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栗果实营养价值极高,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据测定,锥栗果仁中含水溶性总糖9.0~13.5%,蛋白质6.3~7.8%,淀粉5.0~70.1%,脂肪2.0~3.1%,还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胡萝卜素,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锥栗比板栗清香、脆甜、口感好,可以鲜食、炒食、炖食、菜食,还可以加工成糕点、代乳粉、罐头等系列食品,深受人们喜爱。据本草纲目记载,锥栗有补肾益气,治腰腿不遂、内寒腹泄、活血化痰等功效。它的口感香、甜而不腻、营养丰富、健胃补肾等特点,是老少皆宜的天然木本粮食。
3.建泽泻
建泽泻:又名水泻、芒芋、泽芝等。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味甘,性寒。具利水、渗湿、泄热之功效,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汇泻,淋浊等症。主产于建瓯、建阳、浦城等市县。
福建省建瓯县是我国著名的“泽泻之乡”,久负盛名,当地是中药材泽泻的传统产地,所产的泽称为“建泽泻”。
福建所产的建泽泻质量名列全国各地泽泻之首,被称为“建泻”,远销海内外。建瓯泽泻,栽培得法,由于土质、气候适宜,加工精良,相传在清代干隆年间(—年),为历代贡品,建泽泻乃福建省地道药材,其商品以建瓯市吉阳所产之品质最佳,《本草纲目》中“建泽泻”被列为正品。以泽泻之乡誉满海外。建瓯的吉阳、城关一带,已有泽泻种植。清光绪年间是其建泽泻的鼎盛时期,清光绪年间,各地商埠的泽泻标价,年产泽泻达0—吨,都要等建泻开价后才能标出其泽泻价格。这一名产,在1中几乎绝种,但到年又喜逢生机,产量远销杭州、上海、香港及东南亚各地。年全县泽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多亩。
泽泻主要分为“建泽泻”和“川泽泻”,历史名医曾极力推荐建瓯泽泻,福建泽泻将其冠以产地名,称为“建泽泻”。
4.建瓯北苑贡茶
北苑御茶(北苑贡茶)是指宋代贡茶,主产区在古代建安县吉苑里,即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东峰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据有关文字记载和当代茶学专家陈椽考证,在南北朝时(-年)建州就已有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生产。至唐朝开元天宝间(-年)建州境内就已盛产茶叶,且茶叶制作已从草茶向蒸青茶过渡。《画墁录》述:唐贞元年间(-年)常衮担任福建观察使兼建州剌史,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制作工艺,把蒸青茶叶研末和膏,压成茶饼,创制了研膏茶,俗称片茶,因茶饼中间打有一小孔便于用绳穿起来携带,所以也叫串茶。研膏茶的名品叫“紫笋”,又叫“香腊片”(一种加腊面的片茶),在全国已享有声誉。
5.建瓯笋干
建瓯笋干是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的特产。建瓯笋干是以春笋为原料,通过去壳、蒸煮、压片、烘干、整形等工艺制取。片宽节短,是有名的闽笋干。笋干不仅辅佐名菜,而且有相当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由于笋的生长季节性相当强,生产期出土极快,当地百姓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步总结形成了一整套笋干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及时有效地将大量的鲜笋加工成大宗的笋干,装捆为“毛把”、“统把”,再集中运往外地销售。一般好的笋干,一斤可浸泡到十二斤。
建瓯制作笋干的历史相当悠久,有文字记载的确凿年代即达百余年。但究竟始于何时,已经难以稽考了。至民国初年(公元年),建瓯已能生产一种笋干精品,名叫“玉兰片”。它具有肉厚、片薄、鲜脆、清香、功精、色艳的特点,素称“笋中之王”,在外销上享有鼎鼎盛名。
建瓯的制笋作坊,遍布各乡村,又以南雅、迪口、吉阳、玉山、房道、小桥等地产量较为突出。其中,仅小桥百丈这一个小小山村,就有制作笋干的作坊一百十五家之多。由此可以窥见建瓯传统制笋业的繁华景象。
6.中幡(建瓯挑幡)
清初追随民族英雄郑成功征战的建瓯大州造船工匠,凯旋返乡后把带回的战旗高挂在竹杠上,以示纪念。经多年演化,形成建瓯挑幡。建瓯挑幡,幡体长而重,挑法“雄”而“刚”,不同于北京、河北、河南等地的“中原幡”。其表演套路有十多种,惊险奇特,男女老少齐上阵,表现了浓郁的风俗民情。
7.建瓯板鸭
此菜在武夷山及闽北一带属颇有名气的风味食品。它形如龟体、色泽白嫩光润、肉质肥厚、味道香美。建瓯板鸭选料考究,加工精细。每年农历九月开始制作,翌年二月二收盘。其中尤以霜风天制作的板鸭最佳。建瓯板鸭烹饪简便,经清洗切块或油炸,或加入老酒清蒸、红烧,风味独特,香嫩可口,是宴客的佳肴,也是中外游客喜爱购买的物品之一
