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参考自潘长江先生所著之(我的伯父潘鉴宗)]
潘鉴宗,在上河乡是个大名人.也是抗战前的温州几大名人。与当时温州的大富商杨雨农,名士刘景晨,及后来的词学大师夏承焘过往甚密。北洋政府的段执政授予他上将军衔,属于北洋系统出身,任浙一师师长。而乡外所知的,却是他的养女潘希真,即作家琦君,文中点滴大多是关于潘宅,关于他的家事。电视剧《桔子红了》(原著者:琦君),更有假小说之名,而写潘宅男女情事之实。为长者讳故。潘鉴宗有四个老婆。琦君散文对大老婆,即她的养母,着墨最多,对于主持家政的二老婆,时有提及。而另两个,与琦君年龄相仿的,无子嗣而于高龄时所娶,在散文中鲜少提及.潘鉴宗,名国纲,生于1882.7.20,为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庙后村人,1921年在瓯海区瞿溪镇建大型宅院,即潘宅,即今天三溪中学所在地,琦君文学馆所在地。从此落户瞿溪。琦君便是在潘潘宅度过童年。琦君的文字,十有其九,是以此为背景的。逝于1938年七月三日(六月初六)。逝世时,蒋介石挽联:我思故人,大将令终天所靳,急流勇退古称难。他的老部下国民党办公厅主任姚琮挽:功在两浙。父母早丧,由祖父母抚养成人,十八岁时赴杭进东瓯中学读书,成立温州旅杭同乡会,任会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秀才,次年入福建武备学堂,与李济深同学。光绪三十二年入保定北洋陆军学堂,蒋介石的校友。辛亥武昌起义时返浙任事,充浙府科员、革命军一等参谋,民国元年四月复入改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民国二年癸丑春毕业后,出任浙军第五军司令部上校参谋兼第六师参谋长(后改称第一师)。四年冬奉派去日本考察军政,因洪宪之变于次年归国任浙军第二师四旅少将旅长。八年粤闽之战援闽,升任第一师师长,晋升中将。民国13年退出军旅,14年段祺瑞执政,应召赴北京加上将衔,为执政府参议。民国16年蒋介石发动“4。12”事变,从北京返温,次年迁居杭州。抗战爆发后,回故里瞿溪庄园(潘宅)。闭门养肺病。至1938年逝世,终年57岁。-----[此段文字摘录自(我的伯父潘鉴宗)]
显然桔子红了是真人真事.那么小说里的那个秀芬,可能就是潘鉴宗第四个老婆.电视[桔子红了]里的大伯,即潘鉴宗,桔园,即潘宅。在潘鉴宗逝世后,好象是"逐"出家门,流寓于杭州而他的第三个老婆给琦君生了一个妹妹,好象也去了台湾美国。这第三个老婆应是留在巨溪生活的。琦君对这两个后妈惜墨如金,绝少在散文中出现。而假小说之名,如隐如现。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挖掘。转一篇网易上的文字,关于桔子红了的.----[弃妇吟:读琦君《橘子红了》有感往往在不自觉的一刻,琦君突然提出了人性善与恶、好与坏、难辨难分、复杂暧昧的难题来,这就使她的作品增加了深度,逼使人不得不细细思量了。 远在大学时代,我在夏济安先生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就读到琦君的文章了,多为散文,偶尔也有一两篇小说。后来许多年,也常在报章杂志上看到琦君的作品,当然,那时琦君早已是名重一时的散文家了。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 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中国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琦君母亲的故事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份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成的母亲意像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 