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山,得名于八仙收徒传说。位于福建省建瓯市顺阳乡后房村,离乡所在地区18公里,距建瓯市区58公里,与屏南交界。海拔米,东经:°40′41′,北纬:26°58′24′。我国第一部古代地理“百科全书”《山海经》里就生动描述了这座山的异状奇闻。易经内艮为山,东北向,是万物走到了终点,而又从起点迈步的开始。易经重山,不仅有大畜卦包天蓄海的山德壮志,而且有尊山为首的《连山》古易。九仙山并是九峰并行,经书中以崖危路险,人行受止为特征的艮止这山,却又林茂果丰、走兽飞禽、资源丰富、景色优美,是古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从猿到人进化的第一栖居地,也是僧、道、隐者喜好的修炼处。为此,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游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在九仙山上还留着已经日久风化的“不登九仙山,百岁也枉然”字迹。
九仙山。《辞海》里是这样介绍的,“鹫峰山,在福建省北部,东北至西南走向,主峰九仙山在建瓯县东,风景秀丽,为闽北名山。”古籍《山海经》中说到,其山“崖危路险,人行受止。”
说到“崖危路险”,大家都会记得李白的名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九仙山的行走之难、登攀之险,较之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蜀道难,毕竞还有道。而这里的山道,只是前人留下的一点依稀可辩的痕迹,到了有的地段,就连这样的痕迹也难以辩认了,登山的天然石阶几乎是直上直下。这样的路,也不知什么时候会截然而止。人们望着底下十几米的深涧,心中不寒而栗。……路虽难行,但人们兴致并未因此而稍减,一路语声不停,笑声不断。登山之乐,非亲历者,是难以与之言的。
一路上时行时驻,终于登顶。而此时所见,又于之前不同。峰顶平阔,树石杂处,错落有致。林木矮壮,山风掠过,呼啸有声。浓云重雾笼罩着的三两村落,朦朦胧胧,呈星状散布。一弯溪水缠绕其间,忽隐忽现,时续时断。侧目青霄,秋山已远,落晖苍茫。放眼天际,云淡风清,碧空如洗。
此时,暮色中的九仙山,呈现的又是另一番景像。适才一路行来,见过大大小小的石景,听过林林总总的传说,已觉大开眼界,至此方知途中见闻,远不及眼前之万一。九仙山的岩石,石相奇特,分布奇妙,组合奇巧,景观奇幻。山如墙、峰如屏。仰视始见顶,俯视才见底,环视仍见边。无山不石,无峰不奇。每一座由各种形态山岩组成的山峰,都有一个属于它们的故事。除了与山名有关的传说外,许多民间故事、典故、天庭遗物,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九仙山植被茂密,绿荫遮天蔽日。人们在山中行走,于林中攀援,偶尔抬头,只见天光从林中缝隙透出,星星点点,如同暗夜里星光闪烁。一走出森林隧道,映入你眼帘的,就是这些闪着银光的松树舍利,它们在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后,仍傲立不倒,经风雨冲刷,蒙沙尘抵砺,多少年后,虽形销骨立,仍倔强峥嵘。那成片的舍利林,就像持戈执戟、列阵森严的古代武士,闪着冷色寒辉,透着萧刹肃穆。此时,你能感觉得到,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命正以另一种方式在延续。
九仙山也曾有过悲壮的一页。历史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曾在这里摆过战场。当年的红军坚持游击战争,艰苦卓绝,至今仍有遗迹存留,供后人瞻仰缅怀。
最后,不能不说的是关于九仙山的山名。在中国,冠名九仙山的名山,至少不下六座以上,仅福建省境内就有三座。这些山名,无一不是来自于各种民间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牧童于山中观仙人弈棋,下山后发现世间已物是人非。正所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在很早以前,人们对时间相对论就有了这种朴素的认知和描述,最终形成了一种民间文化,留传下来。
回望渐渐隐没在混沌夜色中的九仙山,想起关于这座山的种种传说,想起连本地山民都未解的深潭与洞穴之迷,还有那些至今仍人迹罕至的地方,想起人们对这一切的猜度、争论与探究,这不正是九仙山的魅力所在吗?世界上有许多迷,等待着人们去破解,但有些迷的存在可能比破解它要更有意义。譬如说眼前的九仙山。(作者:曾谏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