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熊城
——《山水闲聆》
星溪好似砚池波,提起珠山当墨磨。
古塔一支堪作笔,挥毫云彩不嫌多。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浙交界处。介于东经°33′至°47′,北纬27°05′至27°23′之间,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46公里。东与寿宁、周宁,西与建阳,南与建瓯、屏南,北与松溪以及浙江省的庆元等7个县相邻。
政和县历史悠久。政和县始自关隶镇。五代闽国时期,闽王政权软弱无力,地方军阀割据。闽国北有吴越,西有南唐,你争我夺,战事频繁。闽王王延政以建州立国,统治全闽。为了增强抵御吴越、南唐两国的能力,于后晋天福六年(公元年),在与南唐、吴越两国的毗邻地区增设温岭、松源、关隶三个镇。
关隶镇析自宁德县北部与吴越毗邻地区的关隶乡。全境高山重叠,地势险要,疆域广阔,是驻军布防的重镇。全镇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94公里,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其范围包括现在政和县的外屯乡、杨源乡、镇前乡、澄源乡以及周宁县的泗桥乡、纯池乡大部与寿宁县的大部分地区。
北宋咸平三年(公元年),升关隶镇为关隶县,析建宁军建安县的东平、长城、高宅、东衢、感化等5个里,约平方公里的地方并入关隶县,县治移到感化里东岸口黄熊山麓。关隶县总面积增加到平方公里左右。宋政和五年(公元年),因茶赐名,关隶县更名为政和县,其疆域不变,迄今已建县逾千年。政和(公元年-公元1年10月)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8年。
历史沿革:
五代永隆三年(公元年)划宁德县关隶里置关隶镇;
宋咸平三年(公元年)建关隶县;
宋政和五年(公元年)诏改政和县。历属建宁军、建宁路、建宁府、建安道;
明景泰六年(公元年)析出东北部置寿宁县;
年5月20日解放,历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福安专区、南平地区、建阳专区(地区)、南平地区、南平市。(年2月至年8月、年7月至年3月曾两度与松溪县合并为松政县)。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