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著《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琦君替她母亲呜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妇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的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 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中国旧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多妻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是家庭的最大乱源。汉朝吕后残害戚夫人是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例子;小说《金瓶梅》西门庆的众妻妾从头厮杀到尾,留给我们一幅最生动的中国“封建家庭”浮世绘;李瓶儿与尤二姐都是做小妇的典型悲剧人物,中国家庭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难怪五四以来,进步青年首先打倒的对象就是中国人行之数千年的“封建家庭”制度,而三妻四妾大男人主义又被列为罪恶之首,不少文学作品对此大加鞭笞,无情揭发。奇怪的是,这些当年轰动一时充满革命激情的作品,于今事过境迁,却很少留下深刻印象。 我想琦君并无攻击“封建家庭”罪恶的企图,她落笔相当含蓄,对她父亲似乎不便也不忍深责,甚至对她二妈写得也算宽容,事实上琦君笔下,她父亲是一个很正派人物——正派人物对自己发妻不自觉的残忍,有时更加可怕。琦君用隐而不露的曲笔,却把中国旧文“怨而无诽”,中国文学这项传统法则,恐怕还是有点道理的。 弃妇的一首挽歌《橘子红了》是琦君偶尔为之的一篇小说,主题与她多篇散文相同——旧社会中“封建家庭”牺牲者,弃妇的一首挽歌。大伯在外当官娶了交际花的姨太太,从此伯妈在乡下就守了活寡。大伯无子,为了挽回丈夫的心,伯妈擅自替大伯娶了个贫家女秀芬做三姨太,做为产子的工具(这种怪事中国旧社会时有所闻,在别的国家则匪夷所思)。大伯回到乡下,并与秀芬圆了房,可是匆匆地又走了,自此后,给伯妈的家信中,只有“秀芬均此”4个字,于是家里又添了一个弃妇。 其间秀芬与大伯的兄弟六叔之间,却发生了一段似有似无的爱情,以当时的社会伦理,当然这段爱情必须以悲剧收场。秀芬果然怀孕了,然而伯妈的愿望并未达到,大伯没有回心转意,倒是交际花二姨太紧张起来,亲自下乡,要把秀芬带走,以便监控(这是重施王熙凤对付尤二姐的故事)。秀芬一害怕,胎儿也弄掉了,于是便失去了她产子的功用,抑郁以终。 这则古老的故事,琦君着力描写秀芬这位苦命女以及她与六叔那段凄美的爱情,但据我看,在这个故事中,伯妈这个三从四德看似平凡的旧式妇人最是特殊,她自己做了槁木死灰的弃妇还不算,又拉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跟她陪葬。替丈夫纳妾生子,其实出自她自私的动机:希望把丈夫从交际花身边夺回来。秀芬之死,伯妈是要负责任的。然而在琦君笔下,伯妈又是那样一个“豆腐心肠”的大好人。其实大伯按传统标准也没有不好,三妻四妾是社会容许的。琦君作品中这些“好人”却往往做出最残酷、最自私的事情来——这才是琦君作品中最惊人的地方。 细细思量作品深度论者往往称赞琦君的文章充满爱心,温馨动人,这些都没有错,但我认为远不止此。往往在不自觉的一刻,琦君突然提出了人性善与恶、好与坏、难辨难分、复杂暧昧的难题来,这就使她的作品增加了深度,逼使人不得不细细思量了。 据琦君自白,这个故事大多真人真事,只是真的“秀芬”并没有死,大伯逝世后被逐出家门。几十年后,大陆经过天翻地覆,有人在杭州街上又遇见了秀芬,她对过去一字不提,只淡淡的说了一句:“我的坟已经做好了。”我在想,《橘子红了》这篇小说如果按照真实故事收尾,是不是悲剧性更浓一些。琦君心软,不忍让秀芬的苦难拖那样久,像秀芬这种苦命人真是生不如死。]--------
