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壹起伴您和家庭成长的第天
童年与成长,是关乎每个人的永恒话题。
由知名记者、主持人周轶君亲自导演、策划并拍摄制作的教育旅行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上线半月,目前仅播出3集,豆瓣评分就一路飙升至9.2。
关于周轶君,喜欢《锵锵三人行》和《圆桌派》的观众肯定不陌生。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温柔知性的外表下,这位70后的上海姑娘还曾是新华社唯一常驻加沙、亲历了加沙战争的战地记者。根据《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68%家长高度焦虑教育问题,最焦虑时间是(孩子)幼儿和小学阶段”,包括为人父母者自身发展等问题,一直在啃噬家长们不安的心。见惯大风大浪的周轶君也不例外。因而这次,她把焦点放在了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上。站在2个孩子的母亲与教育从业者的角度,她耗时整整1年,走进了5个教育理念、社会氛围截然不同的国度——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深入其课堂、校园与家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切身交流,最后回到中国,探寻中国人自己对于成长的认知与追求。这一场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引发了中国观众的激烈讨论。
01一种教育方式反映一个国家的性格提起芬兰,许多人会想到芬兰式距离与冷漠。排队间隔距离至少要1米,公车上紧挨着的座位是无法忍受的。这个只有余万人口的国家,却号称教育最强国。芬兰人甚至敢说:芬兰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因为每个学校的质量都一样高。这里的孩子上学极其自由。在纪录片的镜头中,感觉这里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游乐场。学生们有聚在一起玩手机的、打游戏、玩桌游的,甚至还有翻跟斗和跳舞的人。即使在课堂上,也是有的打扮稀奇古怪,有的光明正大吃东西。
但是,学生的高度自由,是以老师的兢兢业业为前提。出现在镜头中的拉妮老师,负责教小学三年级。她讲一堂主题为《时间、年龄、我》的课,能穿插着艺术作品、数学、生物、芬兰语言文学……为此要准备许久。
她有5个孩子,但自己从来没有落下学习。为了取得芬兰文学教师的资格,她在取得学位后,还学了一年半的中文,连厨房都随手放着她的教学研究计划。
对于她来说,学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她能学到的知识,就是她教给学生的东西。她的老师这样教会她,如今她也这样教育着自己的学生。也许这就是芬兰人非常信任老师的原因之一。
但是老师如此认真,并不是为了学生的成绩。因为三年级的孩子没有任何考试,他们特意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老师们要评估的,不是学生学了多少东西,而是他们学习的方法。
而日本的教育理念,刚好和芬兰完全相反。日本讲究个人仪表,更讲究团体和规则。孩子们从小就集体练习坐姿,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一模一样。
从幼儿园开始,日本的孩子就被教育要遵守并维护团体的秩序和规则。东京的藤幼儿园,以独特的圆形设计闻名。设计师的初衷是可以让孩子自由出入各个教室,体会到自由和随心所欲。
但是如果认真看细节,就会发现这座“自由”的幼儿园,其实充满了各种规矩。教室入门处的地板上,绘制了拖鞋的图案,提醒孩子要把鞋子摆正。
水龙头原本是有水槽的,但后来被拿掉了。这样如果不及时关水的话,就会弄湿自己的脚,让孩子记住节约用水。
幼儿园的许多细节,其实都是在教育孩子:如果你一件事没有做完整,就会有人因为你的失误而受伤。他们的追求完美,是为了让团队更好,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与日本的追求完美相比,芬兰是一个朴素、安静、不浮躁的国度。因此他们的课堂非常自由,也注定不会照本宣科。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去森林上课,给每个人发一张色卡,让他们去森林中寻找匹配的颜色。孩子们需要观察,甚至闻味道,回答什么都可以,并没有对错。你可以说它是自然的味道,也可以说闻起来像苹果、像雨。
当芬兰的孩子在品味自然时,惯于生活在集体中的日本孩子则在学习分享与自我保护。幼儿园安排孩子们吃饭时,常常是6个人一桌,其中2个人自己带便当,4个人吃学校的配餐,配餐里会额外提供果冻。
在正式开动之前,孩子们要去交流沟通,和伙伴分享、分配食物。但是当分配结束后,老师们又会用“抢”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会说“不”。偷偷拿孩子的食物、装可怜索取,孩子们都会马上推开老师的手,并大声拒绝。
02什么是正确的教育?
