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山外----陈铎作品集》,由壹号书社设计,雅昌文化有限公司印刷,近日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经销发行。
该书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先生作序,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我国著名人物画家尉晓榕先生题写书名,多名省内外著名理论家和画家为该书撰写了评论文章。《山里山外----陈铎作品集》分为山里与山外两部分,汇集了作者六年来在国内外写生与创作的一百多幅精品,全面展现了作者近年来在人物画创作的多样面貌与丰硕成果。
《山里山外》序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
古话说“双喜临门”。对于陈铎来说,今年可谓是他的双喜临门之年。其一,是他作品汇集出版,多年艺术创造的成果呈现出沉甸甸的艺术分量;与此同时,他的女儿于今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并且取得当年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考试“状元”,此为二喜。
之所以要用这样家常的话来谈陈铎,是因为许多年来我对他艺术发展的经历总体上是了解的。他扎根闽北山区,驻足武夷山下,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和美术组织活动,为闽北地区的美术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这片热土的一往深情,在他的艺术中首先展现出的是一种坚守的精神。在陈铎的绘画里,这种坚守的精神同时也体现出他心灵的纯粹,在当今中国画坛风起云涌、流派纷呈、潮起潮落的情势下,几十年来,他心灵笃定,甚至甘于寂寞地把自己的情感志向与个人追求注入笔端,融入画中。在他的画集中,可以看到他勤奋笔耕、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情怀,这是他的艺术十分重要的特征。
首先,陈铎以水墨艺术为主,但是他的艺术视野十分广阔。既对古往今来的国内外艺术历史多有涉猎,也对传统的文化做出了自己深入的专题研究。许多年来,一方面他驻守山里,另一方面他也怀想山外,并且时常前往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进行观访,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在他的艺术创造中发挥着非比寻常的作用。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最重要的便是讲求学养与修为,在二者融会贯通之际,便能使笔下丹青生发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文化的气息。陈铎从事的是水墨写意,传承的是文人画的流脉,在文人画的体域中,他尤为注重自己全面的修养,以思入画,以文入画,在笔墨中着重展现自身的学养与情怀,在他这本内容丰富的作品集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艺术在整体上的这种品质。
至于绘画的体裁,在陈铎的笔下几乎可谓是“有画无类”。他既擅长山水走兽,更长于描绘人物;既有大量的速写,更有许多直接的水墨写生与大幅经营。丰富的题材和多种的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景象:只要落入他眼中的,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无论是场景还是肖像,他都饶有兴味地捕捉下来,将它们创造为自己画面中绘声绘色的内容。因此,用“多面手”来形容他的绘画能力并不为过。
当然,中国水墨画在当代的发展是一个极为不易的课题。一方面是传统名家高峰壁立,不同学派经典丰厚,笔墨程式极为多样,另一方面是图像时代带来视觉环境的变迁和文化生态的转型,因而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出自己的笔墨语言,对每个水墨画家来说都是一种艰难的考验。在看到陈铎的作品整体之后,我认为他能够把握住传统笔墨写意中的“写”之一字,着重运用“写”的笔调笔意来塑造形象,构建画面的意境。更重要的是,陈铎的生性单纯使他能够无碍地看待这个世界的森罗万象。在他描绘“山里”的作品中,他大量择取了自己生活周遭的景色,尤其是武夷山的自然与人文风光。这些是他所熟稔深谙的生活环境,他在描绘这些山水城郭和生活世态时,就好像熟悉的旧友一般,以笔传情,同他们深情地对话交谈。他的小品能画得兴致盎然,大画也同样贯注连绵不断的感受,因此,无论尺幅大小,都洋溢出创造的“感兴”,一种种生动的情态和色泽跃然纸上。同时他也能够抓住富有地域传统人文的题材,例如画集中的《四平戏》系列,将如今罕为人知的乡土遗存用另一种方式记录与保存下来。
曾有画友询问过陈铎为何要如此坚持地驻守在闽北这片山水中,他却说道,“只要勤于行走,大山便不会遮挡住自己的视野。”因此,在“山外”的作品中,他则用更加宽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把自己的游历体验,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情都收入笔下。因此他的画面中既流露出一股活泼的、多样的面貌,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中国画家对于世界所秉持的宽阔胸怀。在这本画集中收录了许多他在游历中的作品,有些作品场面热烈,人物众多,在构图和造型上都呈现出“游观”的特点,特别鲜明地将“应物象形,随类敷彩”的“古法”转变为当代的表现语言,通过笔墨传达了他在游历中的一种真切感受。
值得一谈的还有陈铎的笔墨语言特征。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他的笔墨亦有鲜明的当代特点。他通过大量的速写积累起造型的能力,在笔线的组织特别是墨色的运用上表现出很高的品味。在书写与表意的体例中,可以看出他对艺术当代发展的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医院收费低白癜风治疗需多少钱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