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历史发展的六座里程碑
建瓯的开发历史相当久远,根据大量的考古资料推断,可追溯到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在建瓯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期的文化遗址即达处,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充分显示了建瓯的先民们早就在这块土地上开发生产、繁衍生息。
远古时期,建瓯地属扬州。大禹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扬州为九州之一。到了西周时期,建瓯地属七闽地。据《周礼》上的记载,叔熊氏(原藉河南濮县)迁居闽地,子系分为七种,故称七闽地。东周时期,建瓯地属闽越。越王勾践后裔无强亡国,其族人无诸等避难入闽,开疆拓土,自称闽越王,成了开闽始祖,其地乃称为闽越。秦朝时期,建瓯地属闽中郡。秦始皇并吞六国,将天下分成三十六个郡,后又增设了四个郡,闽中郡为其中之一。汉高帝时(前年),建瓯地属闽越国,缘于无诸佐汉击楚有功,被封为闽越王;汉武帝时(前年),建瓯地属东冶县,缘于汉军南征,虚闽地而治之,其地属会稽郡南部的东冶县;东汉光武帝时(27年),建瓯地属会稽郡南部都尉,缘于当时将会稽郡分为东、南二部都尉。
据《史记》、《汉书》、《福建通志》、《八闽通志》、《建宁府志》以及《建瓯县志》等史料的记载,将建瓯自汉以来立县置郡、设州建都、升府改市的历史变迁状况划分为六个重要阶段,综述如下。
一、汉立建安县(年)
汉献帝建安初年(年),分侯官北乡建立了三个县:建安县(今建瓯县)、南平县、汉兴县(今浦城县),是距今具有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建安县是福建省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四个县之一。
建瓯最初的名称,是用当时汉献帝的年号“建安”直接命名的,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以皇帝年号直接命名的一个县。
据《闽书卷之十三?方域志》(明何乔远编撰)第页,《建宁府志第一册?建置沿革》(明嘉靖本)第3页,《建瓯县志第一册?疆域沿革》(民国版)第3页等文献记载:
东汉献帝建安八年(年),贺齐进兵建安(今建瓯),立都尉府。当时整个福建均属于会稽郡,会稽郡下分东、南二部都尉,闽疆为其南部都尉。而南部都尉的都尉府就设在建安(今建瓯),贺齐为首任南部都尉府都尉,统领全闽。
南部都尉府遗址在今建瓯市人民路北段之都尉(御)坪,原市委、市政府大院一带,现在被开发为御花苑住宅小区。
需要特别提示一下的是,东汉献帝建安八年(年)之际,全闽有文献记载的已设立的古县仅有东冶、侯官、建安(今建瓯)、南平、汉兴(今浦城)五个县。其中东冶实乃西汉武帝时讨灭闽越国后在闽疆虚设的一个县名,故当时闽疆内实有4个县,均隶属于会稽郡的南部都尉府,都尉府设在建安(今建瓯)。
另外,还值得交待一下的是:建瓯设县于汉献帝建安初(年),据《三国志?吴书》和《建瓯县志第一册?疆域沿革》(民国版)第3页记载:献帝建安初立三县,仍属会稽郡南部都尉,分侯官北乡置建安、南平、汉兴三县,寓意为:“建安初年,平定南方,汉室复兴”。“建安”得名于汉献帝之年号,成为历史上较早,也较少的以皇帝年号直接命名的县之一。
建安县又称“子城”,“子城”的护城河即今内河;“子城”开设四个城门,东北称丰乐门、东南称永庆门、西面称昭化门、南面称双门,双门即今鼓楼的前身。建安县城的护城河和南门是这座千年古城的一大奇观。
据旧志记载,东汉献帝建安初年(),划分侯官北乡之地正式置县,以皇帝年号命名为建安县,并曾筑城为治,称为“子城”(约在今市区中部的内河以北,濠池以南)。该城延袤约2千米,高6米,厚3.4米。设有四个城门,南为“双门”,东南为“永庆门”,西为“昭化门”,东北为“丰乐门”。“子城”的开辟,初步缔造了今日建瓯城的雏形。
二、吴置建安郡(年)