关于潘鉴宗的四个老婆.在福建武备学堂读书时即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与社山的叶梦兰结婚,即琦君书中最多提及的母亲,大妈。时年23岁。年,张勋带辫子军进京复辟。其时黎元洪为总统,段祺瑞为总理。府院相争。时任混成旅旅长,为段系人马,拟带兵进攻张勋。时年36岁。娶杭县满族旗人王雪因(22岁,生于清光绪22年丙申八月初一,卒于年台北)即琦君书中时有提及,在[髻]一文里,更是与大妈冷眼相对。长相姣好,识字,深得潘鉴宗厚爱,时常带她出入各种交际场合。并主持家政。年,广东国民政府派陈炯明等粤军,进攻北洋系的闽军。浙一师遂赴厦门,协同闽军作战。年在福建升任浙一师师长。其年闽粤停战,浙一师驻防福建,当时福建种植烟土风气很盛,鸦片捐款项巨大,大获其财。年,银元成船运回巨溪河渠尾,兴建大型宅园,潘宅,购良田八百余亩。时年四十。年,因养子长春新亡,无子嗣。娶雄溪江垟王增芝为妾,年生,年生女树珍。住上河头。时年46岁。年,娶郭溪曹坪村贾月华为妾,生于年,年离开杭州潘宅(教仁街36号),流寓杭州。时年52岁
琦君对她的父亲是尊敬的,但显然做为一个现代的知识女性,对旧时社会三妻四妾是心有所反感的。特别是她目睹到最爱她的大妈,受到父亲的冷落,心中想是充满着悲悯的,对于骄横一时甚得父亲喜爱的二妈,是心存芥蒂的。尽管后来这二妈老了,并随她一起南渡到台湾一起生活。感情上有所转换。在散文[髻]中是有了全面的体现,特别是对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两个老婆,大妈跟二妈那种若隐若现的斗争关系。而要研究潘鉴宗与他的老婆们的情感生活,小说与电视剧[桔子红了]是最重要的文献。这是琦君从自己做为这个庞大家族中的亲历者,特别是一个女性的角度,观察到的风风雨雨。对我们了解三妻四妾的生活心态,是珍贵的资料的。另一篇散文,七月的哀伤。是讲潘鉴宗逝世后,大妈也去世了()后的潘宅的。这时整个潘宅变得阴森森,大妈是潘宅繁华的实际上的主人,她打理着潘家的果园,农田,领导着长工,对山乡亲戚的迎来奉往。尽管二妈是主持家政大事的,这时的潘宅却相当的萧条下去了,她是不会农活的,做为农农宅园的潘宅自然风光不如从前了。[七月的哀伤],是写在外求学的琦君暑假返回潘宅,家里最后一个男性,二妈领养的小男孩云云,死掉的事情。琦君悲叹,潘宅为何留不下一个男丁。文中写柱着拐杖的二妈,尽管还是那般骄横,却是暮气沉沉,伤情多于欢愉,潘宅变得阴森。而那个三妈娇羞的想起那些往事,关于潘鉴宗因为她跟别的男人多说了会儿话,被二妈告了密,潘就把她年轻的手臂扭得青一块紫一块,然后那一夜她就伏在他身上尽情的哭,后来就觉得她跟云云一样,他象她的爸爸。这是女人奇怪的感情。她觉得跟他亲近起来,再也不怕他了,再也不怕二妈了。二妈示意她离开潘宅,给她五两的黄金,三十亩的良田。让五叔婆通知她,没必要这么年轻轻的,在潘宅里守活寡。当那个孩子最终因为游水日晒,因为延误治疗,而死在城里的张伯伯大夫家时,因小船装着棺木运回到潘宅。二妈是伤悲的,忏悔着:我对不起你山里的爹妈,你来潘宅后,我没怎么让你过快乐的日子,我管得太严了。她悲伤的把他留在尼姑庵后,坐着轿子回潘宅了。背影亦发的苍老了。而三妈却说我不离开潘宅,我要去这尼姑庵里当尼姑,只要二妈给她们一点钱,她们就会长久让我在庵里住下去。我想这篇[七月的哀伤],应该是[桔子红了]的姐妹篇。是桔园里的大伯跟大妈都逝去后,这个潘宅最后的收场。三妻四妾,当男主人不在了,一切的争风吃醋随着云消烟散。于是只剩下迟暮的悲哀。
/Uplo、/
小说[桔子红了]改成电视的剧照
潘鉴宗的北洋史话.潘的军旅生涯中,是得到北洋三巨头中的老大,段祺瑞系的提拔,才达到巅峰的.段是个传奇人物,北洋派是袁世凯一手缔造的.可以说后清时代袁的小站练兵,建立起了北洋系统.后来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无不出于他的门下,尽管洪宪之变后,其门人多有叛变.各自为政.袁应该算得上有清之后真正的第一位中国主宰,蒋介石随其后.袁门下有三将,东海,河间,合肥.东海是徐世昌,合肥是段祺瑞.段这人有脾气,并不十分圆滑,也是袁搞洪宪时,不愿承好的人之一.但段算得上是个天才,在北洋时代,几次掌控操纵中央政权,往来纵横,论时间上,是长于袁的.可以说北洋时代的两位皇帝,便是袁跟段.段是皖系的首领.虽没有做过名义上的总统,那时却是责任内阁制的,总理的权力就相当于今日英国首相袁死后,权力大多集中于段手中,黎元洪当总统,俨然只是个摆设.但随着直系的坐大,奉系张作霖的入关,段在军事上的失败,直皖大战,受到重挫.北洋的重心与权力,转移到直系的吴佩孚与曹昆,奉系的张作霖手里.最后蒋平定南方,开始北伐.潘的历史与段相关.但他的历史大多拘于东南一璧.潘最后去职,是起因任浙督的卢永祥,即段的亲信,皖系,受到直系大将孙传芳的攻击.直皖的第二次剧烈斗争.兵败,引咎通电下台.段在政治上极其成功,但在军事上屡次受挫于直系.
