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瓯新闻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建瓯环境
建瓯景区
建瓯气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辑要下

二十一、宋代编年体史书发展

《资治通鉴》

1、司马光生平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死后封温国公。

2、《资治通鉴》的著作情况及编纂方法

编修过程:《资治通鉴》编修历时19年,协修人员包括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光子康检阅文字。修书程序:丛目—长编—定稿。丛目:按年月日的顺序编出历史事件的目录并注明资料的来源。长编:“宁失于繁,毋失于略”。定稿:考异同,删繁冗,修改润色。

3、《资治通鉴》的内容及特点

记事从三家分晋(前年)至五代最末(年)共年,分卷,约万字。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

优点:(1)叙事确实,所记之事皆经悉心考证。比过去所有的史书都可信。(2)条理清楚。(3)文笔高明。《资治通鉴》既可作历史读,亦可作为文学作品读,叙事生动。

缺点:(1)有一些错误遗漏的地方。(2)纪年拘于定法,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3)文化史太少。

4、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1)突出史学的经世致用的作用。(2)“臣光曰”的突出史论。(3)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①只有“使九州为一统”的王朝才是正统王朝。②分裂时期的并存政权,不可“独尊奖一国”,而指责其余为“僣伪”;这个正闰观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4)反对神鬼怪异之说。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记载北宋九朝年史事,起于太祖建隆(),迄于钦宗靖康二年()。作者自称不敢言续《通鉴》,故名之曰《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南宋李焘(-),眉州(今属四川)人。

《长编》仿《通鉴》长编体例。所用材料有北宋日历、实录、正史、会要、敕令、御集以及百家小说、私史、行状、志铭等,十分丰富。李焘还制作专门的橱柜根据时间和事件将收集到的史料分门别类保存。

编纂特点:强调“宁失于繁,无失于略”。详近略远。用考异的方法来编写史书:注文中对各种资料的出处、取舍、异同、真伪及一时无法考辨的材料,都尽可能予以说明。保存有价值的史料。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作者李心传(-),进研(今四川乐山)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专叙高宗一朝36年的历史,仿《通鉴》体例,编年系月,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相接续。体例:史文与注文结合。引用材料包括日历、会要、实录、国史、奏状、诏旨、贺表、札子、墓志、家传、年谱、文集,及杂史、笔记。

《资治通鉴纲目》

朱熹所作,共59卷。因《通鉴》太详细,而《目录》太简略而写,同时也为了阐明其正统理论。体例为纲目体。据时间先后写出史事提纲,用大字书之,称为纲;对史事的具体记述,用小字分注,称为目。

二十二、纪事本末体及其他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标立题目,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始末的史书体。是中国古代三大史书体裁之一。起源于先秦,正式确立于南宋袁枢所撰《通鉴纪事本末》,尔后承作不断,与编年体、纪传体一样能自成系统,具有由远而近地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突出作用。

《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著作有《通鉴纪事本末》42卷。将《通鉴》全书内容区分门类,综括年史迹,分隶目,别有附录66事,总计大小件重要事情,始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每事一篇,自为起迄,故名“本末”。创纪事本末新体裁:作者不著一字而成新书,别开生成地创造了纪事本末体裁。

宋代史学的基本特征

一、史学空前发展

1、史书数量大增

2、史书体例发展:

纪传体独尊地位被打破,旧体裁新发展,编年体重新崛起,《资治通鉴》出现,此后有人直称编年体为通鉴体。典制体充分发展,宋初王溥撰《唐会要》、《五代会要》;秘书省“会要所”撰十种《国朝会要》(余卷);南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徐为做古代会要第一人;郑樵《通志·二十略》,将典制体向纵深发展;方志盛行,宋代方志内容不限于地理,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等。开创新史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中国史史上以历史事件为纲的新史体,纪事本末体;朱熹《通鉴纲目》创纲目体;朱熹《伊洛渊源录》,“记周子以下及程子交游门弟子言行。”创学案体。金石学著作,欧阳修是中国金石学的开创者,著有《集古录》。

二、宋代的修史机构

1、修史机构

起居院:宋太宗设,撰写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房:宋初设,所记为大臣论事、“帝王言动”。日历所:日历编修起于唐顺宗时,至迟在北宋中期设日历所,以宰执时政记、左右史起居注编修日历。实录院:专掌修实录。国史院:宋哲宗时正式设置,此后遇修国史则开国史馆。还有编写会要的会要所,编纂诏令的编修敕令所,掌修皇帝家谱的玉牒所。

2、实录和国史的纂修

宋代纂成14帝实录。宋多称“国史”为“正史”,起太祖,止宁宗。

两宋“正史”(“国史”)的特点:

宋代“国史”、实录的纂修大致同时完成,且“纂修”国史不一定以实录为依据。两宋“正史”(“国史”)卷帙浩繁、传闻充。

三、理学对史学产生影响

1、对历史认识的影响。

理学家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运动都是天理流行,是阴阳消长的气化运行。理学家讨论天人问题,以“理”作为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最高概括,把人类社会历史作为宇宙总过程的组成部分。

宋代史学“通识”发展。邵雍著《皇极经世书》,将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作为宇宙发展总过程的组成部分。郑樵《通志·三皇纪》(太昊、炎帝、黄帝)等从史籍及传说材料摘取材料,写进史书,反映对初民产生、初民社会的认识;

宋代史家以天理运行情况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依据:中国历史分先王、后王或三代以前、以后两阶段。

2、对史观的影响:

理学家认为对历史起作用的是天理,“理”即封建纲常名分。

3、对史书编纂的影响

(1)史法:重褒贬,重正统之辨。(2)史书编纂体裁:纲目体、学案体、本末体。

四、私修史书繁兴

(1)专职史官:曹魏首设专官著史,专职史官出现。(2)诏撰:始于东汉明帝命班固等撰光武本纪(《东观汉记》)。启撰:萧子显向皇帝启撰《齐史》(《南齐书》)。3)北齐始开大臣统领制。(4)隋禁私撰史著。(5)唐初完成史书由私撰向官修的过渡:官修史书的标志是国家建立修史机构、宰相监修、为前朝和本朝编修正史制度的确立。(6)宋时官修、私修并行。修史机构完善、官修成果丰硕:修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国史、实录、会要等;开文禁,允许私修。

二十三、明清史学

明代理学正统论

强调正名分与辩正统。明代理学正统论的奠基者方孝孺,明史学接自南宋以来的南方理学化史学,史学理论的首要问题为争正统论。反对以“一时”之强弱、事功成败论史,主张以永恒的、至高的“大中至正之道”、“天道”来评判历史。三代、汉、唐、宋其主皆有恤民之心是正统变统?取之不以正,如晋、南朝宋、齐、梁,守之不以仁义如秦与隋,夷狄、女后都是变统。

《永乐大典》

明成祖命解缙等编纂,共卷(含目录、凡例60卷),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天文、地理、医卜、戏剧、评话、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元以前佚文,多赖之保存。《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

《元史》

《元史》卷,本纪47卷,志58卷,列传97卷,起铁木真称成吉思汗(),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天文、历法、地理、河渠四志材料珍贵。洪武年间编成。

《大明会典》

孝宗弘治十年()始修,李东阳、焦芳、杨廷和为总裁。十五年书成。后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神宗万历三朝皆续修。《大明会典》卷,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以六部为纲,分述诸司职掌与事例、冠服、仪礼等,并附插图。较《明史》各志为详。

李贽《藏书》、《续藏书》:

李贽(-),福建晋江人.30岁以前在家乡读书,应考,外出谋生;30岁后,为官从政,54岁致仕归隐,潜心史学。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为罪,逮捕李贽,贽自尽。

《藏书》68卷,略仿纪传体史著,载录战国至元亡历史人物约名,材料多源于“正史”。评价人物不以“儒者相沿之是非”为标准,“一切断以己意”(《藏书·梅国桢传》。

《续藏书》27卷,只有列传,无世纪,专记明代人物,记明兴至万历年间多人。对当代人、事无所忌讳。《续藏书》将人物分成两大类:功臣和名臣.其下又分门别类。

谈迁与《国榷》:

谈迁三十余年撰成卷,多万字编年体史著《国榷》。《国榷》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所依据的是历朝实录,邸报和私人著述.谈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明实录》的曲笔讳饰进行了揭露和批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

焦竑《国朝献征录》

焦竑的《国朝献征录》卷,为人物传记汇编。焦竑网罗洪武至嘉靖年间明宗室、勋戚、内阁以下文武百官以及隐逸之士、宦官的碑传材料,兼及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的记述,所记人物,依68门分类,征引皆注明出处。

明清之际史学

一、“实学”和“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1、批评当时社会上的空疏学风。2、提倡学以“经世应务”。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二、历史编纂学进一步发展

1、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字太冲,学者称黎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奠定了学案体史书体制。

《明儒学案》62卷,记载有明一代学术思想发展概况,为最早、早完备的一部学术思想史著作。按学术传授系统,将余名学者分成不同学派,立19个学案,大致分三时期:初期叙程朱之学和陆学,中期重点叙王学;末期立“东林”、“蕺山”两学案;另有“诸儒学案”,叙不属任何学派的方孝孺等43人。

《宋元学案》卷,黄宗羲晚年成书17卷,后由其子百家、全祖望等人续成。分宋、元为86学案,记宋元余年、余名学者的学术宗旨和学术活动。体例仿《明儒学案》。

《明夷待访录》的思想倾向:反映黄宗羲政治,经济思想的代表作.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要以"法治"来代替"人治".主张工商皆本平均土地思想反对八股制艺主张强化宰相权力扩大学校作用。

2、王夫之《读通鉴论》

王夫之(-),字而农,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读通鉴论》和《宋论》为其史论代表作。

《读通鉴论》30卷,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作此书之目的是从史书中寻找"经世之大略".每卷以朝代为别,每代以帝王之号为目,每目下分若干条,共85目,约条,另在卷末附《叙论》4篇,叙其写作意图和主导观点。此书为系统评论古代历史的专著。

《宋论》15卷,详论有宋一代历史得失,体例如《读通鉴论》,以帝王之号为目,每目下分若干条。

王夫之的史论方法:史论为借史发挥,探索历史,广博论证,综合比较;理论以史实为根据,以供借鉴取资,借此可提高自身素养,可用以治理客观世界;但所论仅为供人参考之历史分析法,并非始终不变。

3、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附《日知录》)

顾炎武(-2),字宁人,初名绛,学者称亭林先生。清初,从事抗清活动十余年,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全国各地的疆域、形胜、关塞、兵防、农田、水利、特产、赋役等。

《肇域志》记全国各地的建置、沿革、形势、城郭、山川、道路、街市、坊宅、兵防、风俗、寺观、水利、贡赋、陵墓、郊庙等,有的府、州后有食货或职官二类。

特色与价值:第一、许多内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利病书》重点辑录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尤其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肇域志》也主要







































有效的白癜风偏方
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ouzx.com/johj/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