据《闽书卷之十三?方域志》(明何乔远编撰)第页、《建宁府志第一册?建置沿革》(明嘉靖本)第3页、《建瓯县志第一册?疆域沿革》(民国版)第3页等文献记载: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年),以会稽郡南部为建安郡,改都尉为太守,领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吴兴(今浦城)、东平(今松溪、政和)、将乐、昭武(今邵武)、绥安(今三明一带)、南平、侯官(今福州一带)、东安(今南安、同安一带)等10县,仍治建安(今建瓯),王蕃为首任建安郡太守。用现在的话来作个注释,王蕃即全闽的第一任行政长官,相当于省长。
需要特别提示一下的是,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年),全闽已设立的古县从原有的4个增为10个。其中建平(今建阳)是析建安(今建瓯)桐乡置;将乐是析建安校乡置;昭武(今邵武)也是析建安置;绥安(今三明一带)析建安校乡西偏地置。
建安郡至唐高祖武德元年(年)废,改称建州止,在闽疆的历史上前后存在了大约多年(—年)。另据有关专家的考证,当年建安郡虽领10县,但这10个县所统辖的范围甚至包括了今福建以及台湾的全部属地。
建安郡的郡城,设在建安,这是中央王朝在闽建置的并真正统辖的第一郡,主要辖今福建省域及台湾诸岛,这也是福建辖境的第一座省城。建瓯因而成为了福建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省会”城市。
建安郡的设立,标志着福建地区从此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行政建制,标志着“会稽郡南部都尉府”、“冶县”、“东冶”等提法退出了历史舞台。建安郡的建立,使福建从此被正式纳入了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轨道,结束了“此前不通中国”的局面,标志着“七闽,至三国吴时,始通中国”(《乾隆福州府志》),即正式接受中央王朝统治。当时福建重心在闽北,中心在建安。“建安”是当时福建疆域的代称。并实施行政管辖的开始,从此摆脱了长期以来隶属会稽郡南部都尉,归属武力统治的局面。建安郡的设置,是建安长期开发经济的结果,也是建安历史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
晋初太康三年(年)分出侯官、东安2县设晋安郡。建安郡仍管8县。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闽中沿海渐次开发。西晋末年,发生“永嘉之乱”,中原动荡,民无宁居,世家大族及平民百姓,纷纷举家南迁,避难于闽,史称“衣冠南渡”。福建人口迅速增加,经济文化也在现下汉族人民的影响和推动下迅速发展。
首任建安郡太守王蕃(生卒不详),字永元,庐江人,博览多闻,兼通艺术且刚正不阿。他于永安三年(年)出任建安郡太守,并选在水南覆船山下(今城关中水南一带),构筑了全闽第一座郡城,接着又缔造纲纪、梳理庶务,将建安郡四境八方治理得井然有序。王蕃开创了福建政治教化的先河,功勋卓著,彪柄千古。所以,用现在的叫法,王蕃称得上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任“省长”。
据旧志记载,三国吴永安三年(),在会稽郡南部新置了建安郡(其辖地已接近今之福建省),其郡治设在建安(今建瓯)。首任建安郡太守王蕃始筑郡城于水南覆船山下(在今建瓯城关水南一带)。现代考古调查资料表明,在水南覆船山郡城遗址的边缘地带,至今仍依稀可见汉代的墙基夯窝。但因遗址未经正式发掘,故有关该城址的确切面目尚待揭示。
南朝刘宋元嘉初年(),建安郡太守华瑾之将郡城迁往黄华山麓(约在今城关东北隅)。当时郡城的城围,估计长约2千米。南朝萧梁末年,黄华山麓的建安郡城被长沙侯萧基焚毁。嗣后,建安郡太守谢谒将郡城移至溪西(约在今城关水西一带),立栅为治。南朝之末,陈刺史骆文广又将郡城迁回水南覆船山下。至唐建中元年(),建州刺中陆长源再次移城于黄华山麓。历经岁月沧桑、朝代更迭,现为一片地势平坦、开阔的菜园和水田所覆盖。
