹桥见水树冲击崩塌……仲秋上浣爰商之族人,鸠工市石,仍旧制一重新焉,阅月三有余而告竣。”第三次在清朝乾隆癸丑年间。乾隆癸丑秋,暴雨如倾,山洪凶猛,“旧迹荡然无存,里人谋重新之”。

孝烈桥每次冲毁,都得以及时修复,这是为什么呢?清朝乾隆年间邑庠生、烈桥朱家人朱和延在《重建孝烈桥引》写道:“烈女以一女子甘葬鱼腹,视死如归,从父母于九泉,其慷慨激烈之志更令人神往。”乡亲们修复孝烈桥,不仅是来往交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表达对谢葵英的崇敬。清朝廪生、鸿崖人毛国佐在《孝烈桥》诗中表达了这种心声:

孤芳落落叠山同,整顿纲常绍乃翁。

妻道全欤臣道尽,家亡孝矣国亡忠。

洪源水逊冰心白,金竹斑因血泪红。

桥下犹然声哽咽,行人谁不仰清风。

年冬,余江县抽调全县民工,靠手挖肩挑,苦战数月,修建了余江县最大的水库——锦北水库。修筑水库时石桥还在,中间的青麻石有很深的车辙痕。从库里迁出住户户,村民人。迁出村庄的村名没改,一个叫南桥周家,一个叫烈桥朱家。

孝烈桥没了,但孝烈女子谢葵英的故事却一代代流传了下来。从库区迁出的村民称锦北水库为烈女湖,并计划开发烈女湖山水休闲旅游,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故事,永世不忘这个故事。

参考书籍:

1、《钦定四库全书?江西通志》

2、同治版《安仁县志》

作者简介:胡祖荣,余江一中语文教师,中教高级。余江县地方文化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江县新四军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鹰潭市留侯家庙促进协会理事,鹰潭市炎黄文化研究学会研究员,市作家协会会员。

信息来源:余江县旅游局









































北京白癜风治好多少钱
治疗白癜风的方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ouzx.com/fjms/37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