潘鉴宗的从政从军,始于辛亥革命(年),其时三十岁终结于北洋政府的垮台,北伐的成功,即年.时年46岁。这一段经历完全就是北洋头尾史。此后寓居于杭温两地,养老十一年余。可以说潘入世是较迟的。三十岁前几乎一直在读书,特别是在保定陆军学校,几乎读了五六年。且于年再度深造过。在那个时代是相当少见的。一般都是读几年军校就出来从军的。{清末民初时中国的主要军事学校,其中毕业的将领大多独霸一方....吕公望、孙传芳、吴佩孚、李景林、姚琮、蒋介石、童葆暄,周凤歧,薛岳跟潘鉴宗都是保定军官学校的校友、显然中国的战争就是这几位同学之间的打架. 由于浙江督军吕公望不能控制全局,5年12月段派曲同丰到浙江帮助吕公望处理收束军队事务,吕曾在北洋陆军速成学堂肄业,曲是他的老师,有这样的渊源,所以吕对曲有信心。曲、吕会谈时,吕曾提到浙江军官有的不听调度,有的不服编遣,尤其是杭州警察厅长夏超极跋扈,浙江人叫他警察王,吕对夏极为不满。曲说:这次由北京出来,段曾告他,要他告诉吕说可以放手去干,段会做吕的后盾,对于目无督军的浙省军警首长,都可以罢免和调动。曲回北京后,段果然调升夏超为浙江全省警务处长,改派吕公望的心腹傅其永为省会警察厅长,于是浙江的警政变成了不伦不类,有警务处,又有警察厅,警务处长虽然位在厅长之上,但是没有实权,夏超认为这是明升暗降,当然不满,他和浙江军界关系很深,由于他的策动,浙江督署参谋长周凤岐,浙江第二师师长张载阳、第一旅旅长朱伟良、第二旅旅长李炜章、混成旅旅长俞炜都向北京政府辞职,这种辞职是集体罢工。北京回电一律不准。 突然间浙江局势就像一座火山,有随时爆发的可能。5年12月26日,新任浙江省会警察厅长傅其永到厅接事,在该厅举行欢宴时,突有彪形大汉多人涌入警察厅,一言不发就把傅其永抓出大门外,就在警察厅门前把傅不问青红皂白,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 也就是这一天,杭州全城警察一律罢岗,电信机关都由武装人员把守监视。杭州官方发表吕公望的辞职电,并说已将浙江督军和省长两职分别移交给张载阳和周凤岐。可是张、周两人又表示不愿接任。浙江各界人士公推前浙江都督蒋尊簋继任督军,蒋也不肯出山。 吕公望当然不是自愿辞职,他看到杭州城内情势的严重,知道自己无力可以整顿、乃于除夕之日逃出杭州夏超是浙江青田人,未曾受过高等教育,民国元年任杭州警察局第一分局第一派出所所长,不久升分局长,再不久升警察局长,为人阴沉,且有野心。 吕公望是浙江永康人,曾参与辛亥独立,为人旷达豪爽,有责任心和正义感。护国起义后,浙人驱逐朱瑞和屈映光,吕当时任嘉湖镇守使,由浙人公推吕为督军兼省长。吕就职后,所遴选的办事人员都很优秀,可惜浙省内部不稳,吕不幸被迫离开杭州。 除了吕公望是浙军中有声望的人而外,张载阳师长和周凤岐参谋长都是浙军中有实力的人物。张载阳字暄初,浙江新昌人;周凤岐字恭先,浙江长兴人。张为人敦厚,人缘较好;周为人机巧,颇有手段。吕公望以下,张、周在浙军中都具有影响力。段祺瑞派淞沪护军使、北洋军第四师师长杨善德带兵占领浙江。民国6年元旦,段内阁明令准吕公望辞职,派杨善德为浙江督军,齐耀珊为浙江省长。淞沪护军副使、第十师师长卢永祥升任淞沪护军使年,府院相争,黎总统段总理内斗。于是安徽督军张勋带辫子军进京复辟。杨善德派潘组建混成旅拟北上讨伐张勋老窝徐州。出师即闻张勋已溃。遂回。前浙督蒋尊簋,周凤歧等在宁波策动独立,响应孙中山等的广东国民政府。浙一师奉命平叛。年,孙中山从粤省民军中借人马,给陈炯明,许崇智等指挥。这是陈炯明坐大之初,后来的叛乱本钱。其时粤省主要由桂系的陆荣廷等把持。陈许二人往东进攻闽军。当时闽督迷李厚基,为皖系人马。段遂命浙督杨善德派浙一师前往厦门支援。孙中山派参谋长前浙督蒋尊簋,策反浙一师一团团长陈肇英,倒童投粤。第一师退守厦门同安一带。陈炯明的野心在于坐大自己的队伍,并不积极进攻闽军。年一师师长童保暄在厦门病故。遂由潘鉴宗继任第一师师长。研究系成员永嘉黄群有向段荐举之功。下属有:姚琮(瑞安人)驻宁波海门要塞司令,后为国民党南京警卫师中将师长兼警察厅厅长,林蔚(黄岩人),后为蒋介石侍从室上将主任,余宪文(乐清人),季遇春(瓯海北林洋乡人)。