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瓯新闻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建瓯环境
建瓯景区
建瓯气候

腔调地名之争与历史情怀

你听过的最美的地名,是什么?汤显祖早已给出了他的答案——徽州。

从氤氲着水汽的白墙黑瓦中走来

徽州带着皖南的古韵,恍如画中的神仙妃子

她鸦鬓簪花,亭亭而立,也难怪

唯有这样的徽州,这样的山水

才称得上是“一生痴绝处”

历史沿革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所置的歙州。北宋宣和二年,方腊率众在歙县起义,先后攻占了江南六州52县。宋徽宗宣和三年,平镇方腊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康熙六年(年),安徽省(取安庆、徽州二府之名)成立。

于是有人说,安徽只剩安庆,没有徽州,就不再是安徽了。不仅如此,江苏省之名取自江宁(南京)、苏州,甘肃省之名取自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福建省之名取自福州、建州(建瓯),有很多地名均已消失,湮没于史册之中。

关于徽州的山水,李白曾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当然,如果你想在地图上找到这样的徽州,怕是找不到了。一府六县被拆分在两省三市,绩溪县划归安徽宣城,婺源县则划归江西上饶。不但如此,徽州之名也已被黄山取代。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原属徽州地区的石台县划属池州地区,绩溪、旌德2县划属宣城地区。

国风君今天想谈的,正是这黄山。

29年后,借着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的契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李辉再一次撰文呼吁恢复徽州地名。4月13日,李辉在人民日报发表一篇名叫《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的文章,他说:

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

天涯、知乎上也有几篇关于古地名的文章流传甚广

除了不见徽州、只余黄山外

也有兰陵变枣庄、牧野成新乡的例子

有人感叹:最美的地名,早已不在。也有很多人在问:恢复古地名,有多大的必要?

近年来,襄樊找回了襄阳,荆沙也找回了荆州

从此我们能真真切切地在地图上感受到“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

说到荆州,我们也能想起“大意失荆州”

三峡仍在,白帝已故,诚然是种遗憾,

而徽州、襄阳、荆州尚存,

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找回自己名字的机会?

“古今地名历史情怀”正本清源为徽州复名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徽州的改名和复名分别对应了什么样的背景。

邓小平同志在年时说道,徽州要努力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急需发展的时候,党中央包括当地政府以旅游产业作为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黄山附近的屯溪机场作为上世纪中期当地最重要的通道和中转地背后可获的利益是黄山本身旅游业的几十倍,包括其他通过黄山可以获得的政策利益,共同促成了徽州改名为黄山。而今天,面对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改名热潮,黄山市的一部分人也开始怀念起了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曾经的历史,怀着一颗致敬文化的心,复名徽州的声音渐渐清晰了起来。

徽州之所以和黄山争的难分难解,主要是因为两者各有所长,旗鼓相当,下面,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两个地名背后隐藏的利弊内涵。

徽州

有人说,把本应命名成徽州市的徽州地区命名为黄山市,是一种制约旅游,不利行政,贻害游客,泯灭文化,割舍传统的行为。

首先,将徽州更名为黄山,为日后黄山的发展埋下隐患。

第一,三十年之前,我们秉持着以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将徽州更名为黄山,可是,在黄山的名号已经实实在在打出去的今天,在与黄山为主导的旅游业已发展至近饱和状态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发展模式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将黄山市政府驻地从黄山的甘棠镇改到屯溪,将徽州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到宣城地区,这些被嘲笑为乱点鸳鸯谱性质的行政划分带来了什么?让现有的黄山市独占徽州之名是否名副其实?会不会有失公允?是否在为未来类似“刘邦故里”,“诸葛亮故里”之争埋下隐患?我国曾经由于追求发展旅游业,而进行的行政区划调整,为该地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多大的隐患呢?