三、唐初设建州(年)
据《闽书卷之十三?方域志》(明何乔远编撰)第页、《建宁府志第一册?建置沿革》(明嘉靖本)第4页、《建瓯县志第十册?疆域沿革》(民国版)第4页等文献记载:
唐高祖武德元年(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改太守为刺史。武德四年(年),复移州治于建安(今建瓯),领建安(今建瓯)、唐兴(今浦城)、建阳、将乐、绥城(今三明一带)、闽县(今福州一带)等6县。首任建州刺史叶灏,任上适逢武遇之乱,殁于战事,后被朝廷褒封为“富沙昭定王”,建瓯因之别称“富沙”。
闽疆入唐后,先后设有五个大州,分别是:
建州:唐高祖武德元年(年)置,至武德四年(年)移州治于建安(今建瓯)。[见《闽书卷之十三?方域志》第页]
漳州:唐中宗嗣圣元年(年)置。[见《闽书卷二十八?方域志》第页,《福建地图册》(年6月版)又作武后垂拱二年(年)置]
泉州:唐睿宗景云二年(年)置。[见《闽书卷之七?方域志》第页]
福州: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年)置。[见《闽书卷之一?方域志》第15页]
汀州: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年)置。[见《闽书卷之二十一?方域志》第页,《福建省地图册》(年6月版)又作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年)置]。
需要特别提示一下的是,据年由福建省教委编写、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爱我中华,爱我福建》丛书第7页记述:“开元二十一年(年),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由都督兼领,专管军事,……统辖24县,成为地方最高长官,这是历史上‘福建’名称第一次出现”。
在这里还想说明一下的是,本文一直在用“闽疆”来替代“福建”,原因是在唐开元二十一年(年)之前,还未有“福建”这个叫法。而自汉未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年)始,闽疆的代名词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就叫作“建安郡”。换句话来说,在“福建”出现之前大约四、五百年前,“建安”已经成为闽疆的全称存在了,这是我们今天不得不承认,也是无法更改的历史事实!
建州直到南宋孝宗绍兴三十二年(年),因孝宗皇帝旧邸之故,特晋升建州为建宁府,在历史上存在了大约多年(—年)。
建州下辖建安、建阳、绥城、将乐、唐兴、闽县以及邵武等六、七个县,是唐朝在福建设置的五大州中面积最大的、时间最早的一个州。
唐开元二十一年(年),始从福州、建州各取首字,置“福建经略使司”统管全省的兵民事务,福建之名由此而始。福建二字,若从在历史上以州名出现的时间先后而言,建州比福州早了一百零八年。
唐建中元年(年),陆长源效法常衮“始教闽人以学”,在建州“兴廉举孝,敬礼耆艾”,设置乡庠学校,广开文化教育,从这时起到宋代,建州名儒辈出,被誉为“海滨邹鲁”。陆长源在扩大城域的同时,更发布法令:平均赋役,开辟田地,种植农桑,建立市场,大力发展生产,丰富人民生活。所以百姓歌颂说;“令我州郡泰,令我户口裕,令我活计大,令我家不分,令我畜成群,令我稻满囤。”政绩卓著,大得人心。陆长源离开建州,入朝任都官郎中,复又出任汝州刺史。他为官清白自持。有人送他两辆车,他说:“吾祖罢魏州,有车一乘而图书坐之,吾愧不及先人”。后改任宣武官,其兵骄横,拟用峻法整治。可惜因他秉性刚直,不善应变,加之太自信,未先防患,竞遭到军乱杀害。长源死后,朝廷诏授节度使,赠封尚书左仆射。建州人民闻讯,无不嗟叹,遂荐祀于城隍庙右庑。