其时福建大量种植烟土,“鸦片捐”税收极其丰厚。浙一师就地获利巨大。年,杨善德病故。冯段相争,年冯国璋下台,病死。此时徐世昌任总统,段派淞沪护军使、北洋第十师师长卢永祥继任浙督。年,浙一师海道经沪返浙。南北战争中。直系的曹锟,吴佩孚倔起。与段手下的大将徐世铮发生战争,即著名的直皖三日大战。奉军入关助直,皖系大败。皖系垮台。段下台。曹吴,张作霖把持内阁。其后直奉发生第一次大战。奉系败退关外。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吴佩孚坐镇洛阳练兵。派直系的孙传芳入闽为督。福建局势因为徐树铮曾联合许崇智和王永泉逐走了李厚基,吴佩孚派孙传芳率军援闽,孙传芳是王占元的旧部,有兵数万,都精悍善战,军纪也极整饬,为吴佩孚所赏识。援闽之役颇见功勋,所以控制了福建。原来福建方面臧致平和杨化昭在闽南为周荫人所驱逐,臧、杨两军遂假道江西入浙江,接受卢永祥的收容。卢把这批部队改组为浙江边防军,纳入自己系统。年曹锟贿选。皖系唯一的实力派卢永祥仍然控制着浙江与上海。民国12年10月10日曹锟就任总统后,浙江立即宣布与中央停止公文往还此时直系独霸天下。而冯玉祥的部队渐在京壮大。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反直三角联盟形成。直系曹吴孙为争夺上海的地盘,于年江苏齐燮元与福建的孙传芳联合进攻浙督卢永祥。即民国12年9月3日爆发此战。浙军方面共分三路,总司令一职卢永祥氏自任之。 其攻守计划如下: 第一路——上海取守势,司令为何丰林,朱广声、臧致平、杨化昭等军属之。防线甚长,凡黄渡、南翔、刘河、青浦嘉定等处,均在范围之内。 第二路——长兴取攻势,司令为陈乐山,第四师第十师各有一大部分加入,拟用全力攻宜兴、常州,以断苏省铁路,直趋南京。其驻守湖州王宾之一旅,则命开赴泗安,以拒广德方面之皖军。 第三路——江山取守势,司令为潘国纲(即潘鉴宗),浙江省军第一师及少数之第二师军队属之。
年,南方国民党决定联络张作霖、段褀瑞共同出兵,讨伐曹、吴。特派王亚樵负责联络。王亚樵亲自到浙江见皖系卢永祥,接洽出兵,当由卢永祥慨允负责,但提出意见,如要我讨伐曹、吴,必先击溃苏督齐燮元。击溃苏督齐燮元,必须先杀淞沪警察厅厅长徐国梁。徐是齐亲信,现拥有上海名警察在手,又兼是准备攻浙前敌总司令,不灭徐,不但有后顾之忧,万一失败,恐无退路。王亚樵因见卢提议合理,遂允卢先杀徐,后攻齐。王亚樵由浙回沪,即召集郑益庵、朱善元、詹效伯、吴鼎九、何守鼎、史庆生等十数人,探得徐国梁经常在大世界对门温泉浴室洗澡,命各怀手枪到温泉浴室门口等候。于年11月12日下午,徐国梁果乘其自备汽车来温泉浴室洗澡,洗罢出门,正在登车之际,由郑益庵、朱善元各抽出手枪向徐国梁要害袭击,延至次日,徐不治身死。王亚樵因杀徐得手,复到浙报卢,卢对王非常器重,不但允王出兵,并委王为浙江纵队司令,划湖州为王练兵之地。王即在湖州八雀寺、三对门二山之间招兵买马。当有方振武、余亚农、戴笠、胡抱一、胡宗南、黄文迪等,均受编任队长之职。迨至民国13年秋,卢永祥始命令王亚樵、杨化昭、臧致平、陈乐山、卢筱嘉、张载阳、潘国纲等率军讨齐。后曹、吴在北方得悉,即命苏、皖、赣、闽四省攻浙,张载阳、潘国纲叛变(显然潘的部下叛变都算到他身上了.),引孙传芳大军深入浙境,王因事危,保护卢永祥向沪杭线退却,孤军独守松江40天,因众寡悬殊不敌,始护卢退上海,后卢北上依附张作霖。除黄文迪率部投降改编外,方振武、余亚农部到北方投靠冯玉祥,后方发迹为皖主席,余为方之师长。戴笠、胡宗南,曾经胡抱一介绍加入王在湖州所成立将校队为队员,因而胡、戴均以王为师,对王执礼甚恭,后来戴笠得势,以蒋为师,与王形成对立,各走极端,王反蒋介石,戴保蒋介石,中间虽有几次经胡抱一从中斡旋未成。王后被戴笠暗杀。
当时后来的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尚未发迹,在潘的第一师中,其老家即在江山.