其次,徽州的改名不符合民意主流。30年前徽州名牌消失被黄山之名所取代的时候,黄山和徽州地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当地人民怨声载道,有民谣道:“绩溪哭,歙县告,屯溪跳,旌德恼,山上叫,山下闹。”人民日报刊载《可惜从此无徽州》报道,陶行知的夫人作为徽州人也向人民日报写信,指出不希望将徽州更名为黄山。30年之中,认同徽州之名的民意并没有改变,只是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自由,普通人发声的机会与渠道也越来越多,仿佛一座城市的命名不再是当地几个政府官员拍板就能决定的事情,30年之后的今天,面对民意不改当年的现状,复名徽州成了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黄山

再者,黄山这个名字也为该地区带来了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从信息含量的方面来说,地名作为信息载体,地名承载的信息功能使得地名成为该地的天然广告。尤其是旅游城市的行政地名对于该地的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黄山市的山字先声夺人,给人的最直观的信息是座山,喜爱风景名山的游客自然会选取它,那偏好历史文化,名胜古城,民俗风情的游人则不会将它纳入考虑范围。可是当地除了黄山风景区,难道没有徽州古村落吗?因此与名为徽州获取的信息量陡增多倍,徽州不仅有世界级的自然名胜,还号称文物之海,如此剖析来看,徽州域名的信息量是开发很迟的黄山这一山名的信息量无法比拟的。而它本身具有的丰富信息量抛弃,采用信息量小的地名以偏盖全,乃为不明之举。

最后,徽州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中赫赫有名,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若徽州文化的地名载体消失则意味着历史中断,徽州文化品牌也随之消亡。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曾经一府六县,叱诧风云的地方,如今仅仅缩小为一个四镇三乡的小小县级区,这岂不是对徽州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嘲弄?而复名徽州正体现着当地人民对于该地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视,当我们呐喊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口号时,面对当地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我们难道不应该尊重吗?

正如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同志说,徽州改名黄山是没有文化知识,没有历史知识的表现。为古徽州复名,是为了找到乡愁的载体,也是为了找到文化的归途。

劳民伤财切莫空谈情怀

近日,黄山市首任市长称:考虑到文化的正本清源,现在是改回来的时候了。的确,将徽州改名为黄山,是一种草率的体现,但是在黄山已经有30余年历史的今天,在黄山市为海内外所熟知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再改回去吗?地名对于外地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定名的首要价值在于对市民生活的便利,以及通过地名的作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地区并不是命名为黄山就无法发挥其历史文化名城的作用,我们更应该看到再次更名所带来的巨额成本。改名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如襄樊改名为襄阳时,政府更改地图,牌匾,公章等开支,花费上亿。如甘肃省天水市,将秦城区更名为秦州区,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天水方便直接回应,更名的副职接费用在万元到万元之间。比襄阳市与天水市更大的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据专家估算,如果改名至少需要花费10亿元。可能会有人认为,面对我们的历史文化内涵,区区的经济压力算什么?可是当巨额更名费用以财政税收的形式负担在当地每一个居民头上的时候,我们还能说,地名的更改促进了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吗?除去经济成本,因改名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是无法估算的。地名更改后,市民需要更改户口本更改身份证更改房产证更改经营许可证,等等。例如襄阳改名一周年时,还有记者发发现,许多客运站售出的长途汽车票终点站依然写的是襄樊而非襄阳。在北京机场用语音查询航班电话时,若想查询襄樊的航班信息若说襄阳,语音系统便无法识别,报出错误的地名。这一方面说明襄樊改名襄阳的后续过程是不完善的,另外一方面也证明了,现在地区改名以后需要承担的隐性成本是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当我们的政府要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时,我们却因改名为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如此多的困扰,那这个改名到底是服务还是打扰呢?徽州的确是一个富有情怀的名字。而面对徽州复名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情怀究竟能不能左右现实?以恢复文化传承为由更改地名,又有多大的合理性呢?

徽州复名之争绝非孤例,关于古今地名的讨论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但抛开“是否”这两个字,无论是襄阳、荆州、徽州的寻名之路,还是北京市“不崇文、无宣武”所招致的反对之声,不管是仅仅出于情怀,还是基于站在历史学的角度上,这都是国人历史文化精神正在渐渐觉醒的体现。而对于这类事件,上到城市规划专家,下至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市民,除了他们,我们作为史学生也该以事实求是的心态发出自己的声音。

面对徽州的辉煌历史,面对黄山的迅速发展,面对今天关于地名之争的舆论分裂,我们自然可以站在舆论的任意一边发声,但是作为历史学院的学生,我们更应该站在事实和舆论的制高点上,通过现实透视我们的历史文化。当黄山和徽州这两个名字有属于自己的深层含义时,只能争出一个此消彼长的短长。但是在我们这些读史学史的人眼中,历史的情怀可以与现实相结合。地名之争带给我们治学的启示,则是美美与共的第三条道路。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此文纯属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部分特别感谢:刘苗

编辑:王帅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阅读李辉《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赞赏

长按







































北京学生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能否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ouzx.com/joxw/26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