陆长源任建州刺史时,曾以扩大城域、建筑州城为施政要务。他在移城于黄华山麓的同时,又大兴土木,扩并了原建安县的“子城”,全面而完善地构筑了“建州城”,完成了州县二城合而为一的浩大基业。拓建后的建州城,全长4.7千米,高6.5米,阔4米。设城门9个,(建溪、资化、建安、宁远、水西、西津、临江、通仙、朝天)南面有“建溪门”(后改为“南门”、“广德门”)、“资化门”(后改为“长桥门”、“通仙门”)、“建安门”后改为“市门”、“管门”);东面有“宁远门”(后改为“高门”)、“通安门”(后改为“捲秋门”、“政和门”、“东门”)、“临江门”、“水西门”(后改为“平政门”);北面有“朝天门”。此九门自宋以来虽有改变,但基本保留千余年前的旧貌,“建州城”的构筑,基本上奠定了现今建瓯城的前身。
四、五代建帝都(年)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年),闽主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以建州为都城,立国号为“大殷”,改元“天德”。并兴建宫室,构筑楼台,盖太和殿,修五凤楼,铸大铁钱,诏行一方。次年又改国号为“大闽”,号称闽帝。
据《闽书卷之十三?方域志》(明何乔远编撰)第页、《建宁府志第一册?建置沿革》(明嘉靖本)第6页、《建瓯县志第一册?疆域沿革》(民国版)第5页等史志文献记载: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年),王延政与王延曦相攻于此(指建州),建国称大殷,改元天德。开元二年(年)改国号曰闽。并在建州(今建瓯)兴建宫室,构筑楼台,盖太和殿,修五凤楼,铸大铁钱,诏行一方。
中国社会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在《解读中国古代都城》中称:“在中国古代城里头非常重视城门,理想化的地形是,中间是宫殿,一边三个城门……一个城门有三个门道,中间是皇帝走的,两边是老百姓走的,左出右进……这在中国形成一个制度,影响挺深远的。这个制度的形成,和作为一个都城,实际是等级社会的一个产物,是直接相关的。”
五代闽国天德皇帝王延政在建州(今建瓯)称帝时兴建的太和殿遗址在今建瓯市人民路都御坪;构筑的五凤楼遗迹即今建瓯市人民路中央的鼓楼,现在仍傲然矗立在市中心,成为当时历史的一个缩影和见证,也是这座历经沧桑的千年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今建瓯市区的南北中轴主干道——人民路北段的都御坪就是闽国都城皇宫“太和殿”的遗址;而民间俗称的鼓楼的前身即是闽国皇城南面的观景楼:“五凤楼”。
五、宋升建宁府(年)
北宋治平三年(年),划出建安、建阳、浦城三县的部分地域设置了瓯宁县,与建安县同驻一城。北宋熙宁三年(年),撤消了瓯宁县。元佑四年(年),又划分建安县西北十二个里重置了瓯宁县城。自此开始形成了建州州衙门、建安县衙门、瓯宁县衙门,“一州二县三衙门”同处一城的行政格局。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年),升建州为建宁府,成为了福建省境内历史上先后晋升的八个府中的第一个府,素称“八闽首府”。其余的七个府分别是:延平府、邵武府、福州府、漳州府、泉州府、兴化府、汀州府,均为明初设立的,在时间上至少迟了约二百多年。
仍据《闽书卷之十三?方域志》(明何乔远编撰)第页、《建宁府志第一册?建置沿革》(明嘉靖本)第9页、《建瓯县志第一册?疆域沿革》(民国版)第5页等史志文献记载:南宋孝宗绍兴三十二年(年),以孝宗旧邸升为建宁府(今建瓯)。建宁府(今建瓯)是闽疆历史上第一个晋升为府的行政单位。
这里有必要补充交待一下的是:孝宗皇帝曾经被封在建安(建州的州治,今建瓯)任“建王”,后由“建王”立为皇太子,再由皇太子接了宋高宗的班,当上了皇帝。正因为这个缘故,孝宗破例恩准将“建州”擢升为“建宁府”,时邑人张栋有专文记此盛事。
福建之所以别称“八闽”,其历史渊源是因为闽疆入宋以后曾存在过八个府级行政单元,民间习惯上俗称作“上四府”:建宁府、延平府、邵武府、汀州府;“下四府”: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这八个府除了“建宁府”在南宋第一个由建州晋升为建宁府之外,其余的7个府都是在明洪武初年(年)设置的,前后相差了大约余年。福州府、泉州府、延平府、汀州府、兴化府、邵武府、漳州府这7个府的设立详情,可分别查看《闽书卷之一?方域志》第15页、《闽书卷之七?方域志》第页、《闽书卷之十八?方域志》第页、《闽书卷之二十一?方域志》第页、《闽书卷之二十三?方域志》第页、《闽书卷之二十八?方域志》第页、《闽书卷之二十八?方域志》第页。