王亚樵(-)民国年间最有名的暗杀教父安徽合肥人,又名玉鼎,字擎宇,谱名玉清。年参加社会党,任社会党安徽支部长。年在沪组织公平通讯社,宣传讨袁护法。年作为南方代表赴上海参加南北议和。年赴安庆,组织民权协进会,反对武人干政,遭通缉,再次亡命上海。年接管安徽旅沪同乡会。年11月暗杀直系军阀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事发后投奔卢永祥,任浙江纵队司令。年任安徽宣慰副使,返上海,鼓动北伐。年四一二事变后,多方联络反蒋势力,先后策划刺蒋、刺宋、刺汪暗杀,闻名于世。年任淞沪抗日义勇军司令,积极配合十九路军抗日。同年联络韩国临时政府主席安昌浩,派尹奉吉炸死日本派遣军司令陆军大将白川义则。次年赴福州参加成立福建人民政府。年10月在广西梧州被国民党特务刺杀。
宁波两次独立的详细经过.
孙传芳向浙江进军时,浙军第一师师长潘国纲奉浙沪联军总司令卢永祥命令驻衢州防守.不料潘部第四旅旅长汪镐基背叛卢永祥投靠孙传芳。卢部重兵在上海,闽浙边防力量本已单薄,汪叛后,潘国纲实力削弱。卢永样看到大势不妙,无法守住浙江,就把浙沪联军总司令部移到上海龙华,宣布把浙江还给浙人,将浙江督办关防交给就地士绅王锡荣等接收。省长张载阳辞职。省内军政大事由夏超处理。卢永祥去上海后,潘国纲听到消息,知道大局难以挽回,就收兵退到宁波,企图暂守。于是孙传芳的军队就由福建经衢州挺进,过仙霞岭到达杭州。浙江又落入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统治之下。潘国纲(即潘鉴宗)率第一师败兵退到宁波,时在七月下旬。一到宁波后,即向就地索军饷银洋十四万元。随后通电下野.部下相互纠葛内斗,并保举部下旅长伍文渊来代理自己统率所部。其实,这时伍文渊已与宁台镇守使王桂林有约,暗地与孙传芳联系,预备投降。但王桂林的态度,则是看风驶舵,脚踏两头船。王文庆等了解到这种情况,向王桂林探询意见。王桂林见就地有实力人士坚主自治,表示同意。于是,就在宁台镇守使署设立浙江自治委员会,宣布浙人治浙,分电十一府各推委员一人到宁波来开会。这些委员是:杭州顾乃斌、嘉兴褚辅成、湖州周佩箴、宁波李征五、绍兴蒋尊簋、台州屈映光、衡州毛云鹏、严州邵瑞彭、温州殷汝骊、处州杜持。这些人先后到宁波集合商议。伍文渊不赞成,王文庆想以武力来解决。他预备以自己所编浙江自治军二百人去攻击伍文渊;并约潘国纲部下另一个旅长郝国玺为内应。郝国玺是忠实于潘国纲的,当时他的旅部设在原宁波提督署,部队驻在宁波;伍文渊的旅部设在原宁波道署,其部队大多驻在五夫一带。潘国纲荐伍文渊自代,郝国玺怀疑是出于伍文渊逼迫所致,想趁这个机会来为潘报仇,因此同意与王文庆合作。举事这一夜,王文庆和郝国玺带兵攻道署,伍文渊从睡梦中惊醒,跳土墙逃跑,跌伤了脚,不能行走,就被捉住。伍文渊部下的团长徐康圣、余宪文、石国柱也都被捕。这一夜枪声四起,军队荷枪实弹,四处站岗,新江桥畔架起大炮,如临大敌。宁波城里居民,又一次扶老携幼,纷纷逃难。伍文渊等既被捕,王文庆等就推举郝国玺为师长,于第二天(10月17日)宣布宁波独立,由吕公望任总司令、王桂林为正司令、郝国玺为副司令。为防孙传芳省军南下。划防线三道:第一道在五夫,第二道在庄桥,第三道在宁波江北岸泗州塘。令部下军官王萼、王文清带领台兵四百驻扎五夫。过了一、二天,孙传芳所派第三师师长周凤岐也带兵到了绍兴。郝国玺知道寡不敌众,亲自到镇海请求炮台司令张伯岐出兵帮助,张伯岐没有答应。这时伍文渊部下军官又与伍部遣散兵士联合起来,与周凤岐部队联系,预备来对付郝国玺。在这种形势下,在五夫的王萼等部队都逃散。郝国玺听到消息,非常恐慌,又因他的目的本不在浙江自治,就急想脱身。他对王文庆等说:“我们起兵响应,目的在为师长潘国纲报仇。现在伍文渊被捕,仇已报了,我的愿望达到了,至于自治不自治,不是我的事情。”就离开宁波到上海去了。伍文渊、徐康圣、余宪文、石国柱也乘此机会溜走。这时,司令部里只留下一个姓蒋的连长。王文庆派人请这个蒋连长出兵。蒋发怒了,大声说:“我军二个师长都是被你捉弄被你排挤,你是我的仇人,我要为他们报仇。今天夜里我要杀了你!”王文庆听到这话,非常恐惧,就带着一些自治军逃奔到江北岸天主堂内。这一夜,法国兵舰在甬江用探照灯四处探射,警备森严。王文庆的自治军有的连夜逃走。蒋连长则陈兵通衢要道,派人到处高声呼喊:“不要窝藏王文庆,不要放走王文庆,一定要杀了王文庆!”王文庆以处境危险,悄悄逃往上海。王文庆一走,浙江自治委员会人心涣散,委员先后离甬。宁波地方绅商们,恐城里军队没人领导,骚扰地方,就请住在宁波江北岸已经退职的团长姚琮出来暂时镇抚,维持秩序。孙传芳听到消息,命令周凤岐于10月21日率兵到宁波。吕公望、王桂林等先后逃亡。至是所谓宁波第二次独立也告失败。
