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建瓯市东峰镇发现1例登革热疑似病例,经福建省疾控中心检测,确诊2例患者为登革热病例。截止20日18时,东峰镇共有病患16人确诊为登革热病例,目前已病愈出院2例,其余病患病情稳定。疫情发生后,福建省疾控中心、南平市卫生局、南平市疾控中心等部门专家立即赶赴东峰镇开展登革热疫情防治现场指导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建瓯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在全市开展以整治环境卫生除灭蚊虫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名词解释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登革热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这其中有50万例进展成更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局部暴发。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于6-11月份。
预防常识
1、传播途径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2、症状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特征为突起发病,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24小时体温可达39℃以上,发热一般持续5~7天。部分病例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次升高,称为双峰热。发热时多伴畏寒、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及眼球后痛、乏力、充血性皮疹、食欲不振等,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多形性皮疹等。部分病人可出现出血性皮疹、出血倾向、腹痛、呕吐等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主要症状和体征: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如何防范除了做好自己生活及工作环境的清理积水工作外,市民应做好个人防护,注意防蚊叮咬,因登革执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一般在日间活动,所以市民午睡应挂蚊帐,到公园、街边、活动场所休息或活动最好穿长袖、浅色的衣服,减少皮肤暴露在外的面积,身体裸露部位要涂抹防蚊药膏。
一旦自己或家人有发热等不舒服症状,怀疑感染登革热时,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以免传染给家人。
(本文综合自网络相关报道与资料)
关于我们
闽北最有影响力的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