建瓯板鸭在闽北南平属颇有名气的风味食品。它形如扁平龟状,色泽黄嫩光润,肉质肥厚,味道香美。不仅是当地人送礼、办酒席和家庭食用必备,而且深受外地宾客欢迎。相传,早在宋孝宗赵昚时,建瓯已有盛记饭店的板鸭出名,并因宋孝宗赵昚曾在建安(今建瓯)称建王,因对建板鸭情有独钟而将其带入宋庭,列为“汉席珍品”。至清朝建瓯板鸭更是早已久负盛名,深受南北消费者的青睐,为福建传统名优土特产品,素有“八闽佳肴”之美称。此菜在福建属颇有名气的风味食品,它形如龟体,色泽白嫩光润,肉质肥厚,味道香美。
建瓯板鸭选料考究,加工精细,每年农历九月开始制作,到翌年二月二收盘。其中尤以霜风天制作的板鸭最佳。建瓯板鸭烹饪简便,经清洗切块或油炸,或加入老酒清蒸、红烧,风味独特,香嫩可口,是宴客的佳肴,也是中外游客喜爱购买的物品之一。建瓯板鸭的制作极为考究,用来制作板鸭的鸭源必须是在田野溪流中放养的,以吃稻谷为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鸭”。这类鸭子需喂养百日方能上市,因其肉质好,有韧性,在腌制过程中不易变形,制成后肉厚质嫩,肥而不腻。
建瓯板鸭有悠久历史,百年之前已为家家户户所欢迎,冬天不论家宴还是会客,被认为是可以上酒桌的菜肴,几个朋友相聚,买只板鸭下酒,或是买棵白菜煮橄榄仔米果粿,上面再盖个板鸭为宵夜,都觉得其味无穷。建瓯板鸭所以能出名,在选料、制作技术、气候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因此能饮誉遐迩,久盛不衰。
8.建瓯唱曲子
建瓯“唱曲子”是流行于建瓯方言区,用建瓯方言进行演唱的、唯一形态完备的曲艺品种,多用于佛诞庙会娱神及大户人家婚庆寿诞堂会宴请等,其从艺者皆为盲人,多为单人演唱,除演唱者手中执鼓外,不需其它乐器。
建瓯“唱曲子”创立于何年代已不可考。但从语言形态与民间艺术形成的规律看,这一民间语言艺术的历史,应溯源或同步于建瓯方言的形成发展历史。建国初至“文革”前,建瓯“唱曲子”极为兴盛,尤其年至年,县民政局设立“残疾人教育院”,当年从艺、授艺者不下七八十人。
建瓯“唱曲子”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最为基本的、经常性的演唱的方式,即以单人(传统上都是盲人)执竹板小棒连说带唱的方式,演唱内容可以是小段、小本或大本,演唱的曲调比较自由;另一种演唱方式俗称《唱目莲》,即多位盲艺人举着“目莲牌”,一人领唱、三1腔,结群下乡演唱,演唱内容多为消灾祈福。建瓯“唱曲子”采用较为固定的地方民间曲调,其演唱器具较为简单,除了打击乐以外,不需要其它的乐器,但根据演唱形式的不同,打击乐器也有所不同。建瓯“唱曲子”最盛时期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艺者近百,而最负盛名的艺人为“德兴仔”。
以建瓯方言演唱的传统语言艺术——建瓯“唱曲子”,其语言本身及语言中保留的巨量熟语、俗语、谚语等,具有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在旧社会没有盲文的情况下,唱曲子作为盲人说唱,只能依靠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对民间口头文学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其演唱内容中“劝善”最为多见,对社会文明与道德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9.建瓯弓鱼技艺
建瓯弓鱼技艺,始创于清乾隆元年(公元年),发源地为建瓯城关钟楼村,即城东高门(城门)头上下马路、直街一带,至今已走过了近年历史。
建瓯传统的弓鱼技艺,要行两次弓绑。首先是边捕边绑,用专用鱼绳一端穿透鱼嘴打结,然后把鱼弓起,用鱼绳另一端绑在鱼1稍偏下的地方(水能泄出)。这叫“初绑”,目的是防止鱼缺氧而蹦跳损伤。而后将鱼成批沉入有流动活水的鱼渚或溪流中,让鱼吐污纳新约1小时。随后第二次弓绑。二次弓绑时嘴唇处绳结不动,只是重绑尾位,即将初绑时绑在鱼1稍偏下改为1稍偏上。二绑也叫“绑水”,目的是使鱼肚子里留有的水分不能泄出,从而起到保鲜保活作用。二绑一定要保持初绑时的方向与弯度,否则会伤着活鱼。
弓鱼能保活保鲜,一是因为保留了鱼腹内的水分,使鱼悬空而不缺氧;二是鱼被绑成弓形后不能动弹,避免蹦跳损伤致死或鱼胆破裂而味苦;三是弓鱼中通过吐污纳新这一程序,使鱼去除泥味,食用更为鲜美。除了保活保鲜外,弓鱼以绳为系,也大大方便了运输和顾客提带。
弓鱼是当地淡水养鱼户必须掌握的技艺,弓鱼技艺的传承包括家族传承、邻里传承、朋友传承和同行传承多种。在这多种传承方式中,又相互兼有,一人可同时先后传授多人,传授快,一传十十传百,传进了千家万户。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建瓯鱼产量大增,弓鱼作为产品受到市场广泛的认可,同时弓鱼技艺也有逐步走出建瓯之势
10.枣泥山药糕
枣泥山药糕
枣泥山药糕做法:
1.山药切段,上锅蒸熟后去皮。趁热放入白糖,并碾成细泥。
2.红枣蒸熟,用搅拌机打成枣泥。
3.在正方形的保鲜膜上均匀的撒一些糯米粉,放一勺磨好的山药泥,压扁平后,放入枣泥,将保鲜膜四角合起,捏成圆形。
4.将3放入冰箱冷藏,食用时取出,轻轻撕开保鲜膜,将冰冻后的糕点放餐盘中蒸熟,撒上芝麻即可。
温馨提示:
黑芝麻可换成椰蓉,用泡好的枸杞作点缀,外观也很漂亮。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