江山之败,源于炮兵团长张国威叛变,向他的老同学孙传芳投诚
江浙战役的前因后果的详解 浙省内部实力派人物之一夏超暗中通款革命军,10月16日革命军委派夏超为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令其所部保安团共八个营,集中嘉兴,向松江进袭上海,以断孙军归路。夏超虽有实力,可是在浙江内部树敌亦多,夏本人亦非真心诚意归顺革命。 浙军第三师长周凤歧本与孙不协,向无战意,褚辅成等因缘利用,命周部留南京军队于10月14日夜突然擅自开离南京,驻常州的周部也开拔回浙,孙传芳在上海只有嫡系部队三团,因此沪杭之间情势突紧。不过夏超和周凤歧并不答作,而孙部驻守徐州的浙军陈仪亦不附合,陈仪公开宣称所部驻徐,为江苏保门户,也就是为浙江保门户,决不移动。 夏超虽然是孙传芳委派的浙江省长,可是孙对夏素不放心,故曾下令浙省各征收机关将款项全部解存上海银行中听候军用,而所有浙省军队亦均调出以防为夏煽动,浙变之后,夏超首先下令征收机关非有本人命令不准提款,同时以保安队出防沪杭路,可是陈仪既不肯附合,周凤歧也不与夏合作,孙军又调动迅速,孙部宋梅村旅21日开到嘉兴,节节前进,夏超一看大势已去,遂于10月22日晨将省长印信交省议会保管,即日离开杭州。 孙传芳恨夏极深,在夏未走前,孙曾表示纵使战事失败,他宁弃江苏也不愿放弃浙江。 夏超出走后,孙传芳悬赏10万元通缉夏超。宋梅村的十三团于23日开入杭州接收省署,并把浙江保安队缴械。同时孙发布命令以陈仪为浙江省长,宋梅村为抗州警备司令,夏超及许宝驹等家产悉被查抄。其后宋梅村部捕获了夏超,秘密处死。十月孙传芳任命浙一师师长陈仪为浙江省长。蒋介石的军队驻在南昌正准备进攻浙江。潘鉴宗与陈仪联络,建议投向国民政府。于是陈仪秘密接受蒋介石委任为国民革命第十九军军长。有这一层关系在,潘殁后,蒋亲笔提写挽联。后潘曾对琦君有言及此:只有一件事,使我在整个战争史上,私心稍感安慰,就是中山先生曾嘱蒋总统遣一位军官和我商议,希望在革命军北伐时,能协助革命军顺利通过驻守的防区,那时慨然答应,并深悟兄弟阋墙对革命的阻力而毅然退休。陈仪参加孙传芳的军事会议时因直言不讳,此事走露,被孙传芳扣押。后经孙的顾问蒋方震相救脱身。民国15年12月下旬,孙军孟昭月、王森、李俊义等部占领杭州后,浙江省长陈仪被扣,其在杭州城内之部队悉被缴械。孙军由孟昭月率领,继续向富阳前进。这时受国民革命军改编的浙军周凤歧(国民革命军第廿六军)正负责掩护革命军东路军前敌各纵队集中衢州,已由衢州向桐庐、富阳推进,与陈仪(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部在萧山的西兴镇和闻家堰取得联系。年1月上旬,白崇禧率领第一军的第一、二、廿一、廿二各师及先遣队李明扬部先后抵达龙游、衢州。 浙军周凤歧向革命军输诚,在富阳接受改编,北伐军任命周为国民革命军第廿六军军长,陈仪亦投效,在绍兴接受改编为第十九军军长。周凤歧投效后因受杭州方面的压迫,逐次向桐卢、严州、建德一带后撤。 何应钦指挥的革命军东路军自肃清福建周荫人残部后,十四师一部即向浙南方面前进,十四军抵达建阳、建瓯,十七军则向温州前进与陈仪所部夹击周荫人。三月,国民革命军入浙,接着攻克上海,南方各省统一。浙省防军第一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由陈仪任军长。四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大屠杀。潘鉴宗从北京返回温州。年潘鉴宗,携全家,三个老婆,及琦君,移居杭州,在教仁街36号建西式楼房三间(即现今邮路省农业银行)这年琦君十二岁,在杭州入弘道女中。由于古典文学根基好,加之父亲的书房里有许多古今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她常偷读。