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日报1月16日消息,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他的名字曾是绝密
隐姓埋名几十年
直到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
他的一生
只有两次公开亮相
一次是年
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年9月18日,于敏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发言。新华社发
另一次是年1月9日
国家科技奖颁奖
他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习近平向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奖励证书
他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跟钱三强、邓稼先、程开甲等
为国“铸核盾”的功勋科学家不同
他没在西方名校留过学
没喝过一滴“洋墨水”
这位“国产土专家1号”
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
硬是在一张白纸上
书写了中国人用世界最快速度
独立研制出氢弹的神话!
重要成就
突破氢弹原理,解决热核武器物理中的基础问题,成功建立氢弹模型。
用2年8个月,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氢弹,创造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比美国少用4年半。
世界上有五个国家拥有氢弹—美俄英中法,却只有两种氢弹—美国氢弹和中国氢弹。核武器核心是构型,世界上只有两种氢弹构型,美国的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也称于敏-邓稼先构型)。于敏构型比美国的T-U构型更加巧妙,因此中国首爆氢弹体积比美国的要小。
放弃兴趣隐姓埋名
于敏,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他在抗战期间的沦陷区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同学父亲的资助他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条件是毕业后到资助者公司就职。大二时,凭着对物理的一腔热爱,于敏辞谢资助,转至理学院物理系,靠吃窝头就咸菜完成学业。新中国成立,于敏考取本系研究生,年毕业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于敏(后排左一)和同学们在北大理学院荷花池
我国研制第一枚原子弹时,有关部门部署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一步。年底,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请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于敏服从了安排。客观地说,这次学术转向对他的个人损失很大:向来喜欢基础研究,当时已很有成绩。相比之下,核武器研究任务重,集体性强,一旦投入意味着放弃一片光明的学术前途,开始另外一种隐姓埋名的人生。
多年后,他曾对记者说: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留下惨痛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依靠勤奋取得突破
涉足深奥的核理论研究之初,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是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和于敏等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高峰。彭桓武院士曾评价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则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于敏如饥似渴掌握和了解国外的相关信息,在当时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探索理论。从原子弹到氢弹,各国突破原理试验用时多年,主要原因是计算繁复,我国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95%的时间分配给原子弹计算。于敏领导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几年间,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了出来,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认识。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第二年,38岁的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他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
于敏与邓稼先
年底,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研究过程用时之短,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后来,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中国第一颗氢弹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
苏联用了六年零三个月
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
法国用了八年六个月
而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中国抢在法国前面
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中国的氢弹从无到有
完全是自主化产物
是最地道的中国制造!
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被授奖章名字浮出水面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排在专家名单第一位的于敏,并不像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那样家喻户晓,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初,他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我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我国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我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我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我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们当初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才研制核武器的。如果丧失了威慑能力,我们就退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就要受到核讹诈。但我们不能搞核竞赛,不能被一些经济强国拖垮。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以保持我们的威慑力。”于敏说。
直到年,于敏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上正式退下来,他的名字才不再是绝密。名字解禁后,于敏才有机会第一次出国,走走转转。
爱好文学与京剧
长期从事氢弹研究,艰苦的工作条件再加上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于敏的身体一度很虚弱,走路都困难。一次热试验前,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岗上看火球时,头冒冷汗,脸色发白,气喘吁吁。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年1月,他和同事一起踏上了去往西南的专列。因为临时增加的车次,所以车速很慢,有站就停有车就让。有时在深山峡谷中一停就是好几个小时。挤在没有厕所的大闷罐车厢内,休息不好,加上胃病发作,整整四天四夜,差点把他折磨死;年,一次返回北京的列车上他开始便血,回到北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至少有三十多年,于敏每天休息不足6小时,枕着古诗词入眠,是独门的催眠秘笈。“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直到如今,曾经夜夜陪伴的诗词,仍是信口拈来。
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是这位大物理学家最大的爱好。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如今一天至少要拿出3个小时读读喜爱的书:《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读书不在多,而要抓住精髓,不被书所累。我虽然从事的是物理研究,喜欢的却是传统文化和历史书。”隔三岔五,老先生还会去看上一次打小就爱看的京剧。
在年召开的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
授予于敏等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
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经历近半个世纪与“核”共舞
于敏有自己的看法:
“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完全禁止
可是,我们不能没有核武器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
但也绝不能受旁人欺负!”
这就是于敏
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
未改一颗鞠躬尽瘁赤子心!
“愿将一生献宏谋!”
他用一生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
在世“两弹一星”元勋(3位)
王希季(.7.26-)火箭、卫星
孙家栋(.4.8-)导弹、卫星
周光召(.5.15-)原子弹、氢弹
已故“两弹一星”元勋(20位)
王淦昌(.5.28-.12.10)原子弹、氢弹
赵九章(.10.15-.10.26)卫星
郭永怀(.4.4-.12.5)原子弹、氢弹、导弹
钱学森(.12.11-.10.31)火箭、导弹、卫星
钱三强(.10.16-.6.28)原子弹、氢弹
王大珩(.2.26-.7.21)卫星、原子弹
彭桓武(.10.6-.2.28)原子弹、氢弹
任新民(.12.5-.2.12)火箭、导弹、卫星
陈芳允(.4.23-.4.29)卫星
黄纬禄(.12.18-.11.23)导弹
屠守锷(.12.5-.12.15)火箭、导弹
吴自良(.12.25-.5.24)原子弹
钱 骥(.12.27-.8.28)卫星
程开甲(.8.3-.11.17)原子弹、氢弹
杨嘉墀(.7.16-.6.17)卫星
陈能宽(.5.13-.5.27)原子弹、氢弹
姚桐斌(.9.3-.6.8)导弹、火箭
邓稼先(.6.25-.7.29)原子弹、氢弹
朱光亚(.12.25-.2.26)原子弹、氢弹
于 敏(.8.16-.1.16)氢弹
新民晚报(ID:xmwb)综合自北京日报
编辑:施雨
星标☆小新了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