厝桥,是闽北古代桥梁建筑的一大奇观。旧时所建厝桥多以大杉木相架,上铺厚木板再铺砖石,用古建筑的方式建上桥厝,五彩飞楹,古色古香,桥内供奉佛念龛。现时建的厝桥多为石头拱桥,上建桥厝,但建筑风格比古厝桥相差甚远,厝桥多建在村中或村头村尾既是交通要道风景名胜又是人们乘凉歇息活动场所。集过往行走、农副运输、休闲游玩、集会议事于一体的古廊桥在道路不发达的古代,尤显其商贾车旅,遮风避雨的黄金通道地位。
建瓯市境内现存木厝桥32座,惟吉阳步月桥独领风骚,久负盛名。步月桥是当地吉阳镇通往大夫、圭历、巧溪、张坑山区行政村的交通枢纽,是闽北现存最长、净跨度最大、伸臂木梁结构的木厝桥。
步月桥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清乾隆年间,该桥被商贾张士华在玉溪河放木时冲塌,赔偿七百万枚铜钱修复;到道光五年、光绪十九年,葛军操和玉溪大夫村村民黄声遏又两次募捐修缮;年在建瓯历经二百年一遇的“6.22”特大洪水肆虐下,玉溪河堤岸坍塌,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桥基向下游一侧倾陷,步月桥处于危在旦夕之中,在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下,于次年筹措资金90万元,修旧如新,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座人民群众纪念抗洪救灾的丰碑。
步月桥全长.5米,宽6.05米,桥上木厝42间均为瓦盖遮顶。桥体材料都是用本地上乘的杉木制成,上下纵横交错的木构件都凿榫无误地紧密衔接吻合,整座大桥找不到一钉一铆。漆黑的顶瓦,刻下的是岁月,桥栏上排列整齐的挡雨板,似穿着蓑衣立于风雨中的老者,上面停留的又何止是岁月?从高处望去仿佛一条奔腾向前的蛟龙,又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玉溪河畔,光芒四射,把大好江山点缀得绚丽多彩。
吉阳镇的玉溪和吉阳两个村子,数百年来都有挂灯笼的风俗。灯笼分红、白两色,红的象征吉祥生财,白的象征平安添丁。每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人们踏着月光,沿着那条青石铺就的街道,赶往木厝古桥——步月桥。
在这里,无论你是村民还是游客,只要你有看中的灯笼,即便是别人刚挂上的,你也可随意取下,把它带走,不用付钱也不必遮遮掩掩,没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步月桥上摘灯笼,这是当地百年来“顺理成章”的民俗。但取灯笼者,不论红白,必须在次年的当晚“以一还十”地把灯笼送挂到步月桥,好让这一传统文化民俗延绵不断,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所以每逢中秋夜晚,黄澄澄的月亮顺着深深的墨一般黑的沟壑,把它那清洌的光辉洒满山村大地,云集于此的灯笼与烛光互相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每个建瓯人的“廊桥遗梦”。
褪去了夜幕的面纱,洒下了银光,傍着步月桥的小溪,宛若银龙翻滚,往来穿梭的人群,欢声笑语。月夜中,村头跃动的尽是点点灯火,宛如数不尽的星星落入凡间——多少祈愿,尽寄其中。
(来源:市委新闻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