暑假中,饱看新文学作品,外国小说则偏爱《简爱》、《约翰克利斯多夫》、《小妇人》,等等。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她立志当文学家。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诗词造诣极高,其中又以同更获赞赏。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永嘉县中教书。年,三老婆王增芝在杭州生女,潘树珍。并新娶贾月华为妾。写“巨尊开正觉拈华,不涉言诠宣妙道。迦叶契禅几微笑,已曾澈悟得真传”句,派人送回巨溪,在浙南最大的密宗道场,巨溪后屿山的普明寺石柱上凿出。
北洋军阀系统也随着张作霖退出北平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东北易帜而划下句号。潘鉴宗也于年结束了他的军事政治生涯。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为了争夺北京中央政权,年7月发生直皖战争,皖系失败下台,直系上台。~年先后发生了两次直奉战争,直系失败后,奉系控制中央政权。不断的军阀混战,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北洋军阀自身的实力也受到削弱。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年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见皇姑屯事件),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国民党军队
后因病来往于杭温两地。
三十五年后定居巨溪时多,与温州名士刘景晨来往较多。年抗日战争大作。杭州的潘宅为日军占领,曾先后派两军中来来的仆人,前往杭州探视,中途被日军所害,即琦君书中那两位负责武器和打气灯的义仆。[---胡云gao马弁管武的,专管指挥刀,勋章.陈胜德马弁管文的,书房钥匙由他掌管,也管司令部和家的茶烟点心,水果.陈马弁常常学着父亲的蓝青官话骂部下,他从来不用粗话骂人,最多说"你给我滚蛋"]
于1920年捐建的庙后小学
年,浙江第一师师长潘鉴宗曾出资重修景德寺,旁建小房,做为他的别居。那时的潘鉴宗刚刚在宁波通电下野辞去师长之职后,经上海返杭州,将在杭的一家老小带回巨溪不久。
杨玉生于年,得道尹黄庆澜支持,与温籍同乡吴钟镕、潘鉴宗、黄溯医院。率先捐银洋0元,黄溯初、潘鉴宗、吴钟镕各捐元;另有黄敏之、徐寄庼也有捐赠,连同瓯海道拨款0元,合计元作为开办费,设立董事会经管,推举吴钟镕为董事长,杨玉生为院长,并从杭州等地聘请名医七八人,在古炉巷租三间民房作院舍,于年秋开诊。次年黄溯初父冠圭再捐款元,社会士绅再集资元,在积谷山麓兴建新院(今温州医学院附属一医),于年夏建成开业。
[杨玉生(—),又名杨畴,平阳人。少时勤奋好学,鳌江公学毕业后,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毕业后留校任医师。辛亥革命起,投笔从戎,任浙江省陆军一师师部军医、炮兵营军医正,曾参加攻打南京天堡城战役,获六等文虎章,陆军二等军医正军衔。]
潘鉴宗居住杭州期间与当时的一些文化界名流马一浮、夏承焘等有着密切的交往。琦君因此受教夏的门下。
抗战期间,从到年期间,琦君也随着恩师夏承焘,避居温州,一起在永嘉中学任教初三及高一国文。
年农历六月初六逝世享年五十有七!逝世后未入土,灵柩一直安放在瞿溪潘宅,即现[三溪中学]内。上世纪六十年代由潘氏族人把将军灵柩送回老家庙后。并将灵柩安放在古居边上的空地上。文革中被几个造反的革命者开棺抛毁,后为大水冲走。年农历六月初六生。头尾相对。逝时场面很大,蒋介石挽联:我思故人,大将令终天所靳,急流勇退古称难。他的老部下国民党办公厅主任--姚琮挽:功在两浙。琦君在台湾多受姚琮照顾,为其任师长在宁波驻守时的部下,后为国民党高层,乃蒋之亲信,蒋好用浙人、黄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