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瓯新闻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建瓯环境
建瓯景区
建瓯气候

黄纲兴以建安盏为例探究传统ldquo

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该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道工序的人,我们称之为工匠。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精神,即“工匠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本文以建安盏为例,探讨传统“工匠精神”的当代传承。

建安盏;工匠精神;当代传承

“工匠精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理解起来也是见仁见智。在笔者看来,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应该都算得上“工匠精神”。笔者从事建安盏创作多年,始终秉承“工匠精神”,坚守着对陶瓷事业的信念,执著于专业技艺的传承,对“工匠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当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它指的是一种职业精神,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具体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手工业的兴起与繁荣。从层次上划分,“工匠精神”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道德层面,另一种则是制度层面。它也在发展中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传承、开放等不同阶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宰相管仲便提出“四民分业定居”理论,将社会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职业群居,世代相传,而当时绝大多数的工匠集中在官办机构或私人作坊劳动。这一时期齐稷下学宫的一册官书——《考工记》中记载的工艺技术规范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手工艺行业的制度汇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对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艺的一系列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的详解,从中可以追寻出上古时期“工匠精神”的源泉。

到了宋代,“士农工商”的界限被打破了,传统的“抑工商”观念也被逐渐抛弃,工匠的社会地位得到肯定,手工业得以快速发展,工匠技艺越发成熟。明清时期,工匠开始拥有自己的专业品牌和社会名望,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能够在所属作品上铭刻姓名,还可入朝为官。而文人参与匠事,工匠从文人身上取经的现象,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水准与工匠的社会地位。

在中华文化视角下,“工匠精神”包括以下三种内涵:一是“尚巧达善”的工作追求。“尚巧”指在创作过程中追求技艺之巧,这是工匠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也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群体的鲜明特征,而“达善”则是工匠全力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以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二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工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与解决问题,进而获得自身的成长,追求臻于至善的最高境界;三是“德艺兼修”的职业信仰,说的是在力求技艺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行”。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受到机械化大生产的挑战,传统的工匠群体不断减少,甚至为了谋生而成为生产流水线上的一员,不再对作品全权负责,个性化特征被削弱,个体的“工匠精神”势必大不如前。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机械化的流水线生产越来越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手工业也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品牌文化理念,实质上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提炼。而今,“工匠精神”的影响不仅仅限制在手工行业内了,其指代的群体也不再局限于“工匠”一职,对于科技、文化等研究领域人群同样适用。“工匠精神”不但成为了个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而必备的职业素养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更是当代社会和行业不可或缺的发展基础。

“工匠精神”的当代传承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可以发现“工匠精神”实际上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适用群体也在不断扩大,但精神内涵是一致的。笔者的家族,自清末开始,世代均从事瓷艺创作。在清光绪年间,先祖主要从事缸、碗、钵、盘等家庭日用陶瓷的龙窑柴烧,直至上世纪80年代,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成功复兴,才开始转为烧制建安盏。笔者为建安盏烧制第四代传承人,年入选建瓯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故而本文主要以建安盏为例,探讨当代“工匠精神”的传承。

建安盏属于建盏中的一类,二者同根同源。建窑遗址主要位于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古代属建安县管辖,其管辖期长达八百余年,故此地所产的黑釉瓷器称为“建盏”。实际上,根据古代的县区分布,在东汉至宋朝年间,水吉隶属于建安县,在后来的地域划分当中,建安与欧宁合为建瓯县,在民国时期,水吉又被独立为县,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被划归入建阳县。因而建安盏实际上便是建盏,只是因地域划分不同而被冠以建安盏之名。年,建安盏烧制技艺入选南平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不可否认,随着现代化机械大生产的革新和出现,机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原本工匠的位置,工匠赖以生存的手工技艺抵不过现代化生产的高效率,日渐衰微,但在某些领域之中,工匠们烂熟于心的操作方式仍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建安盏身上,记录了宋代的人文风情,铭记了宋代的审美趣味,镌刻了宋人的洒脱风范,其烧制不止是对器物的煅烧,更是对工匠在精神上的一种锻炼。按照传统的建窑烧制工序,建安盏需要经历选矿、淘洗、配料等13道工序,日夜不停地烧制三天,才会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现世。建安盏的成品率不高,哪怕在理论知识丰富、科学技术先进的当下,以传统方式烧制,其成品率也不过在两成左右,在古代则几乎是“听天由命”,被视为天工与人工相合的艺术,深藏着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传统匠人对待手艺是一种崇高的态度,并以自身传承为荣,以热忱与好奇的心态对于艺术孜孜不倦地探索,他们敬业、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在今天依然适用,但传承方式已发生了转变,更多的采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除了传统工艺技法的磨炼外,也更加重视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他们不仅仅是在传承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更多的是以中华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作品“讲述”中国的故事。故而,当代的“工匠精神”除了原有的敬业、精益、专注、执著等,还包含着创新、变革、文化传播等内容。

传统工艺与当代科技,在不少人看来是一组矛盾的对象,实则不然,只不过在使用工具和表现方式上有所变化罢了。作为新时代的匠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用精彩的作品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的“工匠精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1]王国领,吴戈,.试论工匠精神在现代中国的构建[J].中州学刊,,0(10)

[2]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职教论坛,,0(22)

[3]袁远维扬,王友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及其伦理意蕴[J].怀化学院学报,,37(10)

[4]田守雷[1,2],.中国主流劳动价值观变迁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38(3)

黄纲兴简介:

年生。中级陶瓷工艺美术师,南平市工艺美术大师,南平市特级工艺美术师,建瓯市建安盏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大展宏图》(柴烧)获第十二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银奖。

来源:东方收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ouzx.com/joxw/664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