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备五方之俗”,再拾百年遗风
盘点建瓯古今风俗
男女不混于途,少长各攻其艺。民畏官府,上重清议,农力甚勤,不事商贾末技。
——《建安旧志》
福建地处东南丘陵,多山丘沼泽,古时交通不便,导致不同地区人们来往较少,翻一座山方言不同,隔一条河规矩有变,甚至做到了“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旧有“八闽首府”之称的建瓯更是如此。解放以来,科技日益发达,生产逐渐集中,建瓯人民在摒弃糟粕恶习的同时,也淡忘了不少铭留史册的风俗习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探闽溯源”小分队寻访古迹,翻阅史书,来为大家盘点建瓯那些被淡忘的,抑或是仍然风行的风情民俗——
一、二月二,吃干净
与各地普遍的“二月二,龙抬头”有所不同,建瓯人民常说“二月二,吃干净”指的是在二月初二必须将过年期间囤积的食材、年货全部吃完。这是由于建瓯人民在旧时习惯在过年时囤积大量的食材(如板鸭、香肠、腊肉、卤货等),而在科技不发达时,大量的食物即使经过处理,也难以在南方渐暖的天气中长期储存,因而养成了在一个月之后将过年存粮全部吃光,以免食物变质。同时吃光存粮也是对新年新一轮耕种的一种激励,让劳动人民更加积极地开始播种。这个风俗至今在农村以及城里部分家庭仍然延续着。
二、清明节插柳条
清明节日,过去建瓯家家户户门前都要插上柳条,那是为了纪念唐末五代时期“全城众母”练氏夫人保全芝城免遭屠城惨祸的大恩大德。
练氏夫人本姓杨,名隽(一说名寯),浦城练湖人,所以人称练夫人。南唐将领王建封有恩于练氏夫人,在唐兵获令屠建州城三日时将一杆白旗交予练氏夫人,让她插在门上以免受屠城灾祸,同时赠予金帛。练夫人把金帛和白旗退还给王建封,告诉他们,如果要屠城,先杀了她,她宁愿与全城共存亡。王建封听了非常感动,于是下令禁止屠城。命令一下,全城奔走相告,欢声雷动,深感练夫人活命之恩。自宋朝开始,建州百姓每到清明之期,便会在大门两旁插杨柳枝条,以表对练氏夫人的怀念。
三、除夕皇帝戏
建瓯有句俗语:“没钱没米尽受气,都御坪里做皇帝。”
古时都御坪三圣公王庙前有座戏台,每逢除夕要演唱戏剧,欠债无力归还的人,都会到那里看戏,人多势众,讨债人也难以强为,久而久之,因习成俗,谑称为了避债而去看戏的人,就像是“做皇帝“一样,连都御坪演的戏也叫做”皇帝戏“。此风俗在年消失,三圣公王庙现也被拆除。
四、吃闰月饭
每当年逢农历闰月,则父母(兄弟)在闰月要备办简单酒菜,请女儿(姐妹)回娘家团聚,称为“吃闰月饭“。女儿(以头年为重)要向父母(兄弟)送鱼、鞋等物,父母(兄弟)回赠蒲扇、雨伞、裤料等物,寓意”招子“、”保护“、”富贵“。以示女儿有父兄做靠山做庇护,夫家人不能欺压她。此俗解放后逐渐扩大。
五、挑幡
挑幡艺术几百年前就开始在建瓯民间流传。相传在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收复台湾。当时建瓯城郊大洲村的青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在收复台湾之后,部分将士于农历正月二十四凯旋,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家家户户设酒宴,村里还搭台唱戏庆贺。当时,将土们将带回的军旗置于长竿之上,尽情挥舞,藉此纪念壮烈捐躯的弟兄。从此,每逢正月二十四,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鸣锣,将旗竿来一番装点,舞动一番,以表庆祝与纪念之意。随着岁月流转,便逐渐淡化成了当今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
建瓯挑幡制作工艺上有独特的风格。就形制而言,建瓯挑幡的幡,要求选用一根约l0米长的笔直毛竹,削去枝叶,凉干后,外上朱红油漆,画上各种吉祥图案;竿顶扎着彩灯,彩灯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四周缀挂着数只小铜铃,塔底顺杆悬挂绵幡一幅,幡幅上绣有褒颂词句。据鉴定,最长的幡为10.2米,幡重为20.6公斤。
六、在小松源过年:乡镇的独特风俗
建瓯正月间举办宴席于活动招待各地亲友,同时各村习俗不同,形式各异。为了防止时间冲突,照顾各方亲友,建瓯人民约定俗成,各地区协调合并,分日过节。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小松源。
小松源将正月节日和五六七八月的某一节日合并起来,各村在正月选个节日招待亲友。陈田过初七,封山过初九,上元、李园过初十,后洋、黄塘过十二,东源过十三,山边过十四,埂尾、湖头、渔村过十五、埂头过十六,定高过十七,穆墩过十九,屯仔过二十,路后过廿一,岭下过廿四。
建瓯的这类风俗在解放后大多逐渐消失,但近年来又有所恢复,其中以小松源最为明显。这说明时代的进步并不只是让人遗忘旧俗,仍有许多拥有纪念意义的风俗被保留、被重拾、被兴盛。
建瓯传统饮食小览
滑动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