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该文发表于年第5期《福建基础教育研究》作者:林样根何如芳曾呈进)
摘要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1],它是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是连接书本中的地理与生活中的地理的纽带。校园地理社团建设是校园地理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地理社团地理实践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学校的课程是学校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地理课程而言主要体现在“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这四大地理核心素养,这其中地理实践力是在当前教育氛围下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中最难以操作和落实的素养。
校园地理社团指校园中以开展地理实践性活动和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生社团,它既是校园地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地理学科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重要途径[3]。年初,笔者所在学校建瓯一中组织学生成立了学生地理社团“地理探索协会”。社团成立以来定期开展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主要目的实验观测类、参观类、地理趣味游戏类等地理实践性活动。
一、实验观测类——以“杆影实验法测校园地理坐标”为例
地球运动是中学地理教学公认的重难点知识,因为其高度的空间抽象性也让很多刚进入高中就学习这块知识的学生难以理解和适应。要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知识如果只靠上课的讲解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我校地理探索协会的学生开展了“杆影实验法测校园地理坐标”的地理实践活动,该活动要求综合运用地球运动中所学习的一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杆影实验法测校园地理坐标
实验日期
.2.19(晴天)
实验地点
学校操场(场地开阔)
运用知识
地方时、区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参与人员
建瓯一中地理探索协会学生成员、指导老师
实验工具
1~1.5米的竹竿、手表、尺子、计算器、指南针、细绳
实验过程
①11:30之前将杆垂直立在操场草地上→②量出杆在地面以上的长度→③用指南针量出相对于杆底的正北方→④用绳子绑在绳子的底端沿正北方拉出一条线并将绳子另一端也固定用来指示正北方→⑤观察杆影位置的变化→⑥当杆影接近于与绳子重叠时准备记录→⑦当杆影完全与绳子重叠时两名同学分别记录下此刻的影长和手表时间→⑧根据所测得的影长与杆长的比值利用计算器上的反三角函数算出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速度计算出当天太阳直射点纬度;在算出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太阳直射点纬度两个数据后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计算出学校的纬度→⑨根据杆影和细绳完全重叠时所记录的手表时间(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计算出当地的经度→⑩综合上述计算结果得出学校的经纬度地理坐标。
实验结论及学校实际坐标
实验结论我校地理坐标为(27°35′N,°30′E);通过手机的GPS功能,查询到我校准确的地理坐标为(27°3′N,°19′)
偏差原因分析
实验测得的结论与准确的地理坐标相比,在纬度上偏差不大,但是在经度上和实际的经度有较大偏差。原因可能如下:①杆比较粗,不好确定什么时候和绳子完全重叠;②草地不够平坦;③杆有歪斜不够垂直于地面;④手表没有完全校准。
改进措施
①尽量找细一些的杆(但至少要能看清楚杆影);②实验要找更平坦的地方进行,比如沙地(将沙地捋平);③用细绳底端绑一块石头垂直放下来比对是否垂直于地面;④实验前要将手表和进行校准。
表1:实验观测活动的记录表。
通过这次实测活动,地理探索协会的学生不仅对地方时、区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等地球运动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使地理实践力得到提高。
二、参观类——以参观气象站为例
天气、气候既是我们容易感知的地理现象也是中学地理的关键性知识,但是各种气象数据是如何获取的,学生往往感觉很陌生遥远。为此,在事先和工作人沟通之后,笔者组织了地理探索协会的学生到坐落在学校附近的建瓯气象站(国家基准气候站)进行参观学习。
参观气象站
参观日期
.4.17(晴天)
实验地点
建瓯气象局及其观测场
参与人员
建瓯一中地理探索协会学生成员、指导老师、气象局讲解员
实验工具
1~1.5米的竹竿、手表、尺子、计算器、指南针、细绳
实验过程
①气象站工作人员在观测场简要地为学生讲解各种测温、测雨、测雪、测湿度、测风、测日照等专业的气象数据仪器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②学生在观测场自主参观和讨论→③学生来到气象站数据中心,工作人员为学生耐心讲解如何识读各种气象数据以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填写活动记录表
参观结束后,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活动记录表,用以记录这次活动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表2:参观活动记录表
此次参观,很多学生不仅第一次认识了各种气象观测仪器、了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而且还让他们深深的感受气象事业的重要性以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三、地理趣味游戏类——以“校园寻宝活动”为例
如何提高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是地理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其实,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地理趣味游戏的过程中来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为此,笔者在今年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技、体育、艺术”三节活动中,设计了“校园寻宝”的地理趣味游戏让学生参与进来。
地理校园寻宝活动
实验日期
.10.27
实验地点
建瓯一中校园
活动组织者
建瓯一中地理探索协会学生成员、指导老师
活动参与对象
全校学生都可参与(除地理探索协会成员),自愿报名,3人组成一队。
活动规则
①事先由地理探索协会的成员和指导老师互相讨论制定线索,并将这些线索放在指定地点。②活动当天,学生三人组成一个小组,每轮活动三个小组进行。③在活动出发点领到第一个线索(同一轮次的三个小组线索一致,不同轮次的线索不同),据此推理能够找到第一个地点;从第一个地点中,能够找到一个数字和新的线索,据此推理能够指引找到第二个地点,以此类推,能够找到三个数字组成的密码,然后返回出发点提交数字密码,密码正确且时间最快的小组获得第一名,以此类推评出第二名、第三名。但是如果提交的数字密码是错误的或者提交不出数字密码的则算任务失败。
线索举例
①15:00秋天(指向地点:出发点西南方向有一颗落叶的大树。思路:15:00指太阳方位,既学校西南方向,秋天会让人想到落叶。);②地壳运动(指向地点:地理园的地动仪。思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地震多发。);③桂林(指向地点:地理园的喀斯特地貌模型。思路:桂林具有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奖励方案
第一名小组成员各奖励精美地球仪一个,第二名小组成员各奖励地图册一本,第三名小组成员各奖励笔记本一本。
表3:地理寻宝活动记录表
由于该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报名的人数在活动刚开张不久后就超出了预期,只能截止报名,在第二天10月28日又组织了一场校园寻宝游戏。参与游戏的学生非常的积极,他们领到线索后绞尽脑汁的思考着、讨论着、奋力的奔跑着。这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且充满趣味性的地理游戏,能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学习娱乐两不误。
通过校园地理社团开展系列的地理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和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是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系列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该如何来应对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汪建国.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P+
[2]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内涵、特征与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4),P88-89
[3]曹家军.高中生地理社团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7),P65-67
地理广角镜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