上述7个府,除了福州府有文献资料记载在明洪武元年(年)之前,大约在南宋末年宋端宗景炎元年(年),曾有短暂的几年称为福安府的特例之外,算得上“八闽第二府”,其余6个府,只能并列“八闽第三府”了。
建宁府延至中华民国二年(年)废,撤消建宁府,合并所属建安、瓯宁两县,各取首字,始称建瓯。这座在历史上风光了多年的建宁府(—年)最终隐退到历史的大帷幕之后,渐渐地被世人淡忘了。
建宁府下辖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以及寿宁等七、八个县,是福建历史上先后晋升的八个府中规模最大的府城。闽北各地的老百姓在民间至今仍在传颂着:“去了三天建宁府,回家讲得一年古”。
从南宋到明清,当时的建瓯基本保持着建宁府衙门、建安县衙门、瓯宁县衙门,即“一府二县三衙门”同处一城的行政格局。清代康熙皇帝在御览全国各地所献丝绸地图时看到当年建瓯的这种“一府二县三衙门”的行政格局,禁不住盛赞道:好一座雄伟壮观、气派不凡的罕见之城。
对前述的五段历史变迁,这里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建瓯建置规格的“三个第一”:
吴置第一郡:建瓯历史上曾为吴置第一郡——建安郡的郡治。她在历史上存在了多年(—年)。值得说明的是,闽疆在秦代曾设了一个“闽中郡”,但“闽中郡”在史志文献上,一没有确切的郡治,二没有确切的辖域。而建安郡的郡治设在建安(今建瓯),辖域包括今福建、台湾全境及浙江、江西、广东的一部分。因而,建安郡成了有文献确凿记载的闽疆历史上的第一郡,换句话来说,即第一座有文献确凿记载的“省域”。此外,汉灭,三国归晋,晋朝立,于晋太康三年(年),分建安郡设立了闽疆的第二郡,称晋安郡(郡治在今福州)。又于南朝梁天监中(年),分晋安郡建立于南安郡。此事载于《闽书卷之一?方城志》第12页。
唐置第一州:建瓯历史上曾为唐置第一州——建州的州治。她在历史上存在了大约多年(—年)。唐末五代之季,还曾为闽国的国都,在历史上存在了三年(—年)。
宋置第一府:建瓯历史上曾为宋元明清四代在闽疆设置的八个府中的第一府——建宁府府治。她在历史上存在了大约多年(——年)。其余的7个府除了福州府的前身福安府设于宋端宗景炎元年(年)之外,比建宁府迟了多年;其余的6个府均在明洪武年间(年)设置,比建宁府迟了多年。
六、九二县改市(年)
年7月,成立了闽北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建瓯支部;年7月,成立了直属中央、领导全省的党的活动组织机构——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在此后23年腥风血雨的峥嵘岁月里,建瓯党组织前赴后继,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长期曲折、不屈不挠的斗争,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六建”中共建瓯县委,带领建瓯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运动。
中华民国二年(年),废除府建制,合并原建安、瓯宁两县,各取其首字,始称建瓯,距今不足百年。
年5月13日,建瓯宣告解放。年7月,在建瓯设立了“福建省第一行政专员公署”;年4月,“福建省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改称“建瓯行政专员公署”;同年9月,又改称“建阳行政专员公署”,于11月底迁往建阳。
年10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批准,撤销建瓯县建制,正式设立建瓯市。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