这两种教育模式看起来是不是都很不错?然而,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东西。
日本的教育能教出守规矩的孩子,也会磨灭他们的棱角。因为日本的社会讲究团体,要学会照顾周边人的感情。但照顾了所有人的感情,最后唯独对不起自己。因此有的父亲直言,担心孩子的个性消失。
集体主义的教育,可以让团体变得非常强大,但是副作用也日益显著,例如霸凌现象。连日本专家都说:日本几乎不存在没有经历过霸凌环境的孩子。
而看上去让人羡慕的芬兰,也一样存在质疑的声音。有人害怕芬兰会变成一个福利太重的保姆国家,而不是有竞争力的资本社会。
甚至受访校长都觉得,现在孩子的生活太轻松了,丢失了芬兰曾经的努力精神。经历过苦日子的他,其实盼望着能有更多竞争。
所以,什么才是更好的教育?被人羡慕的教育并非完美无缺,被人批判的方式也并非毫无用处。当“个人空间第一”的欧洲系课代表芬兰、“集体主义至上”的亚洲系课代表日本——这两种最极端的教育模式逐一展现在你的面前,你能判断哪种教育模式更好吗?03他乡的童年,是打开认知的一扇窗就连周轶君本人都坦言,这部纪录片追求的不是实操层面的育儿经验,解决问题的ABC妙招,而是希望从“社会”这个更大的面向,寻求启迪▼“芬兰学校不考试,孩子为什么在国际测试中成绩那么好?一个小国家,为什么全球知名的创意设计那么多?对他们来说,竞争意味着什么,成功如何定义?”
“日本人做事完美到变态,小时候也这样吗?日本人的‘集体主义教育’,跟我们理解的是一回事吗?”
“印度的公共教育并不值得称道,为什么跨国企业中印度CEO那么多?印度人不满意教育体系如何自救?”
……
周轶君自己看得很明白:这部纪录片注定无法解开中国父母的补课焦虑和升学压力,但无疑可以作为带给国内父母的一次观念洗礼。当你眼界宽阔,再看待同样的教育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当你也产生新的疑惑,主动去寻找就一定会有所获。有趣的是,如果说传统是现代的童年,那么中国古人早就提出过十分先进的理念。在芬兰,“愤怒小鸟”的联合创始人竟讲起了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讲述日本那集,幼儿园的园长在最后题字的时候,引用的是孟子的一句话:“不为也,非不能”。周轶君说,最让她感动的是日本校长的手书条幅:孩子是大人的父母。大人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教育了自己。这次拍摄的整个旅程,于她而言也是一个更新自我的过程。这部纪录片的本意是为孩子去寻找最好的教育智慧,最终却发现:最好的教育,在于大人也变成学习者,不要停止成长。-end-
更多往期精彩内容
(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权威调查:中国儿童日均作业近90分钟,年均课外花费近万元》
《机器人编程、少儿编程、人工智能…这3位究竟是什么关系?!》
《别光顾着笑黄晓明,“明言明语”你可能说得也不少……》
《“我为什么要生你,我吃饱了撑的!”》
《“逆天改命”的15亿票房《哪吒》!全村的希望or祸害,就在于——》
《为什么着急垃圾分类?这条捡垃圾的美人鱼,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
龙应台:我们为什么学文学、历史和哲学?
宽松教育下,平成废物们是怎样炼成的?
《衡水中学,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
《如何把你的孩子变乖?这部暗黑童话道出真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