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蓝色“南平共青团”
选取当年没有料疤的红、白芽菜芋蛋各半(马铃薯也可,但味道稍逊),洗净热火渫熟,冷水稍淋,剥净芋皮,趁热倒入钵里捣烂。将事先准备经碾磨成灰的山粉(或蕃薯粉),按适量掺入拦匀,调成糕浆状,再揉搓成水饺坯大小,捏拿压成片状,包入瘦肉打剁成的扁食馅,如同包水饺方法包捏成菱角形,滚水下锅渫至浮起为熟。
起锅后将芋饺盛入骨汤内,撒上麻油、米醋、葱花、蒜酱、胡椒粉或姜末等即成,也可干拌着吃,吃芋饺还是推荐到建瓯东游街,味道比较正。
建瓯美食芋饺的由来
建瓯美食芋饺又称作为枷鞑仔,相传清顺治戊子年间,清兵攻取建宁府城,上演戊子屠城的悲剧,清兵南下的前后,府城百姓、官员、商贾、名儒纷纷四处出逃,遁入深山密林村野避难。山村民众原有以山间蕨草淀粉调水,随手搓成粒状煮食充饥之习。这时正是夏日,储粮已难支突然倍增的人口,只好以杂食补充。有道是山高皇帝远,乡间相对平静,为了招待逃难的贵客,有的巧妇就将芋仔渫熟去皮打浆,参和山粉搓成面团,加包笋菜、肉蛋、螺肉、兽肉剁成的馅,捏成三角棱丁形的食物优待客人。
逃难的人们因而记起了古代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就把那些屠城清军头目叫成鞑仔,为泄恨出气,遂叫这种食物为枷鞑仔,吃这种食物,就叫吃枷鞑仔,暗喻吃掉杀人如麻的清军头目,从而巧妙地将屠城血泪融于千家万户的食俗之中,流传至今。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